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心理学与文学读后感100字

心理学与文学读后感100字

《心理学与文学》是一本由(瑞士)荣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8,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学与文学》读后感(一):文艺梦与民众情结

心理学热爱者,文艺作品里的永恒主题是人类内心的情结和欲望的产物,因此一旦勾引起来民众情结会出现非理性狂热。 举例子 1行业与婚姻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博弈,最后绝对是理想胜利了,因为人类需要梦。不过也有冰与火之歌那种把血淋淋现实和惨淡人生展示给你的,看得你觉得虚无缥缈。 2青天大老爷的情结,这是我们的人治传统和民众像牲口一样活着的补偿,对待医学和心理医生的民众都有渴望替我做主的巨婴依赖心理,一旦落空会像孩子一样撒泼打滚 3侠客情结,这是法律不起作用时人类野性和渴望英雄的情结,那个民族都有七武士里的各种英雄形象去快意恩仇 4天才崇拜情结,西方是福尔摩斯,我们是诸葛亮,很多人找权威人物都有渴望锦囊妙计的妄想 5自卑情结,这是人类社会里世俗定义得失败者太多的反映,喜剧精粹是周星驰电影里小人物的苦逼和白日梦 5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老头总结得产物

《心理学与文学》读后感(二):请不要把意识,潜意识搞得太神秘!

已经脱离意识,进去神秘领域的无意识状态,开始神神叨叨了。

身体无意识?心理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宇宙无意识?就像小屌不收意识控制,在看到羞答答的物体时突然勃起一样,潜意识也会在大脑统治集团进入睡梦时,搞一些小动作,但由于是没有组织的潜意识,它就是过往的记忆或者意识的碎片组合而成,甚至是祖先一代一代的基因记忆,社会团体的一种无意识沉淀也被唤起,更夸张的说还会是神秘的宇宙星象,那些我们根本看不到想象不到的神秘联系在影响着那可怜的意识。其实大可以用马克思哲学来理解,物质决定意识吧啦吧啦的。

弗洛伊德和荣格多少有点被心理学玩了的感觉。弗洛伊德把所有事情都解释为性,有一定的道理和渊源,但很明显只能糊弄信仰他的教徒了,荣格老小子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潜意识论点,也多少是披着神秘外衣来糊弄人的。不是说他们错了,而是片面和夸大。最讨厌的是他们的教徒像传教士一样给人的心理进行审判,或者奴役统治可怜的忠厚之人。

《心理学与文学》读后感(三):心理学与文学

荣格这一本后面接着看《金花的秘密》更佳,我当时看得有点早。

这本书是对于原型,集体无意识,美学,审美,文学,还有隐藏其中的情结的很好的深入描述和case study,尤其在毕加索、尼采和上面的内倾外倾再结合东西方文化不同去食用,尝得出来不同文学形象中共有的一种原型和他们叙事中的一般倾向,用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文学和艺术,口感极佳。

如果对霍妮的书有所了解的话,前两章也有荣格自己的精彩论述,霍妮是以一种更clinical的方式说出来神经症和内在desire的关系了,荣格就更深奥更具有概括性。

最后荣格终于和古老的易经见面了,他生命中缺少的那块拼图,内倾的拼图,终于在东方至高经典中补上了。

作为一个外倾环境下长大的内倾者,一个感觉环境里的直觉人,荣格和尼采毕加索等等人是以一种奇妙的“共时性”连结起来的,同样的burst还存在于发疯的梵高、凝望河流的莫奈、放纵的杜拉斯、给对方寄信的陌生女人、等等的身上。

共时性原则,毕竟已经永劫回归许多次了,老友重逢,如何不快活?

《心理学与文学》读后感(四):娃娃鱼的摄舞

治不中不西之学,说有对有错之话。

这是译者冯川先生博客的签名。

读完全书,第一件事就是搜索了译者。据高尔泰先生称赞,是他见过最特立独行的思想型学者。

不知是冯教授翻译的文笔太妙,还是荣格本人的论证层次有序,总之,荣格的理论涉及面很广,很多东西都是站在历史之高度来看问题,在论证几个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也展示了高超的语言论述能力。譬如,曼荼罗等富有东方神秘色彩的东西以及他极富层次感的关于意识层面的论述都相当有意思有新意,能够吸引人去进行阅读。

但是,他的理论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首先,在他一味要跳脱出弗洛伊德的理论影响过程中,所创造的一些概念却仍然是“性本能”的翻版,只是把一些简单的现象加以陌生化。其次,弗洛伊德是把人往病态里按压着剖析,而荣格显然清醒地意识到这中偏激的错误,但当他把一切都归于集体无意识之后,又滑向另一个极端——所有的人先天都是病态的,而且这种病态还始终无法摆脱。

仔细想想还是康德说的在理: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就像,娃娃鱼的神话原型是在理智的摄人状态中搅合爱与死的毒剂、制炼诡计和自欺,作为方法论的理论也是在摄人的舞蹈中潜藏着危机,也许世界上存在绝对的真理,然而目前还是没有找到。不如在不中不西之学中审慎地观望和思考,哪怕自己的话对错参半。

《心理学与文学》读后感(五):近距离接触的真实与虚构

对于这个话题,我更加好奇的是,心理学是如何看待一些反映现实题材的文学作品的,很典型的比如日本写实女王桐野夏生根据真实案情改编的小说《异常》,或者台湾作者柯景腾曾经写过的小说《楼下的房客》。这种对社会中极端心理的反映,体现了什么样的心理学对于社会的认识,是否有改造社会的目的,以及其中虚构的部分读者应该如何看待。

高中时期有个同学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他的一个朋友,说他精通催眠术,经常做出一些奇怪的事情,比如突然就痛哭流涕,突然就让别人感到痛哭流涕,我当时的想法是,这些行为应该只是在侵犯他人的自由,和一种不加收敛的炫耀。

荣格的著作中不乏来自东方的知识,禅宗、神话、易经等。这点和精通禅宗的美国作家塞林格有点像,他们的知识体系并没有局限在原有的西方经典之上。这一点上看,很多人出国师从国际的学问大师,未尝不是一定程度上在寻求中国人自己曾经的学问和文化。

荣格写道:“这一原生世界分裂为精神与自然之后,西方为自己夺回了自然,它在气质上倾向于相信自然,而每一种想使自己更接近精神的痛苦努力,都不过只是令他更深地陷入自然之中;相反,东方却为自己取得了精神,并通过把物质解释为纯粹的幻象——玛雅(maya)而继续梦一般沉溺在亚洲式的污秽和苦难中。”这让人联想到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神鞭》,电影里男主人公的出神入化的辫子功夫,到了手持枪炮的西方人作战的时候,派不上用场。同样的还有曾经听过的在义和团运动的时候人们曾拿妇女的裤子作为“驱鬼”的方法,以为可以刀枪不入。给人留下了污秽、蒙昧的印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