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艺术创造学读后感锦集

艺术创造学读后感锦集

《艺术创造学》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创造学》读后感(一):这不朽的定义,恐怕培根自己都要笑了

有一个关于艺术的不朽定义在中国流传已广而覆水难收,却是因为纯粹戏剧性的误读。而这种误读,因为不乏先例,而习以为常,不再如雷贯耳。

30多年间,这本书至少被8家出版社出版。但是对于所谓培根关于艺术的不朽定义依然在作者的定稿中出现,实在不能相信会一直没有人能够看出其中的惊人之处。

虽然他的确有轻慢数学这门创造的艺术的倾向,但四则运算他决不会弄混了加和乘而让读者理解不了他的真意。

《艺术创造学》读后感(二):让感觉有了依据

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知乎上看到的推荐,对它产生了兴趣,很想知道像艺术这么虚并且主观的事情,能够写出什么样的内容。刚翻完几页就已经被深深吸引住,没想到余秋雨可以从写作、音乐、绘画等艺术创作中总结出一个看起来很有道理的框架,并且总是说的很在理。旁征博引,古今中外关于艺术的著作与名人语录由他信手拈来,但又不尽信这些话,很多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他的观点来对照各种历史名著、名画,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些著作、绘画早已被历史证明为艺术,但作为旁观者来看时,并不能完全体会它的伟大在哪里,对画作而言,更多的也只是直观的一种感觉,觉得越看越好看,但无法用言语表明,像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些艺术之中,是否有一个类似的框架可以描述出来,它们有哪些共同点,这本书给出了答案。另外,一本以读书时的标准被定义为议论文的书竟被他写出了散文的感觉,语言读起来异常舒服,只是有时候逻辑性太强,各种哲学观点较多,偶尔会读着读着就迷失在这些观点之中,忘记了上下的逻辑性

《艺术创造学》读后感(三):艺术创造学

因为有很多里面的作品还没有涉猎,所以作者讲的理论对于一个外行人的我来说确实艰涩难懂。很难理解,所以理所当然地很难去反驳。看来接下来要好好体味艺术作品再来评价比书。

世界的意义。人生的意义,都不是某种事先的强加,而只能产生在探索过程中。探索有结果吗?可能有,也可能没有。

小说家的任务是要在神秘的感情世界里找到新的特点。用意象不到的东西去丰富我们对人的尚未完全的认识。

广大观众不愿意艺术家教训,而愿意与他一起平等研究一个苦涩的普遍命题。不是为了获取解决方案,而是更深切品味人生。

《艺术创造学》读后感(四):艺术的发展,是宇宙万物的发展

特别好。余秋雨写理论力透纸背,非常透彻。

虽然写的是写艺术发展,我倒觉得思想内核是写宇宙万物演化。

读这本书,我老想到进化论。

艺术的革新和创造,像生物进化所仰赖的基因突变,没有特定方向,对了就是对了,瞬间能成为一个新的物种或艺术门类,然后等待下一次进化。

艺术家必须要求变,你不变世界变了,你就会死。生命进化也是一样。

艺术不是政治宣传的附庸,它不是统治者的工具,首先艺术家首先应该尊重自己的欲望,知道自己在时代、历史中所处的位置,尽可能去表达自己的特殊感觉,展现自己的艺术形式。

余秋雨主张的“艺术生态平衡”,即各个艺术家都应该有自己的风格,不该被传统、格式所限,这大概也是进化论的思想之一。

生态的健康,仰赖各个物种之间的制约和平衡,多元产生生命之美。

我想,如果仔细梳理余秋雨先生的艺术思想,是从何发展而来的,可能还能追溯到宇宙天地的哲学,从孔子那一代哲学家对生命的思索,再到近代物理学的发展,这一切伟大的思想都在互相影响,最后浇灌出了余秋雨先生这种通天地生灵的艺术理论。

读完很受激励。

《艺术创造学》读后感(五):充满了站在创作实践角度的思考与分析

觉得名字起得很大,心想余秋雨能写得好嘛(对他并不了解,头一回读他的书)。但还是冒险买了一本。刚读到引论,就认定这是一本不俗的书。

它没有一般艺术理论的惯性思维和门外汉想当然的论述,而是充满了站在创作实践角度的思考与分析,真正搞过创作实践的人一看就能明白。作者本人应该是研究戏剧出身的,书中论述的案例多是戏剧和影视类的(这正好适用于漫画人),但这并不妨碍本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全书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应该就是引论中就提到的伟大作品所具有的两大隐秘结构——无结论的两难结构和半透明的双层结构。我的粗糙理解是,前者是立意问题,亦即内容;后者是表现问题,亦即形式。优秀的艺术作品有很多,但是伟大的艺术作品却很少,后者正是比前者拥有这两大隐秘结构才成就自身的伟大。读完后,感觉之前很多想创作的内容根本就没什么价值嘛。

当然,书中后半部分有一些内容貌似有些理论过头了(也可能是本人理论素养不够),但总体上还是将学术性和易读性结合得很好。

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将艺术领域中那些“不下蛋的鸡”们给“骂”了,估计他们看了也会心服口服的。

总之,这的确是一本用心研究而写成的著作,值得创作者一读。没有创作实践经验的纯理论研究的人想读的话,建议先实践,否则读完的效果无保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