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读后感100字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读后感100字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是一本由[英]萨达卡特·卡德里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元,页数:4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读后感(一):详细的描述,详细的注解。写的很认真,但译得很生硬

作者想必是在电脑上写了本书,很厚实,不多说优点一大串,有意思的是讲到维辛斯基审判布哈林还有讲纽伦堡审判后面的几章。

但是在一本审判史为什么会像小说一样呢,作者在每一章的末尾总是用一句反讽或是引文收束。每章开篇都用的是卡夫卡的名言,或许该书正是由卡夫卡得来的灵感。

是一本好书,但是阅读投资回报比实在不高,就连拓展阅读的一堆网站,很悲剧的国内也登不上去。

量子信息时代我们要淡化客观实在,强调联系,本书不跟相关的法律法学书籍进行主题阅读,的确是无效率的浪费。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读后感(二):磕磕绊绊读了一年 我不是合格的法学狗

利用上班期间宿舍午休前的可怜时间 断断续续花了一年看完这本书 讲西方的审判史 穿插了卡夫卡的小说《审判》做每章的序

从苏格拉底被放逐的公民表决 到中世纪的巫术裁判 欧洲教会与宫廷的权力博弈 陪审团制度如果在英国诞生 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中的“审判秀” 纽伦堡审判战犯 美国七十年代对越战中屠杀平民的调查 一直讲到辛普森案件始末 大量资料的累积 (书有五分之一的篇幅是索引和参考文献[撇嘴])绝对不是一部可以供外行看热闹或者大众普法的教材 囫囵吞枣地翻完只觉得脑袋乱糟糟 主题应该是:今天的司法制度是经历了前人漫长的摸索磕磕绊绊才达到的高度 审判环节中 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结果

法庭 是人生的舞台 也是历史的凭吊台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读后感(三):优秀的书会让人一万遍回想

书里的人、人物的故事,都是从最浅显处开始,慢慢地,会领着人想:如苏格拉底者,如成千上万的女巫,如辛普森,甚至如某某著名战争“罪人”,他们的审判,不公的审判,都从一声叹息的故事开始,让人惊心的结局结束。

好书,优秀的书,不是让人记得他们苏格拉底们的故事,而是让人总是一万遍想起,一万遍沉思:

他们的故事,是怎么开始的?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不能在一千秒内、而是要花一千年才开始反思?

那些所谓的世纪达审判,那些所谓的直播,那些所谓的最最公正的审判,其实在开始之前都早早地加了一个字:show。

有本书《雪落香杉树》,就是讲一个审判的故事,很普通平凡的案子,也是从不公正开始。

所有的审判都是从不公正开始。

至于结束,谁知道呢?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读后感(四):为什么你认为审判不公正

一封联名信又将复旦投毒案推向高潮,一石激起千层浪。令我意外的是,复旦这样一个令人向往和仰慕的高等学府的学生,毫无技巧的将事件推向更负面的状况,而大部分公众的声音,也似乎没有太多理性可言。如果平衡两者来看,如何做到公正审判才是大家最终追求的结果,刑事判决书上的理由够不够充分才应该是质疑和探讨的关键点。当有人问审判为什么不公正的时候,不妨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认为审判不公正?

追根溯源,就要在审判史里找答案。其实中译本的书名虽然有些探究式引人入胜的意味,但显然西方审判史这个名字更切题一些。作者以一些有趣的故事、丰富的案例充实时间线,让人读史却不觉得枯燥。

从心理强制说的角度,使人明确行为与刑罚之前的联系,从内心畏惧律法害怕惩罚,从而遵守规则似乎可以理解成一种公认的刑法的作用。然而事实上,罪刑法定原则在保护法益与人权中更注重的是后者,即保护犯罪嫌疑人的权利。近年来,时有冤假错案沉冤得雪,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司法从业人员水平不均衡是导致冤案的很大一部分原因。甚至两高出台了的司法解释,也有闹笑话的时候。审判达不到你的心理预期,因此你认为不公正。地区司法水平不均,正是一个审视审判历史发展的好时机。正如书中所叙述的从神明裁判到纠问式审判再至陪审团制度的发展,把时间切割到最小,都是一个缓慢演变的过程,而放大时间,才会看到历史的转折点。邪恶如《女巫之锤》的存在,“打开了疯狂的如洪水般的审判大门。”而陪审团制度在起初广受追捧,也不过是因为人们想看一出好戏。

也许刑事自由裁量权也是令人不安的存在,所谓刑事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一部分自主裁判的权利,本意是弥补法律的不足之处。在英美法系中,由于判例法的缘故,这种权利会被释放的更大一些。随着前沿证据科学的发展,也许许多案件都会有不一样的结论,比如2008年轰动全美的凯西案。然而在当下,如果无法证明有罪,那就必须判决无罪,哪怕似乎好像案件事实如此清晰以至于所有人都认为人是他杀的。程序正义是维护实体正义的必要条件,刑事诉讼程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相对完善,因此我们不必相信犯罪嫌疑人是否真的清白,却必须要接受合理的审判的结果。

在现代审判的领域,有一只你不得不承认的“第三只手”------网络媒体。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使得消息传播的越来越快,也使公众的声音传达到更远更响的地方。审判活动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也许结果确实在合理范围内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内心需求,那么对犯罪嫌疑人来说,公平吗?还是该说,老兄你只是运气差了点。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显然这对现代司法工作者的要求更高了,如何独立审判仍然是一个亟需思考的话题。

任何一个阶段的刑事法律或者审判程序,在那个阶段都是被认可的“公正”,只是随着普通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生活水平的上升、对事物联系的认知加强,人们逐渐对法律的“公正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始终认为,审判的结果未必一定是事实的真相,同样也未必是公众喜闻乐见的结果,但我更关注判决书上的理由,左右一个人(哪怕他可能是一个罪犯)命运的理由是否充分,才是所谓公正的体现。

平媒用稿,转载请告知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读后感(五):公开与公正

从亚当与夏娃被赶出伊甸园开始,人类一直都在试图对错误的行为给予惩罚。《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西方大陆法系和欧美法系的审判历史。在导言中作者就将他所关注的重点挑开,即秘密、公开和透明度之间的关系。司法过程的公开与否与能否实现公正之间的关系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用一本书来讨论这个问题也并非能够十分清楚明了地阐述清楚的,但这本书的确起到了启发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作用。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所关注的是西方的审判,事实上如果对比中国的法制史,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在法制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惊人的一致。秘密审判、公开处刑是一方面,巫术审判、对尸体的审判也并非西方独有的。

将法律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保持法律的秘密性这一点古代西方和中国统治者是相当的有默契。从人类有记忆开始,未知的东西要么会引起我们的好奇,要么会引起我们的恐惧。纠问式审判正是利用了人类这种对于未知的恐惧。与秘而不宣的审判过程形成对比的是公开行刑。中西方的法制史上都有将罪犯游街示众、公开处刑的历史,统治者似乎相信这样可以震慑人心,但却忽略了公开行刑所将带来的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罪犯面对死亡的态度会得到观众不同的反馈,同情、尊重——这些都绝不是统治者想要达到的目的。写到这里,我就又不得不将话题引开,思考一个更应被前置的问题。即法律是否能够实现公正?亦或法律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即便作为一个现代人,我内心还是认为复仇主义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西方有复仇主义,中国也有“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俗例,有些情况诉诸法律是否能够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呢?结果如愿也好不如愿也好,这又是否是公正得以实现了呢?这些问题都是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也是我认为作者希望我们能够思考的问题。“审判的功能在于裁量每个人的有罪程度,给予他们必要的惩罚”,对于审判的意义书中已经给了回答。的确,也许个人的复仇可以让使得个体觉得公正得到了实现,但无序地、混乱地惩罚使无益于社会的稳定的。通过审判我们可以有秩序、有保障地对过错者实行惩罚——这是我理解的审判的意义。那既然如此,审判就必须尽可能地公正。而秘密审判在我看来是与公正完全背道而驰的,缺乏监督就意味着权力可能被滥用,事实也正是如此。审判的公开性是实现公正的必要条件——但公开并不意味着公正。公开审判也会导致作秀式的审判,从古老的欧洲大陆到近现代的莫斯科,审判与演出划上等号的时候也屡见不鲜。公开审判也必须要承担被舆论影响的风险,但这并非是我们不公开的理由。黑暗滋生丑恶,将审判置于明亮之处才能使公正有可能被实现。缺乏监督的审判是不能够被信任的。

审判的方式在法制史上也是几经辗转,从古老的神明审判、纠问式审判到如今的陪审团审判,每个社会形态都在努力摸索着寻求能够最大程度实现公正的审判方式。这种审判方式一方面要使得犯罪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滥杀无辜。目前中西方司法理论中大多秉持的无罪推定原则,但司法实践过程中能够贯彻这一原则的并不多。即便在我们的印象中,西方的司法审判更坚持无罪推定的原则,但审判者的主观态度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审判的结果,有时候甚至可能是被告的一个纹身就会导致判决的结果完全不同。人性是靠不住的,制度才经得起考验。审判制度如若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人的主观影响,就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公正。

虽然不能回答我内心的全部疑问——这也并非一本书能够回答得了的,《审判为什么不公正》引导我对司法公开进行更全面的思考,这是阅读这本书所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