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职场变形记》读后感锦集

《职场变形记》是一本由刘晓晖著作,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职场变形记》读后感(一):温暖的故事集

读书,一种文字的享受,我尤其喜爱短篇的故事集,因为在我的眼里,短篇更耐人寻味。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职场变形记》,咋一看,会让人觉得是杜拉拉职场升职一类的书,其实,作者只是选择里面的一个故事---职场变形记,来作为这本合集的名字。其实我更愿意作者能用另外的文字来概括。因为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想到的是一种营销手段,符合现在的流行趋向。

刘晓晖,一位漂亮的作者,在她温柔的笔下,故事如莲花般绽放,缓缓的,静静的,直到故事完结,发现也如莲花般粉雕玉琢……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在他们自己的故事里,快乐、积极、亦或是忧伤、沉闷,他们有着自己的轨迹,在这条路上,一直前行。

全书分十个故事,《鱼翅》、《世纪末的忧伤》、《丽莎之死》、《小城故事》、《故园之恋》、《蓓蕾》、《套》、《顾思思装修记》、《青春热线》、《职场变形记》。

每个故事都取自生活琐事,却于平凡中窥见世事沧桑,我对《蓓蕾》这个故事尤其怜爱。王蕾,太过张扬的个性,仪仗自己的容颜,以及聪明,过早的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最后葬送了自己的青春。而双胞胎姐姐王蓓,循规蹈矩,完成学业,与自己的心上人结婚、生子,最后做了一位女校长。而王蓓的女儿,个性太像她妹妹,聪明且张扬。由于时代不同,她活的洒脱,率真。我喜爱王蓓的聪明伶俐,不爱她太过肆意的挥洒自己的青春,她在哪里都是焦点,她学业突出,却和小混混交朋友,她付出真情,换来的是小混混的贪念,他给不了她美好的生活,而她却不能惊醒于这糟糕的生活中,去开创自己更美好的未来。相对来说,王蓓的女儿是幸运的,她虽然也骄横,但却因着时代的原因,被更好的引导着前行,至少不会如她小姨一般,最后走上黄泉路。作者以一位男性旁观者的角度,来叙述整个故事,他是爱王蓓的,但是这种爱只能深深的埋在心里。为什么我会喜欢王蓓,因为她在青春的路上,选择了特立独行。而我自己,犹犹豫豫,我渴望一颗独立的心。

读书,能让人看见内心的渴望,也能让人看见心里的阴影,愿我们都能积极阳光的生活,在书中找到那个真实的自己。

《职场变形记》读后感(二):与生活邂逅 ——— 读刘晓晖《职场变形记》   胡晓玮/文

与生活邂逅

——— 读刘晓晖《职场变形记》

胡晓玮/文

一口气读完了这十个耐人寻味的短篇小说,从开头到结尾,沉浸在不同男女主人公的成长、情感、职场故事中,竟像鱼儿一样一头扎进水里不想探出水面。书中吸引我们的不是一个需擦亮眼睛去观测的新奇世界,恰恰相反,那正是我们生活的轨迹和画面,作者像个剪辑师,随手在身边的人群中撷取了他们的生活,于是他们在镜头下慢慢成长,绽出一朵安静的花。

可以想见,作者也是如花般安静的女子,她把自己的影子附到小说中的女人身上,她们是楚红、是顾思思……或多或少的投射,循着这样一个平衡点,然后生发出一个又一个从生活中剪辑来的故事,因为生活仍在继续,于是延绵不绝。

作者在后记中自言在处女作中虚构了一个女记者的故事,没想到日后自己跳槽做了记者,因此对写小说这件事产生了一丝敬畏,很担心自己虚构的故事都会变成现实。不知是不是出于这样的敬畏,她的文字中处处透露出生活的细节。我看到了陪伴作者成长的城市,无论是青岛还是上海,很容易在她笔下的故事中映射。《职场变形记》里,虽然没有出现过任何标识城市的名词,仅仅是在代码里也能够让人心生揣测,甚至里面的人物,也令我不由得产生一种“他曾经出现的作者生活中”的慨叹,想要在现实中搜寻到那个人物的原型。

作者透过小说告诉我们,他们其实是在现实中存在的。《套》中幸福的小两口,因为一个误会产生的猜忌对婚姻的威胁,然后通过时间来使跌宕的心情慢慢平复,讲述了“婚姻就像是一个套子,即是看上去千疮百孔,却自有其牢不可破的道理”。作者只是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虽然结尾他们有了婚姻的结晶,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给了它结局。《顾思思装修记》也是对婚姻生活进行了真实的描写,如果不把它当作一篇小说,甚至可以用作新婚夫妻装修指南,“顾思思家装修风格是混水,就是所有的门框、门套、门等都是涂白 色 漆的。”小说的女主人公顾思思对于装修新家这件事可谓做了深入的研究,我想很多刚结婚的女子也能够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为了节省资金与老板讨价还价,期间与丈夫产生的矛盾、工作的不顺等等。这篇小说的气氛有些紧张,在顾思思去医院做手术时,我原本以为会诞生一个悲剧,然而作者是一个循着现实方向去创作的人,她让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生活中所有的不快乐,不顺心都跟着这些红色的小纸片们一起灰飞烟灭了”,这些语句如行云流水透露出生活的宁和冲淡。

作者描写北方县城生活是最令我觉得亲切的,那是陪伴她整个童年的城市,而这城市离我也不远,这让我想起福克纳大多数小说中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正是在童年记忆里的环境才能寻找到一种根的感觉。《蓓蕾》《小城故事》《故园之恋》都是通过成年人的视角回忆上世纪70后一代的青春故事,里面描写了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特有的事物,“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所向披靡,每个男生都幻想着自己是谢樾,而女生们最好都像宋晓丽那样。”他们的故事就在小县城里发生,通过时间蔓延,作者通过童年的变故揭示了成长中的遗憾。

这10篇小说虽然风格各有不同,但集结在一起总有一种让生活的眼界更加丰富之感。福柯说写作即是不停地丢弃自我的面孔。作者在从不同角度尝试赋予小说不同的面孔,而我们则大饱眼福,结识了那么多男男女女,他们,带着自己的故事从书中走来。

《职场变形记》读后感(三):我的一点读后感 作者 冯玥

我的一点读后感

冯玥/文

像我这么一个已经主动自绝于社会和人群的人,微博于我的最大价值,是邂逅一些有趣的人,偶尔窥视一下他们的生活,或者看看热点事件的评论,刺激我“落伍”的三观。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和@晓晖姐-互相关注,偶尔也在网上交谈一二,慢慢知道,她是同行,也有一个女儿,是足球迷,喜欢某个我不记得名字的选秀歌手,看她对时事的三言两语,觉得应该也是70年代人,理性克制,没那么咋咋呼呼(不过这世道年过不惑了还满脑子浆糊或者妖言惑众的人,也是一把一把的)。

读她寄赠的小说集《职场变形记》,才知道她毕业于在我看来好有技术含量的环境科学系,现在做财经记者,果然,与我同岁。读她的文字,看她写的成长故事,小城生活,常常感觉看见自己。

她笔下的小城,“有一座政府办公楼,有一个医院,有一个电影院,有一家邮局,有一所小学、一所中学、一所高中……每一个单位旁边,都盖有家属院,基本上前院办公、后院生活……后来孩子们长大了,像鸟儿们扑棱棱地离开了”――和我曾经生活的小城几乎没有差别。

“班上那些农村户口的学生,上了初三,就面临农转非的选择:是报考高中还是初中中专?考上中专就能把户口转出来,毕业后就成了国家干部分配工作,这对很多农家子弟是非常大的诱惑,毕竟考高中不一定考得上,就算考上了高中再过三年也不一定考得上大学。于是,不少成绩优异的农村孩子为了农转非提前结束了中学生活,退出了高考的竞争行列。我们这些机关大院长大的孩子,不需要农转非,所以都一门心思准备考高中。”――我至今记得当年我们高考报名时,班上一位农村同学,拿着我们的户口本,看来看去的样子。那可能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人生来不平等。

在《蓓蕾》中,她写一位因为不肯屈服于老板淫威而跳楼自杀的20岁女孩,“我真想穿越到20年前去告诉她,没有什么屈辱值得付出生命的代价。如果她知道现在很多年轻姑娘会主动投怀送抱去做老板们的小蜜、二奶,不知道当年的她还会不会选择以死抗争。80年代父母们灌输给我们的贞操观害死了她。”

还为一位因为未婚先孕被中学开除的女生可惜,“90年代初期的上海,在开放的大学校园里,恋爱的戏码随时随地上演,大家都见怪不怪。只有我会时不时怀念80年代的闭塞小城,怀念在刻板的中学校园里被压抑被禁止的感情,替那些因离经叛道而被无情驱赶的学生们深深感到惋惜。”――在我毕业的中学里,也有一个因为留宿男生宿舍而被退学的女生。

这样的故事和经历,应该会引起很多70年代生人的共鸣。那时候,社会差异没现在这么大,我们几乎是在相同的模式中长大:小学上离家最近的或父母单位的子弟学校,自己上学放学,中午回家吃饭,脖子上挂着家门钥匙,放学了房前屋后一众小朋友一起疯玩,不会饿肚子但也没吃过什么好东西,小时候我吃过的海鲜好像只有带鱼和扒皮鱼,北方冬季基本没有绿色蔬菜,夏天来了全班女生要约好了才一起穿裙子,上中学了,假期里和一群同学骑车几十里去郊游,班上总有几个女生发育早,漂亮得遮掩不住,“和‘社会上’的男生来往”是个好大的罪名……

现在看去,这些陪伴我们成长的点滴,都陌生得仿佛只生长在小说里了。

我向来佩服勤奋的人,尤其是干写字这个行当,还能保有对写作的热情,更难得。一直觉得做新闻时间长了,想象力也就基本磨灭了。所以晓晖的小说,文学味淡,记叙感强,她好像更多是把自己经历、看到、感受到的东西写出来与人分享。

顺便一说啊,那本散文集子的封底照片,是大学时吗?太惊艳了,简直是林青霞二妹的感觉啊。

《职场变形记》读后感(四):循都市传统写大时代小人物

循都市传统写大时代小人物

文/严杰夫

从有阅读经验开始,我对女作者的文字世界就有一种特别的情愫。不仅仅是因为她们的文字大多干净细腻,更因为她们常常能将人心结块的部分,用温柔的笔触揉开揉暖。在她们的笔下,或许你无法看到纵横捭阖的宏大叙事,但却另有一番曲径通幽的情趣。刘晓晖笔下的那些故事就是如此。

这本名为《职场变形记》的小说集,正好包含十篇小说。我私下揣测,一方面或是刘晓晖为了讨个“十全十美”的彩头,另一方面也算是她对自己这二十年一直都怀揣的那个愿望一个交代。正像她的好友、女作家黄佟佟说的那样:“二十年,十篇小说,这是一个文学青年对自己年轻梦想的认真交付。”

小说集里的十则故事分别写于作者的三个人生时期。最初的《青春热线》,看得出文字间还有挥不去的学生气;而《世纪末的忧伤》则正好写于她人生的转折期,因此也弥漫着一种抗争和反思的情绪;再后来的《鱼翅》、《职场变形记》、《丽莎之死》、《故园之恋》等,或是对当下大都市职场生活的冷眼旁观,或是对遥远故乡的的记忆和思念,这些故事里的情感层次更为丰富,但已然有了一种对于生活的宠辱不惊。

这十则故事当然好看。于我来说,这种“好看”起码落在两层。晓晖的故事中常有“漂一族”的影子,譬如《职场变形记》里的那个楚红,就在几个城市间的飘荡中,完成了职场人生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这样的故事正谙合当下“京漂”、“海漂”们的经历,而我自己也有过从老家到北京再到上海的游弋,楚红的人生经历读来就自然格外地令人唏嘘。“为了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她知道必须得为自己多准备几双能够变形的翅膀,有了这些隐形的翅膀,她才能自如地从一个城市飞到另外一个城市,从一个职业转到另外一个职业,虽然经历了各种伤和痛,她最终还是安然着陆了。”“漂一族”一步步走来,确实大多为成长付出过巨大代价,然而,回头去看即使会有一点不堪回首,却仍能为当初的选择而感到骄傲,这种心态在楚红这个角色的身上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晓晖的故事“好看”,还在于不经意读完后却留下了淡淡余味。她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生活在都市中的普通人,《鱼翅》、《套》还有《顾思思装修记》,这些故事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任何一个朋友或同事的身上,所以,可以说,我们对它们的情节早已驾轻就熟。但晓晖显然不是直截了当地将都市报的社会新闻依葫芦画瓢地搬到书中,而是通过艺术化处理,让这些故事的展开都有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这就是余味产生的奥妙吧。譬如,《鱼翅》的情节展开是抽丝剥茧似的,直到结尾我们才知道男主人公排斥鱼翅的真正原因;而《套》则更像是一部荒诞剧,故事情节紧凑,以男主人公的视角,沿着妻子和女网友两条线一丝不乱地展开,最终道出了婚姻生活中信赖的意义。

另外,或许是由于职业的关系,我们在晓晖的故事中还常看到“新闻报道”的元素,如《故园之恋》中提及的黄岛油库爆炸、青岛行政区划调整等。这些“新闻”适时地为情节发展提供着时代背景,给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增添了一份真实感。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大时代的变迁,就这样极其自然地缠绕了起来。

正是借着这种现实与虚构的交织,晓晖的十个故事为我们勾勒出十幅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片段。在这些片段中,我们看到了繁华背后隐藏的平淡、物欲横流中包裹的真情、虚伪冷酷里透出的温暖。于是,我们忽然明白,在纷繁缭乱的现代都市里,或许仍是传统的力量隐隐地在支撑和规定着日常生活里的喜怒哀乐吧。

短篇小说集<职场变形记>已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当当卓越等网站有售.

《职场变形记》读后感(五):花开之后就是果

黄佟佟/文

晓晖跟我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进贤路的一个上海小馆子。

那是个冬天,天气很冷,我们点了一个糖醋鱼,等调料都结成透明的胶了,我们俩还在那里聊,聊过去聊文学聊八卦,像多年知心的老友,天知道,那时我们才是第一次见,网友见面就掏心窝子,这是独属于女人的信任和直觉——谁让这位清秀的姑娘有一双清澈的眼睛。

就在那场饭上,我知道了晓晖的过去,她在华东师大毕业,大学时热衷于给社报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后来分配到淄博一家环保设计院,业余时间写小说,后来她终于如愿以偿去了报社,做了一名女记者,我看过当女记者时她的照片,绝对清秀气质大美女,那时的她,当然做着作家的梦,如果按照一般的惯例,她应该在经历了几次感情的波折之后开始写小说,最终移居到京城成为者名作家,但命运似乎不想为难这个漂亮的姑娘,她的帅哥男友对她忠心不二,两人结婚了,她移居上海,在一个上好的单位上着班干着活拿着不错的工资生了个如花似玉的女儿,过上了世俗意义上幸福的生活。

“每天上班带孩子,各种家庭琐碎,哪有时间写字……”吃饭的时候,晓晖这么抱怨,如果是别人这么说,那一定些微带着些幸福女人的炫耀,但晓晖是真的,因为我知道,对于真正的文学青年来说,写字是他们最隐秘的一节尾骨,藏在一个谁看不到的地方,但再过十年也好,二十年也好,如果不写,那么再舒服的椅子他们会坐立不安——是不是该写点什么呢?他们总在想——这是独属于写字人的秘密,是不得不写,是一定要写,是命中注定,是积习难改。

于是,这个生活优裕事业顺畅的女人会在孩子满6岁念小学之后,重新开始写小说,这个时候她已经39岁,离她第一次写小说,差不多过了整整20年,我想象了一下场景,在上海静静蓝天下,她安坐在窗明几净的家里,皱着眉瞪着屏幕认真地打着字,打这些字,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名甚至不为了发表——只为安抚她呼啸在内心的那年轻的自己“一辈子至少要写本小说集出来吧”她濙淡地说,于是有了你手上的这本书,二十年,十篇小说,这是一个文学青年对自己年轻梦想的认真交付。

我喜欢看晓晖的小说,这些小说大都有现实的影子,平实,冲淡,带着生活的无处不在的坚硬,“8点45分,我到楼下取当天的证券财经报纸,一边听着电视里的早盘分析,一边看报纸上的操盘指南。9点15分,我打开电脑里的行情软件,9点25分集合竞价,9点30分正式开始交易,我就会专心致志地盯着屏幕上那如同心电图一样的K线图。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对职业投资人来说,K线图就是心电图,做投资玩的就是心跳。我有一个QQ群,专门交流各种股票信息的,股吧上,我也很活跃。做投资的乐趣并不仅仅在于自己赚多少钱,而是看自己的判断能不能比别人更高明、更准确,当你能准确判断一波大涨或大跌时,在股友们面前的那种自豪感是难以形容的。”

我喜欢看这些行水流水的细节,因为我知道这是有过生活的人写的东西,不是坐在屋子里瞎想出来的,我们手边这沸腾的生活,像莫文尉的那首歌唱的,若想真明白,那得好几年……我当然更喜欢她小说里的那些熟悉的气氛,那些独属于我们那个时代的暗号,“我从小学的时候就迷上了读小说,最早从《今古传奇》上连载的《七剑下天山》看起,我从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一路看到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我很喜欢黄蓉。其实华筝我也挺喜欢的,总觉得郭靖能把她们都娶了就好了。我希望长大后娶一个名字带蓉的女孩儿,可以像郭靖一样叫她蓉儿。

可女生们都不那么爱黄日华演的郭靖,她们喜欢苗侨伟演的杨康。这让我非常不理解。

连李艳这么乍乍忽忽的女生都爱苗侨伟。我经常碰到她和我们院里那帮姑娘在角落里交换明星贴纸,有时候她也会慷慨地把翁美玲的大头照送给我。

有一天,李艳慌慌张张地跑来跟我说:“你知道吗?翁美玲死了,她为苗乔伟自杀了!”

我的头嗡的一声。等我买来电视杂志搞清楚真相,才知道李艳说的又对又不对,翁美玲确实开煤气自杀了,却是为了汤镇业而不是苗侨伟。

我难过的甚至掉了两滴眼泪。我喜欢的蓉儿就这么死了。这是我第一次遭遇心爱女孩儿的死亡。”

当然,我更喜欢的是她在费心描临那些起伏转折的故事之中,偶尔一行两行透出的生活的真义,“我对箫箫说,人生就和投资一样,不要太贪心,也不要太害怕。

她似懂非懂地看着我。我告诉她,快乐固然很好,但不要那么多,比如说,有很多人喜欢你是很好,但你其实只需要一个喜欢你、你也喜欢的人就够了。失败很可怕,但也没什么值得恐惧的,只有能活下去,就有机会从头再来。”

这些话看埋在那么一堆文字里,看似不打眼,领会时却心中一惊,那是经历过生活的人淡淡的力道,年轻的张爱玲在毕业纪念本上写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结婚,但晓晖这样女人的存在,也告诉我们,其实有天分的女孩也不怕结婚,只要够坚持,够坚强,那些天分就像一颗一颗的种子埋在她们的心里,一有机会一有雨水它们就会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有些花春天开,有些花夏天开,有些花开得长,有些花开得短,重要的是,到了秋天,他们的枝上都能挂着沉沉的果实。

早开有早开的好,迟开有迟开的妙,对于那些注定要开花的人,无论把它种到哪里,无论碰上哪个季节的雨水,要开的花终归要开,要结的果也张归要结——这时,你终于明白,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说到底,人生不过是一场殊路同归的各自生长。

此文为黄佟佟为《职场变形记》一书写的序。短篇小说集《职场变形记》,作者刘晓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