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明月构想读后感锦集

明月构想读后感锦集

《明月构想》是一本由刘家琨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01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月构想》读后感(一):明月构想

《明月构想》是著名建筑师刘家琨创作的一部带有强烈理想主义气质的反乌托邦小说!

《明月构想》是著名建筑师刘家琨创作的一部带有强烈理想主义气质的反乌托邦小说!

《明月构想》是著名建筑师刘家琨创作的一部带有强烈理想主义气质的反乌托邦小说!

《明月构想》读后感(二):一个建筑师写的小说

整本书看完,故事结构有点看不懂的感觉,跳跃性很大。但是前后又找不到连接点,有点儿理不清故事线的感觉。想读到的描述建筑的文字很少,只是在介绍欧阳江山构建明月过程中发现的事。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本来读来的感觉没有预想中的好。

作者应该是想通过欧阳江山表达些自己想说的话,但是很委婉,委婉到读不懂他想要说的是什么。

《明月构想》读后感(三):破灭的意义

家琨老师一直是倾慕的对象,作为一个在西南上学的建筑系学生,见过家琨老师,听过访谈,游历过他的作品,记得在肖全摄影作品中年轻的他目光穿过那薄薄的相纸望向观者。甚至两次怀着忐忑,兴奋,不安隔着那铁门那风铃观望过他空无一人的事务所。我想这也是我读明月构想的感觉,荒谬,不安,在模糊的现实与黑暗之中,透过那些幻想出来的荒原城池,有微微的异样。

永镇的一夜覆灭,欧阳江山那像是西西弗般的悲剧英雄色彩,以及在黎明的前夕,群众之心的刹那崩溃,这种如同奔流般倾覆的隐喻充斥了整篇小说,正如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他的失败比他的成功更有意义”,我想这是一篇为了失败而探索失败的文章。

不过作为小说,私以为情节略显生硬,虽有建筑刀削斧凿之坚硬,在控制上微微欠了度。

总的来说,是好书,值得一读。

《明月构想》读后感(四):刘老师最好的作品还是房子

如何评价这本书竟然很纠结。评论里竟然都是称赞的同学……以下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必须承认,刘家琨是当代中国很好的建筑师,造出来的房子都很有文人气质。但是,这并不能保证他是一个很好或者很合适的写作者。

如果我事先不知道这本书是他写的,那么不好意思,我极有可能看完第一章就会放弃了。词句冗长、没有必要的形容词扎窝、戳不中要害的情态描写、这个叫欧阳江山的主人公形象一直模模糊糊像神又像鬼,想把情节表现得很跌宕但是衔接又出现问题,反而有如白水一样。另外着实忍不住吐槽一下这个主人公的奇怪名字,目前没有理解到任何寓意,一个在小说界被用烂了的复姓,一个根正苗红的铿锵名字,就算是切合当时背景,也未免太不讲究,总让人想跳戏。

这种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的不讲究,贯穿全书——模模糊糊的反讽、隐喻、暗示,还有奇奇怪怪的情节。刘老师的文笔还算不错,但是叙事能力好像不在线。一个人的作品总有些相似之处,但是造房子时的灵气十足,为什么落到纸面上就不知所云了……

看到书后面几位名不见经传的写手和文艺工作者的评论,乌托邦倒还认可,和王小波相提并论,也未免把话说得太撑破天了。我想刘老师写这个东西的时候,可能连故事提纲都没有打就顺其自然发展了。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破灭的城市规划,也许是对柯布西耶或者谁谁谁的影射?设计者的悲哀也并没有形成史诗级的效果,充其量算是兴之所至的直觉产物吧。

当然如果不是作为一只建筑狗,我可能肯本不会知道刘老师还有这样一个作品。这个东西也确实不适合普遍阅读,姑且看看刘老师的脑洞就可以了。

《明月构想》读后感(五):《明月构想》:左手天堂,右手月光

这是一本很独特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分外荒诞却又格外真实的故事。

故事以“我”的第一视角展开,以多年前一位名叫欧阳江山的建筑师实践“明月构想”——一个要建立一座新城,并用建筑重塑人们的灵魂的计划——从开始到终结的故事。故事不长,却充满力量。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很出色的建筑师,因而在小说的推进过程中,关于城市规划的细节真是有力,这无疑使得作者的表达变得更加容易。建筑师和小说家有许多有趣的共同之处,譬如唐诺所言,小说家是“在苦难中才方便找到工作机会的人,但这苦难往往包含了它自己”而一个建筑师,往往需要在一片废墟上寻找美的可能,而对美的寻找和体悟,同样需要自己在废墟上亲力亲为。

小说家的世界很简单,曾经他们只需要一支笔和足够的纸便可以创造一个世界。而建筑师需要的不只是砖瓦,还需要更现实的因素——或许可以称之为“权力”。“自古太守多诗人”,一个城市的规划者,倘若富于诗情从字面上看或许是一件极好的事,但这种情形,似乎和柏拉图的“哲学王”的构想有些类似。哲学家做不了称职的王,而一个过于理想的建筑师,也很难让梦想照进现实。他太理想,因善良而充满理想,因善良而懦弱,要么不肯改变他人,要么只能改变自己。

《明月构想》中的欧阳江山显然改变了自己。他从一开始的正向思考——如何让人们在更舒适的城市建构中成为自己,到最终试图以大刀阔斧的改造湮没每个人的自由,来换取似乎只该存在于梦中的“人造天堂”。亦或许在他的“明月构想”中,天堂的样子只能在朦胧的月光下欣赏,而当日光倾城时,贫瘠、荒芜、愚昧、贪婪和妒忌,这些植根于土地里的东西,并不会因为地上的建筑变了模样而真正改变。一切由心而始,也只能焦灼心灵,停滞于月色的幻象中,埋葬浑噩。

在小说《明月构想》的最后,附了一篇作者自己的散文《“我在西部做建筑”吗?》。比起热衷于在大城市追逐梦想的大多数同行,作者刘家琨却始终留在“西部”。这种坚持暗示了他自己的信仰,一种在局限中创造浪漫,使“建筑的石头唱歌了”的表达方式,叙述自己的困惑与喜悦。这应该成为一种被人羡慕的生存状态。

或许我们都在寻找天堂,但乌托邦的脆弱却让它变得虚幻。无论怎样,我们都无法拒绝局限,就像只有局限本身才构成我们自己一样。也许每个人生来便拥有通往天堂的路线图,只是我们都在忙于逃避障碍,以至于忘记了顺其自然,同样可以到达彼岸。

左手天堂,右手月光。寻找天堂,只需要遵循心灵的自由,以及月光照亮的方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