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1000字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1000字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一):《人间有味是清欢》(梁实秋)

其实这本就是在《雅舍谈吃》的基础上筛选修订配图而成,内容差别并不太大。与另一位我很喜欢的这吃作家汪曾祺相比,梁实秋先生写吃少了一分“地气”,多了对中西文化的对比。当然写吃到最后少不了写人写事,梁实秋写东兴楼,写着写着难免感叹一句“只是,风流云散,故人多已成鬼盛筵难再了。”中国人的吃,从来跟人跟情分不开,说到底,想的不仅那口味道,更多的是记忆。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二):吃的讲究

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里,从来都是大事,民以食为天嘛。底层要的是裹腹,上流阶层则对食材火候味道更有要求。

文人大家中间,不知道梁实秋算不算得上最会吃的,但毫无疑问,他是最会写吃的。

从老北京的正阳楼开始,各类菜系的绝活、拿手菜、家常菜、私房菜、小吃,凡他吃过的,都写的出来。

梁实秋笔下的各式菜肴并不同于时下的菜谱,而是可以让人从一道道菜里品出文化和时代气息。书里提到很多菜,现在还很常见,只不过百年前原来正宗的做法是那样的,讲究!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三):吃饱喝足谁也不服

人间有味是清欢 梁实秋 点评 民以食为天,吃是一种文化,吃的好,吃的精细讲究可谓中国人的专利,在吃货横行的时代里,读《人间至味是清欢》,“清欢” 二字给吃货以文雅感,吃是必须的,可以讲究可以不讲究,吃饱是简单的,一箪食一豆羹足矣。吃的好就另当别论了。 研究菜谱容易到点开百度就是一顿好饭的程度,是现代人忙碌生活的必备,或者就近快餐一下满足饥肠辘辘的胃,减肥成为风尚之后并不影响吃货的清欢,外面吃美食油大盐大味精大,那么就在家自己做,面条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四):好吃的东西,都是生活过的痕迹

中国的文人,除了爱斗嘴,大概就是爱组局。家宴,下馆子,局组多了,自然吃到不少好东西。这其中抓一抓,或许就能掉出好几个大吃货。 梁实秋先生肯定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一号人物:从北京的烤鸭、豆汁儿,说到闽南沿海的黄鱼、鲍鱼,舌头顺着记忆那条线路差不多吃了大半个中国,且吃得精细,吃得讲究。说在嘴上写在书里有一条是一条,让后辈看来着实赞叹! 最让我嘴馋的或许还是爆肚吧。偶然吃过汤爆,惊艳于肚仁之美味,也就不免想尝尝油爆芜爆汤爆齐聚一堂的滋味,想想就是美啊…… 换个角度,舌尖的记忆,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记忆。我们从哪里来,终将回哪里去。即使身在台湾,梁先生的嘴巴却牢牢惦记着北平的吃喝,北平的旧人,惦记着致美斋,惦记着正阳楼。台湾偶然也吃到了?哼,不是那个味道。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五):小评

读了梁先生的书,身在福建充满了对浙江的憧憬,于是高考结束报考了几所浙江的大学。浙江也算得上是江南的一部分,水乡风怡,像梁先生描写的一样,不仅仅菜美,浙江的女子也是水润润的。梁先生是1903年1月6日生,于1987年11月3日去世,他描写的那个对美食认真的时代早已随着他一去不返。现在的菜馆就如他说的,趋同相似,相互都学着一些,食客瞎点,厨师也瞎做地应付一下。掀开窗户不怕外人偷学手艺的时代似乎早已不在了。

在梁先生说的那么多美食中,汤包我是吃过的,吃汤包的技巧大概是要将汤包咬一个口,然后把汤喝掉,再往里面倒酱料,但是吃了挺多家的汤包,不是缺汤就是没料,所以我更愿意在汤包凉了一些后,直接放一个在嘴里咀嚼,感受用舌头把汤和包搅拌出来的香味。

到了浙江,意外的是西湖的楼外楼还在,但不知是过去的楼外楼还是现在的楼外楼。书里的图片其实是有些配不上文字的,但是要想找到能符合那个时期的的图片也是很难吧。

书的每个篇幅都很短,最适合在早上和睡前阅读,但也是因此经常在睡前会饿着肚子翻来覆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