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大全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大全

《浮生六记》是一本由沈复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7.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生六记》读后感(一):与有情人,做快乐事

《浮生六记》是今年群内情人节共读书单之一,只因沈三白与芸娘,是旧时代的灵魂伴侣之代表。

哪怕放在今天,也值得人羡慕。

《浮生六记》仅存“乐、趣、愁、快”四记,而“历、道”二记已佚,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散文游记。记录了沈三白与芸娘的诗意生活,以及生活游历的见闻。

既是情人节共读,那避不了谈爱情。

我原以为是琴瑟和鸣,却最后不免有些失望,在时代背景下,所谓“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是有条件的。

所以,沈三白得遇芸娘,实属三生有幸;但芸娘此生是否有“幸”,见仁见智吧。

要为心爱之人纳妾,如今看来是爱情中不可接受的瑕疵。而更不能接受的是,芸娘守家之时,沈复到岭南还有一喜儿!

或许,性别的不平等背景下,爱情原本就是奢求。与沈三白诗意栖居的芸娘,可能已经收获了那个时代普通女子可望而不可及的生活。

人生一知己难求,得一知己,“布衣菜饭,可乐终身”。

到《闲情记趣》时,才惊觉,沈复原来在中学的语文课本出现过。当年背“明察秋毫”的时候,也没少恨他。

但不得不说,沈三白的游记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真携上了一酒盒,在天地间游荡。原来野餐露营不是疫情下新潮的东西,只是在此之前并没有多少人花心思去看身边的一花一木一世界而已。

如果抛开我的俗气(只顾吃喝拍照),跟邻居一起野餐遛娃,孩子们自己玩耍,而我们听听歌,看会书,也是一种诗情画意。

想想今年的Flag,祖国的大好河山在等着我呀!

这个版本的《浮生六记》有一点我特别喜欢,那就是其中的插画。

在译文部分,这本书配了不少中国画,宋代的鸳鸯图与沈舟的山水画,也为阅读增添了不少雅趣。

而关于译文,我一开始没发现后面有原文,读了几页以后,才折去先读原文再读译文。个人觉得,高中毕业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书中还有注释,读起来难度也不大。而且读原文之后来看译文,也避免了理解上的一些偏差。

我觉得译文第七页将原文“余姊于归”译为姐姐出嫁有所不妥,我理解姊应该就是芸娘,说的应该是芸娘“三朝回门”。原因有二:其一,上下文已说明沈三白称芸娘为姊,上一段更有说明“姊可从此开戒否?”;其二,中国传统有避忌家中亲属同月结婚,也有“三朝回门”的习俗,廿四日正好是二十二后第三天,如果是姐姐成婚,芸娘也没必要去招待客人。

《浮生六记》读后感(二):芸娘

《浮生六记》乃清代文学家沈复的自传体小说,说是六篇,如今仅存四卷,其中《闺房记乐》是精华所在,而芸娘又是核心中的核心。 芸娘姓陈,字淑珍,是沈复舅舅之女,长沈复十个月,俩人说得上一句青梅竹马。她天性聪慧,在咿呀学语时就能背诵《琵琶行》,由于父亲早逝,和母亲弟弟相依为命,家中又一贫如洗,一个弱女子早早地便开始靠着一手出色的女红挣钱养家。即便生活困苦也不曾磨灭她对学习的渴望,靠着一本儿时背诵过的《琵琶行》,芸娘根据记忆对号入座,自学认字,又利用刺绣的暇余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作诗,写出了“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佳句,婚后时常陪沈复谈论诗书、饮酒赏月,称得上一位才女佳人。 成婚之后,家中也并不富裕,衣食起居不仅要节俭还要有雅趣,芸娘聪敏颇有巧思,比如沈复素日偏爱饮酒,芸娘便特意为他置办了一个梅花盒:嵌梅花形排列的白瓷深碟,中间一只为花蕊,外边一圈五只为花瓣,盒身漆成灰色,盒底、盒盖皆凿有凹棱,盒盖上还做了柄,状若花蒂,让人忍不住赞一句心思奇绝! 婚后的芸娘对待长辈恭敬有加,对待下人和气行事妥帖,努力做好古代封建家族的“贤妻”。她从不乱说话,收敛自己的脾性 ,从不发脾气,即使在丈夫沈复面前也毕恭毕敬恪守礼节,在她身上处处可见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驯化。 沈复随父亲外任,其父想要寻一家乡女子照料他的生活起居,沈复密信芸娘托芸娘物色人选,后却因被婆婆知晓而失去婆婆好感,在古代封建家庭中婆婆的好恶对女子生活处境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然而不久又因为沈复弟弟的污蔑导致公公对芸娘生出嫌隙,甚至要求沈复休弃于她,夫妻俩不得不离家借住。 芸娘为沈复物色小妾,看中一个未满十六的姑娘,后因这个女子被转嫁给富商,芸娘悲气之下一病不起,又因家中越见潦倒,沈复无力支撑家用,芸娘缠绵病榻多年后溘然长逝。 英国学者约翰·麦克因斯所说:“男人的力量在于他们性别的相对自由,允许他们摆脱一些出于不可避免的种族需要而去完成的各种与生育有关的社会事务,而女人们更多的是被集体地束缚在这些社会事务中。” 陈芸这一辈子,为人子女孝顺能干,为人妻子贤惠得体,为人儿媳温顺持家,为人母亲聪慧温柔。可她始终被困在长女、妻子 、儿媳和母亲的角色里,没有一天可以做她自己,这样一个心思奇绝聪慧机敏的女子,如果是投生成男子不知会有怎样的抱负和作为,可却因其女子之身,困于内宅之中,周旋于繁杂琐碎的家族关系中分身乏术,被“贤妻”的帽子压得喘不过气,终究是将自己的灵气与生机消磨殆尽,这便是封建时期千千万万个如陈芸一般的女子的真实写照。

《浮生六记》读后感(三):遇到了解是一件很稀罕的事

提起古人,不免有个迂腐的刻板印象,要么就像李白那样风流得不着边际。本书的作者沈复则更像是一个有点文采的平凡男子。他没有大才华,也没有大志向,既没有为官,也没有成为大诗人,就是这样的人,他因为写和妻子之间的故事而被后世记住。

也许有人不知道谁是沈复,但《浮生六记》这个爱情摹本多多少少都有听说过。

他们的爱情好磕,也许在他们相互迁就的生活方式上面。在沈复的描述下,陈芸是有些迂腐、极重礼节的女子,在帮自己的丈夫整理衣服尚且会说一句“得罪”,沈复曾经抗议说不需要这样的礼节。陈芸却说,我心里敬重你,才会一直对你有礼,难道你心里敬重你的父母,就可以对父母大呼小叫毫不在乎礼节?

虽然有些诡辩,但沈复还是被她说服。那是他们少有的吵架,沈复也很会哄妻子,多番逗她开心,这事才过去。从那时候起,他也开始对妻子用礼节。

看起来像是在描述礼节的迂腐,但没有礼节,谁又看得到你的在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脆弱,多少人因为婚姻里少了感谢而满心怨怼。在他们这里,礼节变成了一种我在乎你的表达。

爱情除了生活模式,还有灵魂上交流。多少夫妻婚后才发现自己说的话,对方根本听不懂?如果早从《浮生六记》取经,便知道婚前多考察未来对象的内心世界。沈复为什么决定和陈芸定亲?是因为他曾经读过陈芸所作的诗,他相信这个人是与他志趣相投的人,也因为这份志趣相投,担心她若嫁给他人能不能过好,这种灵魂上的惺惺相惜在日久生情之前,早就给两人装满了好感。

独独有爱情,日子不一定能过得下去,还需要不离不弃,相互支持。沈复一生没有什么大本事,也挣不到多少大钱,社会动荡的时候,他们一家曾流离失所,在这个时候若陈芸离开,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但她选择了和这个普世意义上没出息的男人在一起,和他一起面对生活的难和苦。日复一日,增长的不仅有年岁,还有他们之间相互扶持的情谊。

看完这本书要说有什么体会,莫不过是人生当有一知己,可遇而不可求,知己若能成伴侣,更是一生的好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