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心理类型经典读后感有感

心理类型经典读后感有感

《心理类型》是一本由荣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2014-3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类型》读后感(一):荣格的一生都在认识真我

荣格的一生都在认识真我,他曾有过以下一段话 “我就是相信,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法则”。荣格认为,人并非自己的主宰,而主要受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力量控制。荣格深信,心理现象必将遵循着一种有别于物理法则的法则。

在一次的交谈之中,佛洛伊德说:「荣格,我要你答应我一件事,就是永远不要放弃性的理论,我们要让它变成一种教条,一种不可撼动的堡垒。」但荣格对佛洛伊德的性的理论抱持著许多疑点,更无法认同「教条」及「堡垒」这样的字眼,彷佛要压下所有对性理论的怀疑,而这一切和科学判断扯不上关系,只是个人的权威的扩张罢了。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将性欲视为唯一的心理动机,反对将无意识归结为个体无意识,并以之为出发点提出“原型——集体无意识”理论,他发现人的心理结构有三个层次:意识(consciousness)、个人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和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subconsciousness)。其中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未被个人获得过。荣格认为梦不单代表做梦者过去的欲望,也是做梦者对未来憧憬的表现。荣格认为人类有些思维、情欲、知觉是与生俱来的,他以大多数人都怕黑和怕蛇为例,指出人类对某些特别事物会作出和自己的祖先同样的反应。他相信梦境跟宗教有关并强调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潜藏著一些以我们过去的经验和记忆都难以解释的东西。他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和往昔有关的,而且不单是个人的往昔,也和种族的往昔甚至和有机界的整个漫长进化过程有关。基于这点,荣格发现了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存在著一种共有的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他相信潜意识透过梦带给我们的智慧比实际意识的洞察力更优越。

作为一位心理学大师,荣格将其几乎所有的热情都全然地倾注在了对神秘学、宗教、历史文化以及人类精神现象的研究与探索中,这也让他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蒙上了一层精神层面所特有的质朴的魅力。借助现象学的方法和对原型理念的阐释,荣格还原了那个充满着传奇故事与私我神话的内在世界,引领高度工业化和社会化背景下,倍感孤独的现代人回归到了对自我与灵魂的思考和探寻中来。荣格是一位观察敏锐、涉猎广泛的西方著名心理学家,从中国的道家、《易经》、藏传佛教,到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禅学,几乎无所不包。荣格阅读过大量有关中国宗教哲学文化的书籍,还曾经学习汉字,把汉字当作可读的原型。他喜欢在石头上雕刻,甚至在纪念妻子爱玛的石头上,也用汉字刻着:她是我房屋的基石。而他所刻的最后一块石头上面有一个中国老人的头像,两边是银杏树的叶子,还有汉字刻成的“天人合一”。

荣格的世界性声誉: 1910年,荣格再次出席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并出任国际精神分析学学会的终身主席,后来因为与弗洛伊德发生分歧而辞去这一职务。1932年,以其深邃的思想、不懈的写作和在自己领域中独树一帜的发现,获苏黎世城特别文学奖.1934年,创办并出任日内瓦国际心理治疗医学会主席.1936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荣誉博士头衔.1938年,获英国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头衔,并成为英国皇家医学学会成员.1943年,成为瑞士科学院荣誉院士.1945年,荣格七十诞辰之际,获日内瓦大学荣誉博士头衔。 尽管生前就已经获得了如此巨大的声誉,荣格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自己的“平民风度”,而仅仅在精神上显得是一位“巨人”或“贵族”。然而,对于自己所面对的各种褒奖、崇拜、非议甚至是责难,荣格总是以他始终如一的谦逊视之。他似乎从来没有站到过专家、学者或是大师的位置来看待任何问题。

《心理类型》读后感(二):型号,你的型号

我记得大二有次上个体心理成长实务的时候,老师让我们用左手和右手的食指搭一个“人”字,你也可以和朋友搭一下看看。然后你就会发现两个结果:有的人是左手食指在上,而有的人是右手食指在上。 当时这个游戏让我不由得想起理查德·怀斯曼在《怪诞心理学》提到的“额头画Q”,因为两个游戏有异曲同工之妙:字母Q最后的小尾巴有的人会向左画,有的人会向右。 当时我的老师和理查德·怀斯曼给出的解释是相同的——这表示一个人更关注自身还是环境,借此反映出一个人是内倾型还是外倾型。 我们在人群中往往会发现这么两种人,一类人在各种各样的场合都表现得很活跃,几乎与所有人都谈得来;而另一类人则很沉闷,即便在热闹的场合也始终沉默寡言。这就是外倾型与内倾型在社交场合的基本表现。 关于人格的内外倾划分,最早的记述应该是古罗马医生盖伦提出的的“体液说”。盖伦发展希波克拉底的理论,将人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类。其中胆汁质与多血质对应的是外倾型,而粘液质与抑郁质对应的是内倾型。但是真正第一个将人格分为内倾型与外倾型的还是要属荣格。 在一般的认知里,内倾型的反应速度要慢于外倾型。但在荣格看来,内倾型之所以表现得缓慢是因为内倾型的反应是向内的,即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反应速度上两者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不过荣格此处的质疑,后来被巴甫洛夫通过对神经系统的研究驳回了)。 而荣格还认为内倾型与外倾型的根本区别在于:内倾型更关注自身的精神世界,渴望不被外界影响,他们不会过多地关注人际交往,因为这不仅会占用他们的个人时间,还会耗费他们的心理能量;外倾型却会从人际交往中获取能量,他们会积极地与世界进行互动,将自己尽可能地展示给他人。 与世界互动的差异往往又会导致职业发展的不同:内倾型可能会是好的思想家,可能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建树,但很难成为一名雄辩的政客或者总是出席各种场合的商贾。 外倾型积极地与外部世界进行互动,也便衍生出更多的兴趣爱好,他们被外部世界深深影响着。而内倾型则躲避这个世界,他们只需要钻进自己的洞穴,享受他们仅有的几种爱好,就能感到无限的满足。 例如席勒曾在给歌德的信里写道:你致力于简化你巨大的观念世界,而我则于我极少的财富中寻求多样性;你拥有一个可供统治的王国,而我则仅有一浩繁的观念家庭,我希望能把这个家庭扩充成一个小宇宙。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基本可以推断出席勒是内倾型,歌德是外倾型。而且我们也可以从这段文字看出内倾型与外倾型的另一个差异:兴趣的广度。 由此可见,内倾型与外倾型几乎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但这种一分为二的划分却显得过于粗略。后来在《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荣格将意识的外部作用分为了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四部分,并指出每个人都有且只有一种功能占据主导地位。 在此基础上,意识的四种功能与人格的两种倾向,共同组成荣格2×4的八种心理类型。 正如外倾指向外部世界,内倾型指向内部世界一样,八种不同的人格类型也依旧遵从于这个基本的前提。 思维告诉我们一个事物的正确与否,它指向的是思考与分析。外倾思维型强调对外部事物的思考,他们客观冷静,但固执己见,希望别人与自己同样遵守自己的理性观点;内倾思维型思考的则是自己的内部世界,他们以主观因素为依据对世界进行分析,往往会离群索居。 情感的作用与思维一样,负责判断事物的价值,所以在荣格看来它是基于理性的思维的对立面。外倾情感型多为女性,她们没有独立性,注重与外部世界建立和谐关系,所以往往言不由衷;而内倾情感型则往往表面沉默寡言,内心世界却波涛汹涌。 感觉用来确定事物是否存在于此。外倾感觉型多为男性,他们活泼有魅力,对事物有敏锐的觉察力,但贪图享乐,容易成为酒色之徒;内倾感觉型偏向于体验物理刺激给予的心理感觉,喜欢用艺术体现自我,安静沉稳有着极强的自制力。 直觉加上了时间的纬度,是对过去或将来事物的预感,是与感觉基于非理性的互相对立的功能。外倾直觉型的人喜欢追求外部世界的新感觉,易变而富于创造性,做事凭借主观预感;内倾直觉型则富于幻想,思想脱离现实,有各种各样的神奇想象,却不易被人理解。 事实上,荣格划分的八种人格类型代表的都是极端状况,每个人都是两种或者三种类型的混合体,只不过是以其中一种为主罢了。 而且我们还会发现荣格提出的人格类型一共有三个对立面:内倾——外倾,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后来梅耶和迈尔斯增添了“判断——知觉”第四个对立面,并整理出MBTI人格问卷——当前最为权威的人格问卷之一。 既然有继承者和发展者,那么对普通人来说,阅读奠基者的作品就没有太大的必要,毕竟与继承发展者相比,荣格的理论总显得粗糙而晦涩。毕竟若是想知道自己是那种人,与读《心理类型》相比,填一份MBTI总要轻松得多。

《心理类型》读后感(三):先认识自己,再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一、读本书的契机

初衷非常功利:为了更得心应手地处理人际关系。工作之后,我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有很独特的性格和经历,想与不同的人保持相对良好的相处状态,不仅需要挖掘他们可能感兴趣的话题,也需要对性格类型有一个大致的判断。我读这本书的初衷在于对性格的划分有大致的理解,并面对不同人群采用对应的相处方式,因此我读书的重点在导言和人格类型划分这两章,没有花时间去了解剩余章节对人格类型史的梳理。

二、主要内容概括

在个体身上普遍存在内倾和外倾两种倾向。前者向内思索自身,后者向外探求世界,任何人都能不同程度地被归为其中的一种类型。而之所以存在内倾和外倾两种类型,是因为这个世界上存在两种现实,一种是外在现实,即客观世界;一种是内在现实,即人“自身”的心理模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的精神活动必须在两种现实上均衡发展(当然这是很困难的),任何过度的片面化都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

内倾和外倾这两大类基本类型,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的,它们有自己的生物基础。外倾型的特性在于不断以各种方式扩展和增殖它自己,而内倾型的倾向在于抵御各种外在要求,通过把能量从客体那里撤回而保存自己的能量,从而巩固它自己的地位。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这两种适应形式都是普遍和成功的,因而也就是典型的态度。其中一种借助多种关系完成的东西,在另一种只需要一种关系就够了。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一个人的本性是不会变的,一旦偏离了本性该有的发展方向,就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无意识的态度是对意识的补偿,它让个体的人格处于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因此,在同一个体中,我们也能观察到多种心理过程,而主要的行为模式是由占优势地位的基本类型和功能类型决定的,其他分化不完善的类型和功能处于劣势地位,是无意识的,属于“偶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的东西。

功能类型一:思维。

(1)判断某种思维是否是外倾的,需要辨明该思维是外界提供的,还是主观根源提供的?外倾思维型的人要求他的所有行为皆服从理智的结论,总是以定向于客观材料作为最终的手段,并且以此标准要求周围的人。他们最好的方面位于他们影响范围的边缘,我们越是深入他们自己的权力领域,就越能感受到他们那种令人反感的专横。

(2)而内倾型思维主要定向于主观因素,它主要关心的不是对新的事实的认识,而是新的观点。这种思维最容易迷失于主观因素的巨大真实中,无数可能性幻觉呈现在它面前,但没有一种能成为现实。内倾型的思维在发展那些抽象的理论时是积极的和综合的,但是,随着它们与客观经验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单薄时,它们开始呈现出神话的色彩,对当时的情境也不再具有真实性了。与之相对应的情感、直觉和感觉这些功能相对而言是无意识的和劣势的,因而具有一种原初的外倾特征,所有易于侵蚀到内倾思维者的来自外部的干扰性影响皆导源于此。

功能类型二:情感。

(1)外倾情感型同样定向于客观材料,客体存在是这类情感不可缺少的决定性因素。表露出某一种情感并不是因为发自内心,而是因为在客观情况下表露出这种情况是恰当的和得体的,因为相反的判断会扰乱一般的情感环境,它不是伪饰或谎言,只是一种适应性行为。流行时尚的存在也是因为这种情感。讨好型人格是这种类型的典型表现。

(2)内倾型情感主要决定于主观因素,所以这种情感极少显示于表面,也常常遭致误解。这种类型主要出现在女性中,她们大多数沉默寡言,难以接近(我的一个疑问:如果各种主要类型和功能类型在社会各阶层是随机分布的,这种现象有没有可能是社会规训后的结果呢?)她们的外在举止是平和的,并不惹人注目,给人以一种令人喜爱的文静或与人相和共鸣的印象,但并不想以此去感化他人,以任何方式去打动、影响或改变他人。

以上两种类型都被归为理性的或判断的类型,因为它们具有理性的和判断的功能占据统治地位的特征。然而,理性类型的理性总是有类型的偏差,因为内倾和外倾型的理性在判断上会有相应的偏差,而两者协同发展是不可能的事情。

功能类型三:感觉。

(1)在外倾型态度中,感觉最明显地受到客体的限制。外倾感觉型的人无需是一般的酒肉之徒,他只是渴望得到最强烈的感觉,根据它的本性,它只能从外界获得这种感觉。

(2)外倾感觉型为客观影响的强度所引导,而内倾型则为客观刺激所激发的主观感觉的强度所引导。因此十分明显,对于内倾感觉型来说,在客体和感觉之间并不存在任何成比例的关系,存在的是相当明显既无法预测而又任意的关系。如果内倾感觉型没有艺术表达的能力,那么所有的印象都会沉入内心深处,着迷般地捕获意识,这样,通过他们的迷恋做出意识的表达从而控制这些意识就变得不可能了。

功能类型四:直觉。它是一种把握客体、行构客体的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1)外倾直觉型对外在环境有明显的依赖,它总是在寻找新的可能性,稳定的环境使它感到窒息,它带着强烈的渴望抓住新的对象和情境,但一旦它们的领域被知悉,它就会冷酷地抛弃他们。许多商业大亨、企业家、投机者、证券经纪人、政客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2)内倾直觉的特殊性质占据优势时,就产生出一种特殊类型的人:一方面是神秘的梦幻者和预言家,另一方面则是艺术家和幻想的狂人。

以上两种类型属于非理性的,即无论他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都并非基于理性的判断。对于内倾非理性者来说,由于他们是内倾的,因而缺乏表达的能力或愿望,往往在这方面给人以批判的把柄。他们片断的或插曲式的交流方式,要求他们周围的人具有极高的理解力和善意;此外,他们的交流方式缺乏那种其本身就具有说服力的个人魅力。相反,这种类型往往显示出一种粗鲁、叛逆的态度,尽管他们完全没有/不愿意意识到这一点。从外倾和理性主义的观点来看,这种类型确实是最没用处的,但是,从更高的观点来看,他们生动地证明了:这个充溢着迷人的生命的多彩世界并非仅仅是外在的,而且也存在于人的心中。

非理性的内倾型确实不能成为更完美的人性的导师,他们缺乏理性和理性的伦理,但是,他们的生命却教诲了另一种可能性,即内在的生命,这是我们的文明所如此可悲地欠缺的。

三、这本书改变了我什么

了解荣格八维的理论,尝试在每次社交中通过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类型选择对应的相处方式。有人喜欢晓之以情,有人喜欢动之以理,有人喜欢一边讨论一边下决定,有人喜欢独自思考一段时间后继续讨论,这里面有很多练习的空间。书的内容其实不算有趣,但当我在每次谈话中联系书中内容的时,对原本令人疲惫的社交也不那么抗拒了。

理解到人类的多样性,学会更加包容他人的出乎意料的行为举止。因为每种性格气质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所以不能假定其他人会作出自己所期待的回应。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大道理,但我常常很难做到。之后再遇到这种冲突时,先问自己:这种冲突会影响我做事的目的吗?如果不会,则不需要花费精力去思考冲突背后的原因。

我对自己的性格有了更细致的思考。高考填志愿时做了MBTI测试,当时的结果是ENTP,此后的结果在ENTP和INTJ之间变来变去,但对判断MBTI类型的了解并不深,只是知道每个类型有什么突出的标签。这本书是MBTI测试的灵感来源,其中关于功能类型的描述解释了我测试类型并不固定的原因,因为每个人都有几个占主导地位的人格类型。此外,我也认识到MBTI测试的局限性,因为每种功能和气质类型只有优劣势之分,而简单的四个字母是没有办法显示出八维之间的关系的。

意识到每个人都有性格缺陷,但这种性格缺陷也是性格优势。外倾的人可能才思敏捷,但很难每次都考虑周全;内倾的人可能没办法即兴发挥,但一段时间后往往会给出更深邃的观点。除此之外,无意识的概念也缓解了我对性格的忧虑,因为无意识和占优势的性格气质一定是冲突的,因为无意识常常是被压制的一方。因此,我没有办法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各方面功能都发育完善的人,但我可以让自己的气质不要过分地偏向于外倾或内倾中的任何一端,让自己的判断不会过分单一。

四、什么人会对本书感兴趣?

想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或周围人的性格,进行更有效地个人探索/沟通等

做过MBTI测试,想进一步了解人格类型划分依据

单纯对心理学感兴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