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清风明月旧襟怀读后感摘抄

清风明月旧襟怀读后感摘抄

《清风明月旧襟怀》是一本由许石林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01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清风明月旧襟怀》读后感(一):从历史中汲取更多养分

绿色的封底配上简单朴素的围墙,让我对封面一见钟情,与书名《清风明月旧襟怀》相称,又有着别样古典文艺的气息。看书之前,我以为这是普通的抒情散文集,翻开书才发现是一篇篇精彩的历史小品文。

对于作者许石林,我不甚了解,初看书以为是某位近代历史大家,因为全书皆是以白话文写作,而后面居然出现了现代潮流事件,包括文章落款时间都是这几年,满肚子疑惑,这原来是个现代人吗?而书里居然找不到对他的正式介绍,按耐不住心中好奇,借助度娘,总算有点小收获:他是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中华吟诵学会理事、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等,有着这么多头衔,却如此低调行事,真是一位不露锋芒的雅士,顿时增添了不少好感。

作者擅于重新演绎历史人物与事件,再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加以对比和论述,借此反映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字里行间,无不显露出作者扎实的功底,除了对历史研究的颇深,各种典故信手拈来,还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在侃侃而谈中诉说历史,领略古人的思想,不是一味的教条主义,丝毫不引人反感。

随着看书的深入,我们会认识众多历史人物,获悉不少名人轶事,上到帝王贵胄,下至文官武将、黎民百姓,同时还描述了古人工作和生活的真实情景,以及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介绍。俗话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今社会与旧时相比,虽然科技和文化水平逐年提高,社会风气也愈来愈开放,但国人的文化素养却一直在倒退,想必现在中国人的素质,怕是在全世界上是最低的。

而尽管时代在变化,国人骨子里流传下来的精神是不会变的,由古至今传承下来的思想,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我们更应该博古通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古人的带领下,重新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我们改变不了历史,却能改变未来,不要让未来的人们看待今天的历史,恨铁不成钢的叹息。

本书涉及的内容很广,原谅我我不能一一赘述,只能说作者于轻描淡写中借古讽今,没有长篇大论,却字字珠玑,篇篇好看,让人回味无穷。他笔下的历史故事,犹如万花筒一般绚丽多彩,读完此书,只会豁然开朗,心生无限感概…

《清风明月旧襟怀》读后感(二):清风小明月之《清风明月旧襟怀》

这本书,通过很多单个的小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现如今社会文化的一些观念与思考。

最初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就觉得这是一本很有意境,很有文学底蕴的书,而观正文,也确实如此,先说意境,作者通过古时发生的一些故事借古言今,从外而内,从小而大,从传统文化的衣着服饰,到传统美德的忠孝仁义,以此来提醒人们,就算现在文化形式多样化,中外交融常态化,但作为曾经那些美好的,一直延续下来的优良传统,仍不应该被忘记,而是应当铭记。但是,对于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作者有些会直接明言,有些则会只字不提,以平实的文字,述说平实的故事,如清风明月,如高山流水,或过往无痕,或深远自然,而意境,它的意思正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少说甚至不说,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感悟。或许,当你第一遍读过文中的某个故事的时候,还并不能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确切意思,但当你静下心来,细细思索,也许就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一本书,无论你的观点是否会被读者认同,但只要读者愿意去想,去思考,就是一本成功的书。

其次,再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所所展现出的作者的文学功底,单从书名已可窥一二,作者用了“襟怀”一词,而为何不用更为常用的情怀、胸怀呢?因为一不够切景、二不够准确,无论情怀还是胸怀,都没有宽阔胸襟这层意思。再比如“剥了不孝子的皮”这一章,作者有这样的描述“嘉庆皇帝看了湖北巡抚的奏疏,震怒”,同理,这里作者用了更为少用的“奏疏”一词,而没有用奏折或者奏章。同是这章,皇帝看了“奏疏”,觉得发生这样的事“简直是对自己上承天命,建极绥猷的彻底否定和极大讽刺”,这里,作者既没有单用建极绥猷,也没有直接用上承天命、下应民心,而是用了“上承天命,建极绥猷”。

虽然全文之中,鲜见对偶,少有排比,但为了词句描述更加准确,作者在一些单个句式的选词上,也仍然选用一些较为生僻的字词,这就很是考验作者的文学功底了。

另外,作者也极为善于引用,从四书五经,到现代戏剧,从人物传记,到历史文献,从饮食著作,到歌曲小说,涉猎之广,学识之博,足可见其文学功底。

但是,作者的文虽然善于引经据典,虽然注重字词的准确,却也不会一成不变,作者也是很善于以诙谐的语句,来增加阅读的乐趣,来增加读者的兴趣。

比如,“传说中的微服私访”这一章结尾,有这样的描述“赵匡胤说:知道了,没有吃没有穿,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嘛”。再比如“德不孤,必有邻”一章,有这样的描述“宋真宗慰问群众:同志们,一路上吃素,都不习惯吧?受苦了!等活动搞完,回去好好补充营养”,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文风,并不是一味的仿古,全程严肃,也会在一些地方以现代说话的方式进行叙述。

最后,起初看到书名,以为会是一本小说,后来发现更像一篇篇的散文。而说到散文,文中也专门有一章“从无用处读书”对于散文进行了描述,文中说“文学课堂的教师一般讲不透彻散文是什么东西,讲来讲去都是什么‘形散神不散’之类,有道理,但总觉得没说透”。随后作者又举了很多关于散的例子,说“散,都是一个意思——无用”“即只有无用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最后总结说“因此,我说散文就是无用之文,就是没有用处的文字。现在说读者读书的层次要提高,就是要提高到多读、喜读、爱读这种没有用的文字,‘从无用处读书’”。

通篇读来,作者的观点都很新颖,很正确,也都很值得大家深思,我想说,这本书,确确实实是一本十分优秀的散文集。

《清风明月旧襟怀》读后感(三):历史的边边角角

回家几日,感觉就是“日坐书城”。书房里,满满都是书,除了书柜里摆放整齐的、不整齐的(很多书放不下,就斜斜地靠在书架上),电脑边、书桌上,也都是书。

看见一本,封面颇为鲜艳,忍不住抽出一瞥,没想到挺有意思,读得停不下来。

此书特点:语言诙谐,情感敦厚,把历史上那些趣味琐事徐徐道来,读起来颇有《世说新语》的感觉。从中打捞历史的边边角角,再观照现实,甚是有趣。举3个小例子:

1,

某唐朝官员,带着家里年轻的丫鬟上班,留宿一晚。后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说违背官员管理条例。他辩解:我们正常谈恋爱啊~小丫鬟也喊冤:老爷待我很好,正要送我去当主持人呢……检察官大怒:你用鼻涕想想,你一把年纪糟老头了,人家小姑娘图你啥?还不是你手里的权力?

哈哈,有的是,自古都一样啊!

2,

某人,率大军平定了叛乱,立下汗马功劳。给皇帝汇报工作时非但不自夸,反而有意说得很平静:“奉敕江南干事回。” (您叫我去江南办的事我办完了。)甚至返程他没有随大部队凯旋,自己租一条小船,船上带了几本书…

感慨,干大事的人啊,从不叽叽喳喳能做你领导的,都不傻、也不瞎——尤其是大领导,不会因为你把自己那点事吹成了花就高看你一眼。我一直十分反感那种做了P大的事 挂嘴上翻来覆去“汇报”、生怕别人不知道是自己做的。

就算爱絮叨、也絮叨点有价值的,不值一提的琐事如祥林嫂般反复夸大说——呃,我要是领导,早烦了

3,

今年暑期档的电视剧,都被宫斗戏承包了。难怪有人说,今年夏天我们都活在了清朝电视剧里,乾小四同学真是一呼百应,连嫔妃想吃什么、用什么都是千里特供,可历史上的真相呢?

读到某皇帝,勤俭克己,在宫中走路时渴了,扭头看随行人员并没有带水壶,竟然一路忍着到了嫔妃宫里再喝水。妃子问您怎么不在路上让仆人们伺候呢?答:我担心因此有人挨罚,故一直忍着不说。

这样细小的片段,真是读历史时额外的收获。我们习惯了从电视剧里看山呼万岁,yy一代帝王让天下臣服的爽点,却忽视了能名垂千古的伟人,定有其人格闪光之处。克己、自律、勤勉、宽厚,不仅是成大事者必备的素质,也是我们普通人应有的品格啊。

每个小故事后,作者会谈谈自己的思考,在有篇讲到王朝末期的文章中他说:“凡是一个王朝导民以利,致使人心逐利,不择手段,颠倒义利关系,这个时期一定是王朝末期。价值观大坏,偷私之心盛炽,贪婪无情,灾害并至,灭国破家…...”

想想我们身边,幼儿园虐童事件、假疫苗事件,种种令人发指的恶行,说“人心逐利,不择手段”一点都不为过。每个人,是不是也应该稍微放慢一点逐利的脚步,好好想想能为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吧?

集子中每篇文章下有日期 ,还很近的文章——14、15年左右写的。忍不住好奇,作者是干嘛的。我猜测是官场中人,百度搜搜发现真是哟,不但在官场摸爬滚打过,还是某知名大学客座教授、作家协会成员等等。难怪看问题的角度不浅、写作也颇有自己的风格。

甚至有的文章写于某某机场候机楼,不由得感慨,这作者能“红”,真是有道理的——太勤奋啊!笔耕不辍四个字说起来容易,真正付诸行动,也是需要很强的自律的。

有人评论此书“深具民胞物与之情怀,以祖先的目光照进今日的现实。”确实作者以睿智机敏的视角,游刃于历史人物掌故之中,上到帝王,下至文官武将、黎民百姓,皆不在话下;小到个人慎独功夫,大到社会建制,提笔即成;勾连今昔,重新演绎旧事典故,令人耳目一新。字里纸外,皆成妙谈。

总之读完超过我的想像,看书柜里还有他的另一本历史随笔集《桃花扇底看前朝》,打算继续读:)读完再写心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