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多元视域中的明清理学读后感摘抄

多元视域中的明清理学读后感摘抄

《多元视域中的明清理学》是一本由吕妙芬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3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多元视域中的明清理学》读后感(一):自序

本书所收的论文是我在过去近二十年间因参与读书会、研究群、学术会议,或因为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是在图书馆中偶遇一部罕见的文本所引发的研究成果。它们之前都曾以期刊论文或论文集论文的形式出版过,此次特别感谢谭徐锋先生与四川人民出版社,让这些关于明清理学研究的论文得以结集成书,以简体字版的形式和读者见面。

我在重新阅读这些论文时,过往研究的历程与心情也点滴地浮现。我想起刚进入“中研院”近史所工作时,参加记忆研究群读书会的情形,当时所内学术思想组的同人认真地阅读许多西洋名著,讨论集体记忆、个人记忆等新颖而有趣的议题;我也想起2001年所里举办的“近代中国的妇女、国家与社会(1600—1950)”国际学术研讨会,那真是一个盛大的学术飨宴,中外名家齐聚,论文多元精彩。不知是否因为记忆的筛选留下的多是美好的回忆,感觉上近年已少见那么盛大而精彩的会议了。记忆中1990年代后期至2000年代初,我们以年轻学者的身份加入台湾史学研究的行列,当时真是认真而战战兢兢,对学术充满热忱与愿景,周遭就是一股向上奋进的氛围。曾几何时,那种兴奋的感觉好像停留在记忆的深处,现在大家烦心的都是高教人文学的人才断层危机和流浪博士的无奈。

本书中一些论文属于地域学术史的领域,我想起自己曾构想着要从不同地域学派的角度来研究明末清初的学术思想史,但最终没能成功,因为史料不足或前人已有很好的研究。不过,在摸索与改变研究主题的过程中我学到很多,也更深刻感受到研究者和史料之间的互动关系。虽然我没能走到预期的终点,也曾感挫折,但阅读的史料往往带领我走到另一个世界。回头看,这一切都是好的。

书中一些论文的主角是少为人知的人物和文本,研读这些文本让我对明清儒学有一些新的想象。我很庆幸自己克服了担心所研究的人物代表性或重要性不足的心理压力,虽然我还是会努力去找支持值得研究的理由,不过我知道真正引发我研究的动机就是我遇见了一本精彩的书。处在今天信息爆炸、数据库搜索频繁的时代中,要遇到一本默默无闻又能抓住人心眼的书,其实并不容易,这些稀见文本带给我的更多是惊喜的感觉。另一些论文是我在其他主题研究过程中的“副产品”,它们无法被收入专书的内容,如今与其他主题的论文结集出版,或许会有另一种彼此观照与激荡的效果。

本书各篇的主题虽不一致,但都属于明清理学的范围,我用“多元视域”含括它们,其实它们更多反映了我的研究历程。书中我也尝试为每一篇论文写一小段说明,希望读者更清楚知道当时研究的背景。最后,我再次感谢四川人民出版社,让这些论文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读者。

《多元视域中的明清理学》读后感(二):读《多元视域中的明清理学》书后

本书结集了吕妙芬先生的十篇论文,从多元视域出发,分为五个方面:地方性,家庭,妇女,宗教以及《西铭》诠释史,来考察明清之际的理学是如何传播的,这些传播者又是如何体认理学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到的理学的概念并不是狭义的程朱理学,而是囊括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宋明理学体系。

理学的跨地性与地方塑造 作者分别考察了关学的形成,以及清初河南理学复兴,指出虽然关学随着冯从吾的提炼,成为了一种地方性的学术派别,并通过官方使得张载后裔成为了类似孔子后裔一样的学术代表,进而成为关学的精神象征,但是因为张载的学问本身就完成了跨地性,关中地区的学人并不比其他地区对于张载思想的发挥更加出色。正如作者指出的:儒学在中国士人教育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思想观念的契合与否,往往与个人性情有关,而思想观念的靠着文本或者师教的辗转传递,也能够穿越地域的限制(页051)。 而清初河南理学复兴则显示出了理学更复杂的一面,就学术演变来看,理学并不是清代的主流学术,虽然在朝廷的支持下,有过一段时间辉煌,但随即被考证学所掩盖,但是放眼到河南地区,却令人惊奇的发现,作为洛学起源地,河南竟然在清初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方面当然是孙奇逢整理文献,重建河南学术传统,但也离不开其后学通过书院教育,传播《孝经》与《小学》的行为教育,而这两者恰恰符合清政府孝治天下的逻辑,所以在帝国意识形态的支持下,展开了一波回归正统程朱理学的学术复兴。

女子难与言道? 明代的理学家们大多喜好出门访友,结成讲习会以求探究成圣之道,因此家庭中的经济,管理,赡养这些责任都落到了其妻子身上,虽然偶有女性试图突破内外之分,进入理学这个女性无法跨越的樊篱,但是女性仍旧是被排斥在人人有具足的良知之外,女性的无条件为配合丈夫的道德理想而牺牲奉献,但是理学家们给予的报答就是圣贤之母,也就是传统的母以子贵思想。 但有意思的是在清代四川儒生杨甲仁则表现出迥异与明代理学家的一面。杨甲仁本人认为儒家性命之学应该向女性开放,并且公开支持年长的妇女参与公共场域的讲学活动,同时也和其侧室周氏互相探讨学问,并在周氏去世后,坚持为其报服。这表明其不但视其为夫妻,也是一起证道之学侣。而这种突破男女之别的行为,也正是阳明学落实于庶民生活的写照。

会通三教的武将 杜文焕出身榆林的武将世家,父亲杜桐,叔父杜松都是鼎鼎大名的武将,但是杜文焕本人确是出入三教,文武双全,不但传承了儒学的,还以会宗三教的教主自立,并且广交文人墨客,具有浓厚的晚明文人的文化特征。有意思的是杜文焕这样一个北方边将却能与江南文人进行交往,并且留下可观的互赠诗文,虽然文武之间的交往可能存在不对等,但侧面也折射出晚明士人对于武功的重视。

《多元视域中的明清理学》读后感(三):多重视野、多重身份:明清理学管窥

吕妙芬先生的文集展现了理学与地方、家庭、女性、宗.教之间的相互演进,并透过张载名作《西铭》在不同时代诠释史的演变,折射出政教和文教的彼此交织。书中收入十篇论文,统摄为五个主题,其间思想、人物、引证互为擘引,读起来很有浑然一体的畅快感。

通过阅读可以发现,宋明理学在明、清两代有着清晰的变迁。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虽然统称理学,内在精神却迥然有别。前者主张心、理二元,视伦理纲常为绝对权威,并着意维护等级和差序格局。后者认为心和理是统一的,人人心中都有个良知,只要下得功夫,贩夫走卒亦可成圣。相较之下,心学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具自由平等意识。明代的学术和社会风气更趋多元化,就得益于心学之滥觞,其中尤以高度庶民化的泰州学派为最。

随着八旗入关,顺、康及之后帝王视心学为雠,这一方面是因为心学主要扎根于江南,这一地区的反清意识和行动无疑最为强烈,南明能够偏安一隅近二十年便是例证。另一方面,如作者所言,程朱理学代表端谨守礼、不逾规矩,陆王心学却具有高度心灵自主意识并勇于质疑外在成规,巩固宣扬前者,压抑打击后者也就顺理成章。高层的意识很快转化为知识阶层的文教理念,关中和中州理学家们兴建书院、强调家礼就是理学复兴的产物。

在理学思潮的变迁中,地方学人、仕宦、武将和女性等不同人群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样貌,后两者尤其令人瞩目。

理学家对女子的道德标准是在孝养长幼、打理家庭经济和家务各方面,无条件支持他们求学问道。这在昔日大家族而言是个沉重的负担,经济拮据时还得脱簪卸珥来为丈夫们长期游学和呼朋唤友无条件买单。牺牲被视为理所当然,少有人关心女性也有人生理想和需求,他们只能因着男性的道德成就而不朽。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部分家庭对女性“道德意念和心体性灵”的重视显得尤为可贵。罗汝芳陪侍母亲在晚年打坐修养,体悟心体,从而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如其所言,“人生百事可缓,惟是末后一着最紧劳”,他对家中男女都有着相同的期许。沈宠的妻子对理学十分感兴趣,经常向丈夫探询圣学,自忖“妇人亦可学也”,夫妻俩晚上一起打坐。杨甲仁的侧室周氏以“闻道”为生命意义所在,经常与之切磋探讨、相互启发,杨甲仁亦坚信学道无男女贵贱之别,实为难得。

杜文焕出于武将世家,父亲杜桐、叔叔杜松都是万历名将。有意思的是,以戚继光为代表的明朝中后期将领多有允文允武之才,杜文焕显然也是如此。他出生自带神迹祥瑞之象,沙场多年更以英雄功业和得道成仙为双重追求,兼修儒释道三家。程朱理学反对三教合流,杜文焕却认为三教功夫殊途同归,都以修炼身心性命为宗,正暗合阳明学的兴起及其对释道二氏的包容心态。

通过多重观照明清理学,可以看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此起彼落,看到政教和文教一暗一明,共同主导着学术风潮的变化,而在这样的变化之中,不同群体命运既被牵引,又各自绽放,呈现出多元视域下学术文化的精彩风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