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孙中山》的读后感大全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孙中山》的读后感大全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孙中山》是一本由(美)保罗•林百克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24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孙中山》读后感(一):关于孙中山

关于孙中山,这样简介:孙中山(1866~192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阅读中,最喜欢:创建同盟会与改良派作斗争。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他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1906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他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孙中山成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孙中山》读后感(二):外国人眼中的孙中山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孙中山是永远的国父,知道他的三民主义,知道他的天下为公,但是对于他的人生经历却很少有人能够知悉。《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孙中山》是他曾经的顾问美国人保罗之于孙中山先生的回忆性文字,相当于他的人物传记。书中记录了孙中山先生生命和革命的各个阶段的的心路历程,从少年时代便不愿意遵守中国的伦理纲常,到关于信仰关于学习和家国命运都有自己的思考,到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基督教耶稣舍弃自己的生命拯救世人获得启迪,和透过中法战争的经验教训获得启示……的种种经历。

在他的内心始终埋藏着传道授业、改变国人的生活环境,改变国内经济状况和改变国人思想和认知,甚至改变统治阶级的崇高理想。为了这一理想,他不惜颠沛流离甚至流离失所。

应该说孙中山的一生始终与驱逐二字息息相关,青年时因为对于家乡寺庙内供奉的神灵的不敬行为而被家乡驱逐,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革命者又屡次遭遇满清政府和各色敌人在“咔哒作响的步枪和明晃晃的刺刀威胁下,或是在令人胆战心惊的大炮边,或是在敌人的咒骂和死亡的威胁下”的种种驱逐,始终使自己处于推翻旧的统治机制和建立新政权改革改制的惊涛骇浪之间,他用自己的颠沛流离成就中国的民主革命,并最终实现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恢复地权”的革命理想;也用自己的流离失所使千百万苦难深重的国人重新获得了久违的民族、民权、民生这一革命使命的眷顾…….

驱逐对于一些人来讲是无奈、是耻辱,但我笃信对于孙中山先生来说一定是激励。因为从他一次一次被驱逐的境遇以及经历中,我们分别看到了他的愈挫愈勇和他的虽败犹荣,因为他拥有了医治腐朽的现实政府的良方,也必定代表中国人完成这一使命。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孙中山》中,作者分享了孙中山先生波澜壮阔的革命一生,读来颇有几分感慨。不过有一点可能是文化差异的问题吧,我对于作者对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体系的建立完全是得益于对于西方文化和基督教这一宗教信仰的精神指南和指示,才逐渐建立起来的追求一种全新文明的革命思想的评析表示怀疑,另外书中很大一部分议论性文字也更多地带有了作者的思想色彩,说它们必定是彼时孙中山先生的所思所想实在是有点牵强了。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孙中山》读后感(三):孙中山 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

落潇/文 2013-1-3

刚刚走过的2013,距离孙中山的北京病逝,已经88年,距离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大总统,已经101年,距离孙中山领导的武昌起义,已经102年,距离孙中山的诞辰,已经147年。时间就像一把磨刀石,不知不觉中,磨去我们每个人的气息。在大陆的历史课本中,我们对孙中山的认识,也仅仅是他代表国民党,开始了民国新纪元,缔造了新时代,掀起了新思想。作为80后,对孙中山的历史,只有朦胧的感觉。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孙中山》给我带来了清新的感觉,一个100岁的老人,仿佛站在21世纪的今天,生活在广东的一个山村,那里相对闭塞,那里青山绿水,闭塞带来的思想保守,磨灭了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孙中山,一个调皮、聪明的少年,看着视野不远的高山,准备靠自己的双脚走出一条不寻常的道路。先是出国,开阔思维,继而回到家乡,本想有一番作为,在家乡亲人的固步自封、围追堵截之下,只身逃离家乡,开始了思想充实、肉体流浪的人生。这一切都不是他自己的冲动造成的,而是现实带给他更多的思考。晚清的腐败,外敌的入侵,国破家亡,有志之士的奋发图强,朝气蓬勃的爱国组织的兴起,让他无法再次回到从前的自己。

所有历史光辉的词语,都可以给他。因为他代表了一个时代:民国。历史对孙中山的评价如果不够丰富,那么历史对民国的评价可谓数不胜数。然而,回到他自己本身,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也有很多。作为读者的我,特别注意到:他的家境还是比较不错的,没钱他出不了国。可是家境优越并没有阻扰他思想的前进,这是我要学习的。我也注意到:当他哥哥要回他的家产时,他毫不在乎的归还了哥哥。为了新的世界,他奔走呼号,曾经成为慈溪太后终生不赦的三个人之一,他的牺牲是今天的人不能相提并论的。电影《十月围城》描写孙中山一次回国的经历,虽然描写夸张不太真实,但至少反应当时孙中山的处境是多么的不易。

一个外国人,他的笔下,描写的孙中山是那么的真实。如果中国的历史中,我们看到的孙中山是一个模糊的巨人,那么笔者的孙中山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伟人。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孙中山》读后感(四):走近孙中山

正如这本书所打广告那样,这是一部在撰写时得到孙中山本人帮助和认可的传记,是孙中山传记的权威版本。书中很多描述都是引用了孙中山本人的话,很多对话我们读者读起来感到非常亲切、真实。

从这本书的内容上我们也可以推断,这本书应该是在孙中山生前出版的(书上记载的信息最晚引用了1921年4月29日《文汇报》上的一篇报道),不然肯定会写到孙中山晚年一些重要的政治活动,1923年1月,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倡在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就是我们通常提到的“黄埔军校”)。这本书也没有写到孙中山逝世的相关情况。

这本书的作者保罗•林百克是一位美国人,曾经做过孙中山先生的顾问,这本书就是根据孙中山本人的回忆和口述这些第一手材料已经作者多方面搜集材料整理而成的。因为作者和孙中山本人有过较密切的交往,孙中山本人提供了相当多的资料,因此本书提供的一些资料是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很多后来的关于孙中山的传记和书籍的资料出处都可以追溯到这本书提供的材料。

作者曾经于1901年至1907年间担任过菲律宾的一名巡回法官。在此期间,结识了法院的厨师——阿宝。阿宝曾在一次航海过程中救了作者的性命。在交往的深入过程中,作者了解了阿宝的真实身份——孙中山先生敢死队的成员。后来作者也成了孙中山先生革命队伍中的一员。1917年,作者做了《中国国民党》这个月刊的主编,与此同时,他也帮助做国民党的宣传工作,由于作者具有法律特长,他帮助把国民党的宣传工作从中国拓展到美国等国家。

在作者看来,孙中山先生为人比较谦虚低调,自己很少向外界透露自己的信息,尤其是早期生活的有关信息。应该作者认为很有必要让外界了解这位伟大革命家的早期革命经历。因此他多次和孙中山先生沟通,终于获得孙中山先生的同意,让孙中山先生化了很多天回忆收集这些珍贵的资料。当然作者也通过从其他的一些革命领袖和在孙中山先生身边的工作人员那里获得相关的材料,来充实这本书的内容。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通俗易懂、资料比较详实的伟大革命家的传记,虽然不能说是评述全面,但对我们走近孙中山先生还是大有裨益的。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孙中山》读后感(五):一心无己有斯人

对于我来说,知道孙中山是通过宋庆龄。小的时候,宋庆龄去世,当时我还不道这党那党的分别,只是听广播里说“国母去世”。当时年纪小,首先想到应该一脸严肃,所以还拿这个事,去扫了其他玩得正欢的同学的性——现在回想起来,好囧。后来才渐渐知道了,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妻子,然后,是和孙中山相关的天下为公、三民主义、临时大总统等一系列的词语,然而对他的生平却总是知之不多。所以,阅读这本书的目的,只有一个——补课。

写这本孙中山传记的保罗•林百克是一个美国人,然而也正因为他是一个外国人,所以他笔下的孙中山也就有了一个更加客观的视角。

在书中,作者重点描述了孙中山的早期生活,在这段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伟人,是怎样从一个中国乡村中的少年,从懵懂无知到勇于探索真理的成长过程。人事间的不平等与苦难,落后的愚昧和改变现状的艰辛,一直在困扰着少年孙中山的心灵。

在作者的笔下初到檀香山的“年幼的孙中山”就已经具备了“善于观察,客观公平、心态平稳、心胸开阔、思维敏捷、善于思考”这些良好的品质。然而,更仍令人瞩目的是他在学校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尊与自制,以及维护尊严的方式——“他是一个谋略家”!檀香山的生活在他心中种下一颗寻求新世界的种子,而这颗种子,为他指引了奋斗的方向——不是为个人,而是为他的家人,乡亲,同胞而奋斗。

从美国回来之后,孙中山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家人和乡亲,然而他发现清政府虽然已经腐败不堪千疮百孔,然而长期以来生活在旧中国的人们,早已经变得麻木愚昧和无法改变的驯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自下而上地进行变革是根本无法做到的,所以最有效的办法是根除掉这个高高在上的毒瘤——他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

他提出了“驱除鞑虏”的口号,提出了“三民主义”的宗旨,其目的只有一个——推翻清政府,这是他的理想也是他的奋斗目标。他是敢于为自己理想而献身的人,他是一个勇敢无畏的战士,他是一个富有魅力的领导人,然而,他不是一个政客,所以他可以理解别人,团结民众,但他不能够适应权术和机心。本书的作者“相信孙中山先生这种过于宽带别人的品质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的事业,“如果孙文能够少一些宽容心的话,他……”,不过,我怀疑,如果那样的孙中山,还会是孙中山吗?

最后,我要引用金耀基先生一段话,来体现孙中山先生思想在今日的价值:

“孙中山一生的目标是建立中国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同时,他对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是推崇的,在他心中,民主共和国是现代国家的本质,他也推崇中国政治传统中的王道精神,那是中国在构建世界秩序上的重要资源。他是一个有历史与世界眼光的人,他的百年前的思想,在今日全球化的时代,对中国两岸仍有重要意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