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过于喧嚣的孤独》的读后感大全

《过于喧嚣的孤独》的读后感大全

《过于喧嚣的孤独》是一本由赫拉巴尔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页数:1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一):因为我有幸孤身独处

这不是一本故事情节吸引人的小说,甚至说其中根本没什么情节,林林总总的片段和回忆,所以会让人觉得乏味。但是真正一个人读完,会明白汉嘉的孤独和他一生所追求的精神世界,最终,汉嘉死于"挚爱",结束了love story。因为本书大部分为黑色幽默还有耐人寻味的隐喻,所以很多人觉得无聊,甚至觉得无厘头,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真真切切让人孤独,在喧嚣的城市中不妨在夜晚也可体会一会儿汉嘉的孤独。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二):天道不仁若奈何

读了三章,买书藏书癖都吓得萎靡了(说得好像煞有其事一样,其实根本原因就是穷)。不过写得倒是真的,书买得越多,藏得越多,也没用,知识不是靠纸张流传的,食其髓吸其精,真正难读的不是有字书,那缥缈于空的宇宙本源才是。 另,大粪初恋情人也太逗了。 (续)没想到赫拉巴尔竟然对老子研究这么深,如果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真的渗透至生活,其实是可以活得很轻松的(庄子)。但我觉得汉嘉没有,可能跟他所处的欧洲动荡大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也可能是他个人受叔本华等哲学家影响较深。尽管我《道德经》抄了一遍,但非常惭愧,不过囫囵吞枣,很多东西都没想过,更别说想透了。倒是像百居易那样发出过喟叹:说好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呢!怎么还写五千文(抄得手都抖了)! 道法不仁慈,生活不仁慈。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保持仁慈,不违初心?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三):嗜书如命

也许是阅历太少,看得不是太明白。

写了一个嗜书如命的打包工。他属于社会底层贫困潦倒的人,在肮脏的地下室工作,受尽欺凌。但他饱读诗书,精神世界丰富多彩。他性情敏感而紧张,内心波涛汹涌而表情却麻木僵硬。不禁联想起另一本书《刺猬的优雅》,两者有相通之处,都是描写了虽是生活在底层的人,但精神世界比所谓的绅士淑女更丰富、阅读更广、品味更高。

全文文笔很天马行空,比较意识流,几乎都是主角的一些内心想法。中间穿插了一些有趣的故事,比如他回忆他年轻时的恋爱经历。书中有很多暗喻与嘲讽,有些我看得明白,但大部分的隐喻都是我没有理解到的。只能模模糊糊地感到作者是另有所指、是在嘲讽一些社会现状或者人生吧,但具体是什么我却不甚了解。

应该是表达了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有关于最底层的劳苦人民的。虽然我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去产生共鸣,但也不由得肃然起敬。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四):一一

书名起的真好,捷克人都好会起书名呀,同为捷克人的米兰昆德拉的那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也是如此。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它无时无刻不围绕着我们。如果具相的来看,也许它醒目而喧嚣,随时提醒着我们,我们孑然一身地来到这个世上,也将独自离开。

我们都会死去,我们的身体都有一天会腐烂。而活着的短暂时间里,我们该如何度过?用我们的手创造一点点的美,这也许就是全部意义的所在了吧。哪怕这种美微弱到只是如汉嘉般在自己打包的垃圾上裹一张梵高向日葵的复制品。哪怕只是给一个饥饿的人递上一块面包。全书多次提及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作者认为虽然天地不仁,但我们如果可以保有一点同情,一点爱,那也是最可贵的。而同时阅读书籍会延展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的生命自由而轻盈。

作家构成一个美的事物,然后把它打碎,这其实就是悲剧的本质。突然想到了水浒传里“玉碎”那个情节,如果无谓地破坏美的东西就是一种暴行。而如果这种破坏是脱离人的掌控的,充满无奈的,是不是就具有一种宿命感?

书的主角是一位废纸回收站的打包工,他的工作是把纸压碎,整理成包。故事中,书被压成碎片,人被焚烧,最后剩下了什么。突然想到了庄子,天地万物合一,相通。从一种形态流动到另一种,本就是无喜无忧的事。书中的压力机本身就有着很强的指代性,因为它是对破坏的隐喻,也许隐喻着现代化对美的摧毁?而同时摧毁中又有一种再生的力量,就像废纸又再次形成了书本,这又回到了道家思想。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五):天道不仁慈。

直到现在我看书的来源还是图书馆,偶尔看到好的句子我会忍不住想要在上面划线,特别好的总是想办法记下来,但总觉得这样低规格的摘抄好词好句基本上停留在小学的水平而时断时续。

好在这是一部中篇,所以我得以阅读完才摘抄了书中划下的句子。重新撰抄的时候那些被特意挑出的句子又带我回到段落和思考上下文的联络与感受。我反复的看到了那个开篇不久就提到的:天道不仁慈。这让我想起看迦陵文集时,叶嘉莹提到了司马迁,她说真正看历史的人,不会相信因果报应,因为他们知道那些好人落了怎样凄惨的下场而那些坏人又如何安享晚年。只有我自己知道,那一行字背后倒塌了我尚还在建设的世界观,是的,自此之前,我将自己身上遭遇的种种不顺都归结于我做的不善之事,因此不得不坦诚的说,在做好事的时候也是报着积善成德的功利之心而施。这样世界观改变的打击并没有想象中难以接受,相反平静的几乎察觉不出,只是这时候我才开始努力回想我所知的寥寥无几的倾佩人物,他们是如何知天地不仁后仍忧国忧民,奋不顾身。

也许那就是信仰吧。

译者在后记里说赫拉巴尔在经历了大病即将痊愈时,从医院的五楼坠楼身亡。我不知道即将痊愈和坠,这样的字眼,是他的主观选择,还是报道皆是如此的版本。就像他解释的那样,不知道这是自杀还是他在探身喂窗外的鸽子时不小心坠落下去。哦,这让我回忆起寒假时在家的亲身体验,当我打开窗子,探出身想多吸几大口雨后的新鲜空气时,我下意识的从十六层往下看,有那么一瞬,有纵身一跃的跃跃欲试的冲动。这想法短暂的甚至都没有经过大脑。

人真的可以改变的彻头彻尾。就像我曾经说打死我也不抽烟喝酒一样,我说过我这辈子永远不会自杀的,因为我贪生怕死啊!但是在那一次探身之后,谁知道呢。

不过,又有几个我读过的也喜爱的作者不是选择自杀结束生命的呢。我想我会有我的余生来想这个问题。这也许是我认识和揣测他们的途径。

就像他在书里也好奇老子说的那句,为什么是出生,入死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