绿林网

国学开讲读后感1000字

国学开讲读后感1000字

《国学开讲》是一本由范曾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学开讲》读后感(一):不装逼地读国学才是真逼格

读经典,须:①沐浴√②更衣√③焚香√④禁欲√⑤斋戒√⑥煮茶√⑦献祭√⑧奏乐√…读南通同乡范曾大师《国学开讲》,无须多礼,不必装逼。闲暇之余,从案头、书架、床头、马桶盖…随手取来翻开,以最舒服的身姿,或站、或坐、或躺,从任一章节开始,一头扎进国学浩瀚海洋,撷取最美浪花一朵

《国学开讲》读后感(二):范曾先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范曾先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著有《大丈夫之词》《范曾诗稿》《庄子显灵记》《范曾简墨》《尊贤画集—范曾与八大山人神会》《范曾诗文集》《范曾韵语》《范曾散文三十三篇》《老庄心解》《论文学》《趋近自然》《范曾海外散文三十三篇》等约150部,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119部。

范曾先生有二十四字自评: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

作为职业书画评论者,极其喜欢他的书画。

《国学开讲》读后感(三):国学,中国思想的魂

从上学开始,每年的语文书中都会有《论语》《诗经》等,我们开始接触孔子,孟子,庄子等这些古代的思想家。那个时候,没有人告诉我们这就是国学。在上大学的时候,语文在理科里成为了选修课,可是老师还在讲着这些古代的思想名著。这是为什么呢,个人认为它是国学,像京剧一样,是国粹,是中国的千年思想,中国的千年基础,培育着中国人,它是中国思想的魂。

作者范曾,是中国人物画画家、书法家。他的介绍很多,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从他写的这本《国学开讲》来说,知道他对国学特别常喜爱,并且了解非常透彻。他可以把中国现代的思想,西方的哲学思想,与中国的国学相连接。他可以用简明的语言来解开很难理解的诗句。

从本书的结构来看,一共分为五讲,十七个小课。从内容上分为国学入门,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最后为中国的书画。儒家,道家,佛家是国学的基础,那究竟什么是国学呢?从语言来看,本书属于有趣又不失严肃,通俗易懂,又夹有很多的故事和诗词案例,让我读起来在故事中可以感受更深层次的国学讲解。

国学,书中没有很明确的定义,只是一些泛泛之说。我个人理解是,国学,这个词起源于清末,西方人称为汉学。它包括当时的汉学,中学,古学,国粹之学。清末的意义在于保存,而现在的作用意义在于“欲以光复之、滂沛之、弘扬之、普世之”。国学的经典主要包括《尔雅》《孝经》《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再加上“四书五经”相互重叠的部分,总共是十三经。

记得以前大家总在说得一句话是,中青年时要有孔子入世的态度,而老年时要有老子出事的态度。读过《国学开讲》后,对这句话更加深有体会。儒家,要有进取之心;道家,要有自然之心。佛家思想,我一直不想触碰它,一直想忽略它的存在,总觉得佛家的思想不属于人世之道。但是佛家思想,带给我的是“舍得,不争”的淡然。在闹心、烦躁时读佛,会让自己安静,平坦,心中放下。

在我个人看来,国学是中国的思想灵魂,这几年来中国的国学再一次回到人们的视线,电视台开始讲解汉字,词语,成语,孔孟之道....这些都是国学,因为它们是中国千年的文化基础,是中国人自身修养的基础,是中国文化前进的底蕴,是中国永远不可丢弃的精髓呀!

《国学开讲》读第一遍是略懂,读第二遍是读懂,读第三遍是了解,读无数遍才能深刻理解!

《国学开讲》读后感(四):我们究竟要不要学习国学

一直以来,我对于国学都有着深深的敬仰与喜爱,但是近年读书以来,对于国学的兴废一直有各种观点,鲁迅、胡适对于国学的厌弃,近年来国学的兴起,我们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呢,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想大家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这几天细读了这本《国学开讲》,感觉耳目一新,非常喜欢范曾先生对于国学的分类,我看过的几本国学相关的书籍,都是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来分类讲解的,有些过于艰深,有些又稍嫌枯燥,而这本《国学开讲》则将国学归纳到儒、释、道、艺四个方面,并根据作者的亲身感悟与体会写就的。国学其实并不是古已有之的词,而是近现代为了区分外国学术而形成的。所以国学的范围也可有商榷的余地,凡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并且引以为傲的学术成果是不是都可以被当做国学而加以介绍呢?我认为这是完全可以并且有益的。

其次,我想范曾先生作为一个书画家提炼出了国学中最独特的部分,那就是国学对于人类心灵的感悟与启迪,他讲到孔子注重人的道德与心灵重于法律,希望人能成为温良恭俭让的君子,进而能够治国平天下,退而能修身齐家;而老子与庄子则探索宇宙人间的奥秘,主张心灵的自由奔放;而佛教讲究对于自身的修行,带给人的是空灵虚无之感,我想这一切都可以为现时代的中国人提供很好的精神慰藉,现时代的国人物质越来越丰富,想要追求同样的精神享受却不可得,我们越来越缺乏一种精神的支柱与心灵的浇灌,心灵像一盏灯,需要它来照亮我们的方向,但是现在很多人的这盏灯,也许灭了,有的更是积聚了一层灰尘。

最近比较火的事件,要算得上央视主持人芮成钢被检方带走的消息了,大家纷纷表示了惊愕、惋惜、不屑等等.....虽然平日对于这位主持人也未必关注,但是现在反倒去百度了一下资料,金光闪闪的履历,算得上年轻有为、青年才俊。如果真按照传闻所说,那未免可惜了点。我想不论是时下纷纷落马的贪官,还是传闻中被带走的芮成钢,也许都是因为他们缺乏一种内心的力量与使命感,他们可以在其位,却没能谋其政,不仅不愿意舍生而取义,反而舍生取利,这都是因为他们的内心的灯熄灭了,完全走在了一条黑暗的路上。我们这样一个几千年来所有国学都指向心灵的修为的民族,现在却找不到自己的精神信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同时,范曾先生也结合国学,对于现代科技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近现代我们急于学习国外的一切,也急于抛弃我们祖先传下来的一切,诚然,外国的学术科技注重逻辑与效率,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年代,正需要这样的知识与进步,但是你是否曾经思考过这样的逻辑与效率会将人类社会带向何方?现代科技就像一个勇猛的巨人,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同样发展的还有有毁灭地球力量的学术,而同样跟随的是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这样的科技与学术是否是我们需要的呢?我想庄子在千年前就已经敏锐的探查到了文明的方向与结果,近代的整个文明同样缺乏一种悲天悯人的气息与正己修身的包容,但是科学技术可以因此不发展吗?这是绝无可能的事情。所以我想也许真如罗素所说:中国将给人类一个全新的希望。如果真有这样的时候,那么这样的希望也源于我们历代相传的国学。

我想国学流传了千年,源缘不断,这是中华民族的幸事,国学不仅带给我们文学上的享受,精神上的自由,也给我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引,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可以从中得到进益,而范曾先生的这本书无疑是一道重要的桥梁,让我们能够走近国学,走进国学,这样的巨匠在一本书中尽述自己历年来对于国学的见解和感悟,这对于我们读者来说也是一种幸事。

《国学开讲》读后感(五):国学热

小学的某一天,于丹开始在电视里讲孔子。我每天都被我妈推到电视机前坐下来,并被教育:“你应该认真看看,对以后很有帮助。”我不想看,但妈妈的话不敢不听。那时候我对国学还没有概念,于丹先说几个故事,再说一些教导的话。那些故事是从论语里扣出来的,而那些话不过是一些心灵鸡汤式的抚慰。

从于丹开始,流行起各种国学论著。传统文化在很长时间里是一个时髦的词。大家看国学节目,参加国学讲座,购买国学书籍,鼓励自己的孩子将《三字经》和《弟子规》倒背如流。我十岁生日,家里请了很多人来吃饭,结果收到好几本《论语》。也是我十岁,搬新家之前,我妈带我去给卧室选窗帘,我在几个卡通图案里犹豫不决的时候,她指着清明上河图对我说,一般有文化的人会喜欢这个。我点点头。看过一个国学节目,主持人让一个小孩背诵一段《三字经》,背完以后,主持人问他知不知道自己背的东西是什么意思。他想了想说,古人说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现场观众拼命为他鼓掌。

这些真的是国学吗?那个孩子不过是另外的句子来搪塞了原来的。

国学热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媚俗的深渊。

一群长于表达、神采奕奕的表演家,以人生导师的姿态,用庸俗成功学的方式,把国学经典通俗化,使之与现代人的生活发生关系。他们不受学术精英的喜爱,却广受普罗大众的欢迎。因为人们总是习惯看文化指向,而无暇顾及到底在讲什么。大众觉得这些生存之道是有用的,并且他们只需要这些生存之道。这种传播模式,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的消费。

而范曾先生的这本《国学开讲》是区别于那些国学心灵鸡汤的。

我先想从书的质感说起。

一本书的诚意是从可视性因素开始展现给读者的。从这点来看,无论是纸质还是装帧,《国学开讲》都是完全合格的。白色封面配范曾先生自己的字画,光是把书拿在手里,都会有一种欢喜。

现在让我们来进入文本本身。

“为什么学国学”是范曾先生在书里谈到的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既简单又重要。他从“无用”和“有用”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证。“无用”指的是要真正把国学的精髓化到血脉里去,呈现一种无为的状态。而“有用”则是建立在“无用”的基础上,怎样去解决问题。

范曾先生作为一个国学家,自然是把“无用”看得更重要的。但既然这本书是面向大众的“国学开讲”,作为国学的传播者,他也希望他所传播的东西能影响受众,达到“有用”的目的。

接着他又对“怎样系统地学习国学”做了阐述。

范曾先生的诚恳在于,他并不是一味地把各种国学观念一起塞给读者。“我希望诸位都买一部《四书章句集注》。”他认为在阅读他的解读文本的同时,阅读国学原著也是非要必要的。这一点极其重要,因为如果不去真正地进入原文本,这种疏离于文本之外的浅阅读也就没有意义了。

再接下来就是具体地进入各个文本了。

范曾先生的文字质朴而亲近。但仍有个别句子带有心灵鸡汤的影子。这样的句子很少,我的确是在苛求了。

关于国学经典的解读,我在这里再提供一个好的解读的范本,是阿城在《八十年代访谈录》里谈到的:“孔子这个人很有意思,他的学生啊,我看都是社会油子,除了颜回。颜回就是从高中上来的。颜回最老实巴交。所以他学习最认真,做笔记最勤。子路这些家伙呢,子路只比孔子小几岁啊!子贡已经是春秋晚期国际间的大商人了。这批学生怎么教啊!所以你看《论语》里面很多都是这些学生刁难老师。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多是一大帮社会油子!他们想,在这儿混一混,完了就走了,就去给贵族服务了。有这么一个老师,刁难刁难他,提刁钻的问题,常常说:哎,你跟那个谁说仁是那个,你怎么现在又说仁是这个了呢,怎么回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