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了凡四训(中华人生智慧经典)》读后感锦集

《了凡四训(中华人生智慧经典)》读后感锦集

《了凡四训(中华人生智慧经典)》是一本由(明)袁了凡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页数:20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了凡四训(中华人生智慧经典)》读后感(一):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

了凡先生用自身经历来说明只要一心向善,多亲力亲为地做善事积德行善,是能够改变命运的。没有看之前,我不清楚到底是该相信宿命论还是该相信命运就在我们手里的说法,看了之后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想想自己以前所作所为,悔恨不已,因此当下要痛改前非,努力行善。

另外本书有的地方点评有画蛇添足之嫌!

《了凡四训(中华人生智慧经典)》读后感(二):抑郁症的时候

想来是抑郁症最严重的时候读的,虽然是古文,但是好懂。那时不知道怎么想的,就在电话里给爸爸读了一遍。我应该是很恐慌,在等他回家的时候甚至把手机扔水里,割伤手,把钢化膜扔了,差一点扔手机。其实书里主要是佛教的内容,就是劝善,很大篇幅在说各种人怎么怎么福自己求。一开始用自己的故事说。道家没怎么感觉到。儒家好像也不太多,没有说到建功立业。因为这本书,我记忆深刻的是功过格,就是把自己每天做的好事和坏事记录下来,我甚至想买小珍珠,包和道家符纸一起做东西卖,把珍珠戴着等线断了就到期了,可以是脱单袋!感觉很爽,不过毕竟有点胡闹。书内容不太复杂,看看对于行善是有帮助的,福自己求的想法也给人一种动力,什么都可以求得。所以努力就好。对我的行为有一定影响吧。也不做很不好的事了。

《了凡四训(中华人生智慧经典)》读后感(三):改变了我的想法

未读了凡之前,我也是宿命论者,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读了后恍然大悟,转运之说自此信矣。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儒释道皆有同义,向内心求得福田,外向则是读书多气概,养气在吟哦。

反躬自省也。余好自恃,容不得人,好大言,喜妄谈。所以要发愿,斩绝之。

人乃血肉之身,无法离开妄想,分别,执着,而落在命数里,所以可以被推算。但是义理之身,是能够超越命数的。即天作之孽,可以通过义理违之;自作之孽,则不可更矣。

勤勉修身,安心等待命运的改变。切不可急于求福报而失却本心。善心真切,福祸无门,惟人自召。万不可为因循而耽搁一生,当断自以为是之念,当三省吾身,思伤仲永之事。在人生路上努力践行此理,不能自我放纵,疏旷心性。

改过之法,儒释道经典之说,事理心上改。做个有心人。

积善之方,多在心上求得积善之因,不求结果。

谦德之效,谦虚之心,时时拂拭。受教有地,取善无穷,惟谦受福。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我当谨记在心,立定自身根本,庶几而无憾矣!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了凡四训(中华人生智慧经典)》读后感(四):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直到媳妇给孩子起名的时候我才知道这本书。本来兄弟俩的名字应该是相近的,我这俩娃的名字毫无关联,且听起来比我还老气横秋。经常有人念错这名字作“子凡”、“le凡”……

这本书自老二出生之时就存在书柜里了,偶然一次没带kindle回家才翻起来读。最近手上在读唐浩明的《曾国藩》,曾国藩在京师经恩师唐鉴点拨学习义理,开始格物致知,日自省吾身的时候,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是吐故纳新之意。

了凡之意也是如此,乍看之下颇有看破红尘之意,其实是袁了凡受教于云谷禅师参悟了对于“命数”的认识后,立志于打破凡人识见和命运束缚的意思。“了凡”意在终结宿命、革旧出新,又在对命运、世事的了然于胸、宠辱不惊,颇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意思,是一种大境界。《了凡四训》是一本训子书,是袁了凡先生在天命之年留给儿子袁天启的家训,他将自己多年来的亲身经历与积淀下来的世界观以及人生哲学结合起来,现身说法的把自己毕生的学问和修养同儿子娓娓道来。孩子母亲取此名的意义,不仅在于这种境界,也寓意在家庭价值观的传承。

《了凡四训(中华人生智慧经典)》读后感(五):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中国古典著作可谓浩如烟海,其中博大精深者也不在少数,如最为国人熟知的《周易》《道德经》《论语》《大学》《中庸》等。当然也有颇为小众者,虽然“名气”不大,却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如明朗夜空中的一个个小行星,虽不够耀眼,却足够明亮。刚刚读完的《了凡四训》无疑也是这其中的一颗“小行星”。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写给儿子的家训,主要分为四篇,分别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了凡先生以娓娓道来的语气总结自己如何修身齐家、如何治学养性,仿佛将自身的“毕生绝学”传授于其子,同时未尝不也是向世人传达其一生的思想和体悟。谆谆教诲,于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当有大用处;拳拳之心,可见先生爱之深,情之切。

了凡先生真是个达观通透、参悟万物的妙人,但受限于所处时代环境,文章中处处有因果循环、善恶报应的思想,这恐怕和了凡先生对佛教的笃信有关。当然,除了佛教思想,书中还渗透着儒家和道家思想,这本书可谓是集儒道佛三家于一炉,和谐相成,互为佐证。

当然利弊也是各有的,书中处处劝人要积德行善,勤于治学,积极改过,力求谦德,与我们民族的许多优良秉性尽相符合。但一味执著于天道循环、因果报应,在今人看来,怕是落入迷信的窠臼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