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40次机遇:巴菲特家族的人生投资法》读后感锦集

《40次机遇:巴菲特家族的人生投资法》读后感锦集

《40次机遇:巴菲特家族的人生投资法》是一本由【美】霍华德•G•巴菲特、霍华德•W•巴菲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假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40次机遇:巴菲特家族的人生投资法》读后感(一):巴菲特2013年年度推荐好书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巴菲特家族的核心价值观拥有让人震撼的力量,巴菲特之所以是巴菲特,太有原因可循了。

霍华德,巴菲特长子,也是本书作者,大学辍学,去农场找工作,第一次因为“富豪的儿子吃不了苦”,被赶了出去;第二次因为“你降低自己的薪资要求,会让别人感觉工作受到威胁”,被无情地拒绝;第三次,也许因为运气好,他接下了别人不想接的活儿。

而几十年后,他被巴菲特钦定为公司接班人,因为只有他才能传承伯克希尔•哈撒韦集团的价值理念 。

据报道,巴菲特坦言,这本书让他十分惊喜。原本以为知子莫若父,但《40次机遇》让他大吃一惊。他在字里行间看到霍华德从一个精力无穷但前途茫茫的孩子转变为一位认真的慈善工作者,这样的转化令人叹为观止。

“这绝对是鲜活的记述,每一章节都是原汁原味的故事。事实上,我连续读了两遍,因为我可以看出他成为了一位男子汉,拥有他母亲所有最好的美德,同时从他的事业中汲取了如此广泛的知识。

本书架构在一些相对较短的故事上,记叙着你我之中很多人穷其一生都不会遇见的一些人,他们所处的环境极为特殊。犬子不但亲自去了这些地方,见了这些人,他还深入地了解他们的需要。他感同身受的同情心,激发出了他的热情,从而带给这些除了希望之外几乎一无所有的人一些真正的善良与爱。”

《40次机遇:巴菲特家族的人生投资法》读后感(二):全面的认识这个世界

这本书有点标题党,大部分内容都是讲慈善的,只有几页讲“40次机遇”。但是,很神奇,当我看到“40次机遇”的解释的时候,我就豁然开朗了。

以前看待种田,感觉是很low 的事情。就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年复一年而已。但是作者一解释,原来一个农民一生有40次机会来种田,每一次都是在延续上次的优点,发现未知的缺点,这样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上去,最终就会变得很优秀。

这个解释一下次改变了我的思想,我认为的没价值的重复劳动,高体力少脑子里的务农,没想到,这么一定义后,很有道理。思想形成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当思想改变了只有,你的行为也会改变,变的积极起来。如果,我此刻是个农民的话,我就会开始记录了,以使得每一次都比上一次种田种的好。

文中的很大篇幅讲的都是慈善。我觉得巴菲特的儿子的慈善,是很值得一读的。因为他爸给他打下这个好一个基础,家有千金,行止由心,他只要纯粹的去做就行,没有很多的后顾之忧。不像现在很多的慈善机构,都以赚钱为目的。我还听说了,一个台湾老板在内地投资建了一个寺庙,注意,是盈利性的。而不需要考虑盈利的巴菲特儿子,只要专注于慈善本身就可以了。

小时候的认知,世界非黑即白,非常的简单。其实世界复杂的多。就像做慈善,你给钱了,有时候都不一定能做好事,比如你投入巨资保护珍稀动物,而偷猎者是为了温饱而被迫偷猎。当你为了解决温饱,给穷人发种子,他们可能由于不懂技术,花了精力金钱,还不一定能结果。所以,慈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是捐钱就等于慈善,这么简单的。

而书中也让我们更加全面真实的认识了这个世界,当我在烦恼我究竟怎样度过这一生,我究竟应该设置一个什么样的梦想时,还有亿万的人们,面临饥饿、疾病、战争等等。

《40次机遇:巴菲特家族的人生投资法》读后感(三):巴菲特关于省钱的故事!

老爷子带娃娃很有意思,讲几个关于省钱的故事!

1、70年代,女儿苏茜卖掉大半股票买了公寓和保时捷;好动的儿子霍伊套现部分股票,搞了巴菲特挖掘公司,开着挖土机帮别人挖下室。

2、巴菲特的女儿苏茜房屋非常小,“厨房就像婴儿毛毯一样大”,她们夫妇计划消费升级一下,去向父亲借钱。“你为什么不去找银行?”,这是她的10亿美元富豪父亲给他的答复。 母亲苏珊实在看不过眼,把女儿的黑白小电视换成了彩电。这是1986年,当时中国刚刚出现的中产阶级已经拥有彩电。

3、有一个哥们叫迈克,90年代初的时候被公司派去给巴菲特拍照,拍完照之后巴菲特就把自己20多年股东的信给了迈克一份。迈克一看入迷了,然后攒了两三年的钱,买了一股伯克希尔的股票,5500美元/股。 之后迈克每年都给巴菲特写信,然后巴菲特也都回信,然后让自己的老婆看。

突然有一年迈克的老婆想在自己院子挖一个游泳池,他俩意见就不统一,迈克的老婆就给巴菲特写了一首诗,大致意思:巴菲特,你这个奥马哈的先知让我变得很富有。你教我要做长期投资,买好公司。我先生觉得我是疯了,要卖掉一股你的A股来建一个游泳池。这些年我一直很节约,遵循你的教诲,但现在我就是想建一个游泳池。

过了几天巴菲特回信: 请告诉你的先生,即便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有时也花点钱。我肯定是推荐建游泳池的。在他让步以后,请再写一首诗寄给我。与此同时,继续来参加股东大会吧。

1999年时挖游泳池花了5万美元,当时正好是伯克希尔也是这个价格,2016年迈克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股票一股已经涨到了21.5万美元,迈克估计他的游泳池只值3.5万美元。

他觉得亏大了!

《40次机遇:巴菲特家族的人生投资法》读后感(四):做悲观的乐观主义者-一切发展从解决粮食问题开始

第一章作者有点题,交代这本书的命名原因,是因为听到一次演讲,把人生的可奋斗阶段比喻成一次次的播种和收获,看似无聊,但也最多只有40次的机遇。这的确引发每个人的思考:“我有无最大限度地利用我的机遇?有无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本以为故事要向自传的方向发展,看下去才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书分了40个章节,不那么严格按时间顺序来介绍了作者如何踏上务农之路,在世界贫困区的所见所闻,致力中遭遇的困难和错误,已取得的成功来展开。

最喜欢讲小故事的章节,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非洲。非洲人的时间观念、家暴、吸毒、性交易、小女孩被切除生殖器、花几个小时接水管管道的漏水。。。这是和我们同一个星球的人们的真实状态,还是很心疼的。

书中写道,粮食问题和很多问题有必要联系:政治、暴力武装、毒品、教育的普及、生物的多样性等。说话其实有点唠叨,其中一些概念反复提出,HGB作文没学太好。

总结了一下有感触的几点,就是:

1.农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刀耕火种方式,采取免耕法,保护土壤,避免土地流失;保留作物残留物,生物固氮

2.种植方法必须因地制宜,不能将在一个地方成功的方法照搬到另一个地方,土地、气候不同,成功的方式也不同

3.非洲国家本身对于农业并不重视,不完善的基础设施让国际非政府组织想要帮助却难以有施展的平台,包括道路交通、农业知识普及等。非洲国家元首要自己反思了,为什么农民吃不饱,还要搞内战,把土地外包给国外公司,给别人优惠,自己还在吃土

4.援助必须是有实际意义的,不仅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已,非政府组织需精简团队,对捐助对象“对症下药”;不能将捐助“货币化”,建议使用当地购买的方式,一方面避免了市场不平衡,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运输运费支出(书中所说救助物资运输也有指定公司,黑~)

5.提高农民农业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也要放开制度,给农民土地权,让他们充分享有自制,提高务农激情

农业是一国之本,被视为第一产业,毕竟吃饱了才能干活嘛,否则各种社会问题都会接踵而至。对于比较贫困(有战争历史原因,也有土地本身原因)的非洲国家,必须整理出自己的一套农业治理方案,积极响应国际援助,吸取经验和先进的方法,因为救助只能解决燃眉之急,根本问题还需要他们自救。

土壤和环境问题必须引发重视,据作者描述,大自然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才能生成一英寸的表层土,如何高效地生产是21世纪和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电脑自动化控制、数据库的完善都有待我们努力。

最后,感谢老天让我每天吃饱,感谢那些为国家默默奉献的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