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读后感摘抄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读后感摘抄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是一本由[美]陆晔飞(Yefei Lu)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80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017-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读后感(一):这本书价值相当高,甚至高于《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非常经典的一本书!

此书还原了20个经典案例,并且有详细资料。属于定量和定性的资料都有。为什么说此书价值高于《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呢,因为后者不谈定量的东西只谈定性的东西。听其言观其行,从一个人的行为更能看出他的真实想法。

这本书就是一本观其行的书,言语不能代表一个人真实的想法,巴菲特也不例外,而行为最能说明一切。

本书涉及巴菲特投资的多个行业,读者可以从巴菲特对每个行业的投资中学习行业的知识。每个行业都可以加以拓展。希望以后有更多拓展的书籍出现。我认为A股投资者应该关注巴菲特对富国银行的投资案例。

此书非常适合基金经理和分析师阅读。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读后感(二):唐叔评20180210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刚读过就想推荐,但由于第1版第1印次里,被我挑出来很多翻译错误和数据错误,不合适推荐给大家。老唐将发现的错误辗转交给了负责该书的编辑,希望加印完善过后再给书房的朋友们推荐。前几天,编辑跟我说,错误都已经改过了。因此,今天给大家推荐,推荐级别:建议人手一本。 这本书选了巴菲特曾经交易过的20个案例,按照其代表性分为早期巴菲特(1957~1968年)5个案例、中期巴菲特(1969~1988年)9个案例、近期巴菲特(1989~2014年)6个案例,进行的深入的复盘。不仅有当时的历史环境复原,有能查找到的当时的财报,还有之后相关的回忆和反思。 这些复盘,找到了每一个案例中巴菲特的买入理由,他的估值思路,以及买下来后的发展是否如他所愿。如果没有如愿,问题又出在哪里,后来怎么解决的。不仅有成功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不仅有「一切如我所料」,也有「哦豁,劳资怎么没想到」。 我觉着这些资料非常宝贵,强烈建议我巴神堂小喽啰们人手一本,让自己也玩一次穿越,附身于历史的巴菲特身上,用我们今天的投资眼去看看,面对同样的资料,今天的我们会和昔日的股神做出一样的决策吗?如果不同,是比昔日的他更高明了,还是差距大大滴。如果是有差距,差距又在哪里?找到需要加强或弥补的地方了,还是需要继续存疑思考? 这不是本随便翻翻的书,需要逐页逐页认真读,一个案例一个案例地找代入感,我认为,认真读一次,对投资理念及能力的帮助是很大的。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读后感(三):巴菲特的几种投资类型

1、主动型价值投资:碰到极度低估的烟蒂型投资标的,买入足够多的股权,通过影响管理层或直接控制公司来快速实现公司的价值,如桑伯恩地图、邓普斯特农具、伯克希尔哈撒韦和布法罗晚报。这种类型的投资主要出现在巴菲特50岁之前,其实和现在很多对冲基金经理人,如卡尔伊坎、比尔阿克曼甚至是很多PE做的事类似。

2、合理价格买入优质公司:华盛顿邮报、美国运通、大都会广播、可口可乐、富国银行、北伯灵顿铁路。巴菲特岁数越大就越喜欢做的事,可能比较省心吧。通常这些公司的ROIC高,现金流好,不需要太多再投资就可以实现增长,增速虽然不是很高(10%左右),但可持续性强。

3、保险公司:国民保险、Geico、通用再保险。除了Geico外、其他两个算不上优质公司,巴菲特可能是看上了浮存金。Geico其实介于第一个类型和第二个类型之间,优质公司但由于管理不善短期陷入困境,更换管理层后获得新生。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读后感(四):能找到逻辑的公司才是好公司(一)

The Partnership Years (1957–1968)

1958: Sanborn Map Company 桑伯恩地图公司

公司简介:

桑伯恩地图公司早期是一家为保险公司测绘火灾险评估地图的公司(早期火灾险的评估是根据投保建筑的平面测绘图来判断的),这也是他的主营业务,后期也附带一些测绘地图在其他行业应用的业务。

逻辑支点:

1、 尽管公司的主营业务受到了新技术的冲击(成本估算代替制图估算),公司的传统火灾险制图业务仍有一部份老客户,且仍有一些业务领域未受新技术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传统业务还存在着改进的空间。

2、 由于公司的利润连年下滑,公司在1959年时的PE高达47,总市值为473万,但公司的资产中有7百万的债券和股票投资(账面价值为260万,市场价值730万),而当年公司的总资产为446万。

最终,巴菲特通过控股公司将公司的传统业务与投资业务拆分。

1961:Dempster Mill Manufacturing Company 邓普斯特农业机械公司

公司简介:

邓普斯特农业机械公司是一家农用风车制造企业,行车用于给水泵提供动力来灌溉农田,除主营业务风车外还涉及其他农用设备的生产,不过规模较小。

逻辑支点:

1、 公司的PB远小于1,也就是说破净了(市值小于净资产)。

在公司1961的资产负债表中,每股的净资产为76元,而1961年巴菲特所持有的平均成本为28元每股,而巴菲特对净资产打折后估计为35元每股。

2、 公司的业务主要为风车,风车市场在萎缩,但由于配件和售后服务的原因,其资产萎缩的速度很慢,配件和售后服务对消费者来说有很高的选择成本。公司还有一些其他农用设备的业务,也起到了一定的缓冲做用。

3、 公司的资产有一定价值,但这些价值未被大家发现,可以通过掌握经营权来让这些价值得到体现。

这个价值在两方面:

一是存货价值,存货变现后可以用来再投资,1961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价值为4.2m(百万美元,下同),净资产为4.6m,而巴菲特在1961年的持仓成本为28元,他和联营公司共持有80%的公司股票,让我们来计算一下:

28/76*4.6/0.8=2.13m 得出公司在1961年的总市值为2.13m,市值为2.13m的公司是一个什么概念,你把存货打个6折全卖了(4.2m*0.6=2.5m)就可以得到2.5m,你不仅收回了投资成本(1.7m),还赚了0.8m。仅仅是打折卖掉了存货。

二是公司在配件和售后上面的附加价值,公司在巴菲特引入了他自己的管理层(Harry Bottle)后,对配件价格进行了上调(原管理层对配件的定价为零整比1:1……多么痛的领悟)后,公司立刻就盈利了。

最终,巴菲特在1963年以每股80元的价格退出。

1964: American Express 美国运通

公司简介:

运通公司是一家涉及10余种业务的综合性公司,其业务包括旅行支票、汇票、水电账单、旅行信用卡、商业银行业务、海外汇款、货运、富国银行、赫兹租车和仓储。其中旅行支票和信用卡业务是其增长的核心业务。而发生色拉油丑闻的子公司是其仓储业务。

逻辑支点:

1、 公司因色拉油丑闻事件,股价由60美元每股跌到35美元每股,接近腰斩。

2、 外界舆论认为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有可能资不抵债。但巴菲特分析过后认为,公司的核心业务并未受影响,管理层估计因色拉油丑闻产生的债务大约为4000-6000万左右,远低于外界评估的1.5亿美元。

3、 公司的核心业务旅游支票和信用卡并未受到丑闻的影响。一是公司具有品牌优势(护城河),二是公司过去10年这些业务增长稳定,且这些业务仍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4、 公司的财务结构类似于保险公司和银行,具有类似于保险浮存金一样的科目,公司通过对其再投资来获得额外的收益(1963年年报中披露的440万主营业务外的利润就是这类收益)。也正是因为这种财务结构,公司用于业务扩张所需要的资金成本非常低。

5、 管理层出色的经营水平。公司CEO霍华德克拉克加入运通后先是稳定了信用卡业务,然后加大了公司在广告营销上的投入。在色拉油丑闻事件上,克拉克在公司没有明确责任的情况下主动帮助解决事件导致的债务问题,这对公司的信誉是有所帮助的。

1965: Berkshire Hathaway 伯克希尔-哈撒韦

公司简介:

这个就略了……

逻辑支点:

1、 尽管受到进口产品的冲击,公司的利润非常不稳定但公司在市场上仍有一席之地。

2、 公司的业务受管理层的决策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巴菲特更换了之前决策不力的管理层,由肯切斯出任公司CEO。

3、 得益于新管理层的行动和美国联邦对棉花的价格的立法,公司在1965年增加了500万的现金流(当时公司的市值仅为1130万美元),因此公司有很强的能力实现超出其已有资产价值的价值。

原书的作者认为巴菲特对伯-哈的投资其实是类似于邓普斯特风车公司的投资,如果巴菲特选择像那次一样在投资前已准备好退出的方式,而不是去经营伯-哈,那这就算不上一次失败的投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