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道德的理由(第7版)》读后感摘抄

《道德的理由(第7版)》读后感摘抄

《道德的理由(第7版)》是一本由詹姆斯•雷切尔斯 斯图尔特•雷切尔斯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德的理由(第7版)》读后感(一):就是文化相对论被否定,但出发点单一

看了前面的一点,发现我一直有的三观并不是我一个人,有许多人都是文化相对论者。作者否认了文化相对论,但是他的理论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应该尽量保持平等,而对于我来说,人的感受是第一位。有些人看起来拥有别人渴望的一切,但他的内心空虚,那他并不优于他人。道德的目的是让社会保存平衡,而不是人的福役。就如同男耕女织的维持平衡,同时按作者进步的社会中,它限制了女性应有的权利。但女性做好自己的义务跟利于社会平衡。让女人和男人的关系变成动物和主人。要是女人对自己的地位有所认知,不会于男人比较,他们也不会感到痛苦。相反,男人可能会感到痛苦。快乐等于所得减欲望

《道德的理由(第7版)》读后感(二):内容纲要

1.什么是道德。道德判断必须基于充足的理由,道德要求公平地考虑每一个个体的利益。道德底线概念体现为,道德至少是用理性指导人们行为的努力,同时对行为影响所及的每一个个体的利益都给予同等的重视。 2.文化相对主义的挑战。 3.伦理学中的主观主义。朴素的主观主义:道德上的善或恶,意味着主体同意或不同意。情感主义,道德语言不是事实陈述或判断,表达的是命令或态度。 4.道德是否依赖于宗教。神圣命令说;自然法理论;宗教与特殊道德问题。 5.伦理利己主义。心理利己主义基于人类心理的理论,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自利的,人类事实上只是排他性地追求自己的利益;伦理利己主义认为人应该是自利的,应该排他性地仅仅追求自己的利益,其他人仅仅在他们对我有利的情况下才是重要的。 6.社会契约理论。如何使契约理论下的自利和互惠包容道德责任? 7.功利主义进路。 8.关于功利主义的争论。快乐;结果;应当同等地关心每个人吗? 9.有没有绝对的道德规范。定言命令;规范之间的冲突。 10.康德与对人的尊重。目的公式;惩罚理论。 11.女性主义与关怀伦理学。 12.德性伦理学。 13.令人满意的道德理论。道德不仅是一种可能性,而且是自然的:理性的要求(公平);社会生活的要求(服务于所有人的利益的规范);至少在适中的程度上关怀其他人的自然倾向。按其应得待人。多种动机。多重策略的功利主义。道德共同体。正义和公正。

《道德的理由(第7版)》读后感(三):星空之下,道德之上

道德一直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就如公正那门公开课一开始所讲的铁道的故事一样,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观点,似乎都是站得住脚的。什么是道德确实没有一个正确答案,因此对于道德,哲学家们开始了无休止的思考,任何一个与道德有关的小话题,都可以衍变成长篇大论。

封面的有个小标题,“妙趣横生的通识读本”,是对这本书非常正确的评价。本书分为十三章,每个章节都尝试阐述有关道德的一个方面,每一篇都有非常具有思考意义的故事相配,并且可以独立阅读。

书中探讨的话题并不浅显,但由于有案例支撑,使得学术话题没有那么深奥。诸如文化相对主义这样的基础理论,作者更多的是阐释背景和相关主张。而诸如道德是否依赖于宗教?令人满意的道德究竟是什么样的?作者由浅入深,尽量客观公正的阐述各个观点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轨迹。

书中有相当多时下热门的话题,说是时下,其实也是长久以来一直占据社会舆论金字塔顶端的几个话题,比如安乐死、同性恋,甚至提及大麻。关于使用大麻是否道德,实际上并非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对于一个功利主义者而言,吸食少量大麻没有已知的显著缺点,反而能带来快乐,大麻合法化带来诸多利益,如果想要驳斥这个观点,就要好好读一读这一篇,功利主义者是否有漏洞?他们的漏洞又在哪里呢?

尚有许多有趣的话题值得探讨,而前提就是理性的批判。本书的修订也比较严谨,在第七版中没有重大修订,但对于一些前著中的小错误进行了调整。可以看出这本书在历史的洗礼下经久不衰,也可以看出作者的负责态度。

李承鹏有句话挺有意思,他说“反正没谁真正靠道德讨生活,就连老子的《道德经》发表两千多年了,一分钱版税也没收到。”然而实际上,道德哲学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小事,它关乎我们的生活,再平凡的人生都会遇见有关道德的困惑,仅仅是我们平时不会将它提升到理论的高度而已。知道了、了解了之后,是否生活会更好,不得而知。但可以知道的是,如果你想活得更明白些,就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作为一本通识读物,它还是非常合格的,如果篇章之间能有一个更好的逻辑性就好了,否则更像是在读一篇篇的博客文章,虽然也无关紧要。

《道德的理由(第7版)》读后感(四):“虽繁复 终有解”——品读《道德的理由》的思想感悟

道德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道德作为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规范,通常给人以呆板抽象的“方脸印象”,因此在偶遇《道德的理由》一书时,起初我丝毫没有阅读的兴致,若不是不经意间发现两位作者竟是父子俩,或许我便会与这样一本好书失之交臂。通过读这本书,让我懂得一个道理,很多事——虽繁复,终有解!

“道德哲学涉及的不是小事,而是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詹姆斯·雷切尔斯、斯图尔特·雷切尔斯父子俩,均在美国亚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任教,都是研究道德基础理论的学者。2003年,父亲詹姆斯过世后,儿子斯图尔特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继续修订完善丰富发展道德哲学,并于今年6月推出《道德的理由》的第7个版本,将道德理论推上新高峰。

该书一开篇,就尖锐地提出了无脑宝宝、连体婴儿、脑瘫患者三个活生生的、关乎生存选择与道德评判的事例——法律与道德两个范畴的激烈冲突,直接将读者对道德的思考,引向了深处。开篇之后,一个又一个尖锐的道德争议被作者接二连三的抛出,应接不暇,高潮迭起,读者的思维亦随着各路理论观点剑拔弩张、鏖战交锋,自觉不自觉地陷入紧张、迷茫、困惑、焦虑等复杂情绪盘根错节的“思想泥潭”。

在人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大多习惯于知道该怎么样,不该怎么样,却很少有人思考为什么“该”与“不该”。对于道德问题,要想公正“裁判”,更需要深入有效的思考。尤其要借助多重策略,打造最广泛的道德共同体,尽可能求得最大公约数。该书作者认为,最理想的道德联盟,应当努力超越时空及人为障碍。就像马航失联飞机的国际救援、抗震救灾的守望相助,还有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共同关注,等等,这些道德联盟和共识的形成,能够造福后代和更远的未来。

总之,有了对“为什么应该”的理性思考,才可能有对“应该”清醒、坚定、有力的认同与践行。这本道德哲学读本,将人类几千年来关于“我们应该怎样生活”的种种思考汇聚起来,介绍和探讨了各种道德理论,并在寻找道德理由的过程中,辅以探索式的故事迷宫,结合现实道德生活的具体案例展开阐释、分析和评论,使得原本艰深晦涩的道德理论在深入浅出中变得引人入胜、妙趣横生、通俗易懂。

读该书,不仅能让人对道德问题有更深刻的认知,还会让人坚定一个信心:生活中很多事,固然繁复,也可能没有标准答案,但一定会有更美好、更理性,更正确、更合理的选择——而这,或许是人们能够坦然、欣然、安然地生活的一个理由。

开卷有益,掩卷沉思。世上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更何况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理论是不断发展的,揭开相对文化、利己主义、功利思想的“面纱”,在道德光环的下面,往往都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秘密,那是解释道德行为的理由,更是通向道德初心的密码。让我们一起踏上读书之旅,共同透视道德行为背后的理由,享受道德初心豁然开朗的快乐吧!

《道德的理由(第7版)》读后感(五):追寻理由的进路

追寻理由的进路

《道德的理由》一书是非常好的伦理学入门书籍。

首先,它的逻辑非常清晰。全书十三章,以“引出问题——阐释问题——回答问题”为主线,而其中“阐释问题”这部分,基本以时间为线索,一一论述各时期哲人们的伦理理念,并进行批判性分析。通读全书,读者便会对整个伦理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大致的掌握。

其次,书中的论证与批判很有条理。雷切尔斯会先提出一个理念,归纳出它的主要论点,然后再一一指出它的不足之处。在这一过程中,雷切尔斯会诉诸大量的实例,并列条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论点与批驳。

再次,书中在进行论证与批判时,提出的进路有些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比如,在论及“文化相对主义”时,虽然雷切尔斯否定了它对于普适道德的否定,但依然点出了它的洞见:“很多我们认为如此自然的实践和态度其实只是文化的产物。”这不同于很多书纯粹批驳的作风。再如,雷切尔斯在论述功利主义时,指出了它“要考虑全体动物的利益”这一革命性的,同时有可能是前瞻性的思想。这类阐释丰富了各种理论的形象,使得它们不再是单一的或粗陋,或冰冷的模样。这样的客观性十分可贵。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由自主地将它与迈克尔•桑德尔的《公正》进行对比。很明显,雷切尔斯提倡的是一种多重策略的功利主义,而桑德尔提倡的是德性伦理,追求共同善的生活。前者在整个的行文中透露出的态度都是要求理论必须能具体指导实践,而后者则更希望重新唤起公众对于德性的重视,虽然在此过程中争议不可避免,甚至无法妥善解决。虽然看起来二者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多重策略”中就包含了对于德性伦理的吸纳:“有一些美德、动机和做决定的方式的组合对我们是最好的”。桑德尔一定不反对功利主义倡导的“提高全人类的福祉”这一理想,他所忧虑的是过强的功利主义会造成人的短视与盲目,从而使人们做出不利于自己长远利益的愚蠢行径,而德性则是对抗功利主义庸俗化事物内在价值的武器。雷切尔斯虽然将德性纳入了功利主义的体系,但美德、动机及做决定的方式这几部分该如何配比?如何防止桑德尔所担忧的过强的动机,不良的方式对于内在价值的庸俗化?雷切尔斯却没有作出论述与回答。但是,即便如此,我依然认为暇不掩瑜。

最后,附带提一句,这本书并不如封面上所写的“妙趣横生”。事实上,我并不希望看到一本“妙趣横生”的讨论伦理学的著作,甚至只要在哲学前冠以这个词都会让我些微不快。因为我们已经用“轻松学会XXX”、“三十天让你掌握XXX”这类速食主义毁掉了很多内涵丰富而深刻的事物,使它们庸俗化、工具化。哲学应该是件严肃的,被认真对待的事。

文/曹怀宁 2014.07.25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