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读后感摘抄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读后感摘抄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是一本由约翰 戈特曼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6.90,页数:2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读后感(一):情商高低影响人际关系

好久不读书了,拿到这本书还是值得父母和老师读的。这本书主要讲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从父母做起,首先父母要学会感知自己的情绪,然后能自我调节和面对。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细微发现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和孩子共情,把握好时机,倾听与认可孩子的情绪,最后帮助孩子表达情绪,指导孩子解决问题。

在本书中作者也提到很多育儿著作都绕开了情商这个维度,他认为教养子女不仅仅需要的是智商,应该是优秀的教养方式+情绪上的指导。

反思自己我是压抑性型父母,比较专制主义,这以后得改过来。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读后感(二):培养孩子处理情绪的能力很重要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又是一本把一个简单的道理讲得特别繁杂的书,老外真能拜活。要讲的道理就是,教会孩子处理失望、沮丧、恐惧、担心等情绪,比教孩子处理具体问题更重要。

第一,认同孩子的情绪。把情绪爆发当作一次学习处理情绪的机会,关注点应该在情绪而不是孩子表面上的那个要求,不要忙于满足要求而忽视倾听心声,不要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之类的话。

第二,给孩子的情绪贴标签。让她学习体会自己的情绪,不要用转移注意力、立即满足之类的方法,那也是一种忽视和否认。

第三,为情绪带来的行为划定界限。所有的感受都是可以接受的,但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被允许的。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读后感(三):其实是培养高情商父母

书里介绍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针对行为而不是针对情绪。所有的情绪都是可以被接受的,正面的负面的。我们不是去打造一个情绪完美的孩子,而且是划分一个不良行为的范围。避免各种直觉认为"这个很简单的啦,这个傻乎乎的"

在批评时要避免宽泛的话,持久的贬低,而针对当下发生的具体事情。

爸爸的参与对孩子很重要。哈,当然是情商高的爸爸会对孩子更好,可我觉得我扮演得并不是传统妈妈的角色,更偏向男性角度。深入的参与孩子的生活,了解他的朋友各种活动进展,不给予直接的评价,而是用启发性分享性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有想法。同时给出意见也应该尊重孩子,而不是一种你就该听我的。

不过看完会有种顾虑,在家长处处小心全方位照顾身心的生长环境下,孩子是不是会更脆弱呢?所以尊重肯定是要尊重,但是有时候也要糙一点,要相信孩子,让他经历一些东西。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读后感(四):与你共同成长

读完这本书(非常粗略的快速过了一遍,没有精读,现在娃太小,没有太多时间去详细读书,以后有时间了还是希望能精读一遍),心中还是有不少感受。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说,现在小孩抑郁症的概率在提升,如何培养一个乐观的,自己长大后能处理自己情绪的孩子

1)书的前面有一个测试题,测出来在情绪上你是哪种父母,分为忽视型,压抑型,放任型和情绪管理训练型。自己测出来是情绪管理训练型,这种父母能体会孩子的情绪并且较好的引导。不过提醒自己注意的是,我分数第二高的是忽视型,远远高于其他两类。所以也许在某些答案上,我知道哪个是好的,去选择了。内心里还是有忽视型父母的一面(也许我内心里真正觉得某些负面情绪在某些时刻是不好的,需要克制)。

2)书上的理论是情绪没有好与不好之分,要学会观察孩子的情绪,并分析孩子情绪背后的特点。这样孩子才不会负面情绪一直扩大。她们会体会到这个情绪,然后慢慢平静。这点我很认同。这个和我很喜欢的动画片“头脑特工队”的说法一样。

3)任何事情,都是有因就有果。娃的各种情绪,娃的各种动作,其实是你自己内心的折射。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读后感(五):智商是天生的,情商是后天的

智商或许和天生有关,但是情商的高低水平却和家庭教育的方式密切相关。普通父母也许没有办法生出一个像爱因斯坦那样智商超群的天才, 但只要“用心“却是可以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而且在现代社会中,懂得调节自我情绪、具有自我激励精神、富有同理心,并能与周围人相处融洽,似乎比一个智商高、工作能力强,但是强势霸道、固执狭隘的人更受欢迎。

这本书从教育的角度切入,以操作性强的方式、附以大量的实战经验,指导读者如何去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孩子,无法通过实际操作来佐证作者观点的可靠性,但是不做任何批判的安静倾听、帮助对方定义并舒缓情绪(共情)、划定行为界限(情绪可以适当的宣泄、但是不能太过偏激)、协作指导对方做出选择,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四步却是人际交往时可以通用的,也是我们和他们产生情感联结的关键。书中让我印象很深刻的话语是,所有情绪的产生都是合理的、所有愿望都是可以被接纳的,但行为却是应该被划定界限的。在中国强调含蓄保守、坚韧拼搏的传统文化氛围中,那些关于哀伤、抑郁、嫉妒、愤怒的情绪会被贴上消极懈怠、心胸狭隘的标签,所以当这些“不好”的情绪产生时,一方面我们不敢表达而拼命压抑、一方面我们会困惑、并且为这些情绪的产生而感到羞耻,但其实我们内心是一个容量有限的载体,那些不被表达的情绪要么借由一次小事件被点燃而爆发,要么就会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最终转变为心理疾病。因此鼓励情绪的健康表达、帮助划定行为界限、指导做出解决问题方案,是培养我们具备不畏挫折、克制冲动、调节情绪、怀有希望、激励自己、同理心、推迟满足感的高情商要素的关键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