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经典读后感有感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经典读后感有感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是一本由(瑞士)荣格(JungC. G. )等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读后感(一):第一部分 探索潜意识读书笔记

阅读的是英文版书,小小的一本,非常方便携带。从thriftshop 买来的二手书,一看印刷时间,居然是1968年。好吧,半个世纪前的书,兜兜转转居然到了我的手里。

因为一直在阅读Jordan Peterson 的”maps of meaning”,并且在油管上快把他在U of Toronto 开设的这门课的lecture 听完了,发现他提到了很多Jung的观点。所以才找来荣格的书来看,入手的第一本英文书便是这本 Man and Symbols. 其他在看的是那位日本学者的中文译本《荣格心理学入门》,也是很不错的。

我觉得Maps of Meaning 和最近在读的荣格心理学对我的整个价值观的改变有很大的影响。在思想史文化史上,会提到paradigm shift, 而我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内心的paradigm shift. Prof. Peterson 在他的课程前几集曾经提到过:你以为你是在解决某个问题,然而那并不是一个问题,那个问题背后有个更大的问题,是个meta problem. 我当时并没有完全理解,现在慢慢有所理解了。其实很多行为上的改变或者观点的改变,需要你的本质价值观的改变 - 说改变有点太大了,有的时候是一种修正和完善。如果本质的内心的东西你没有意识到,那么很多表面的问题是不可能改善的。

还是开始我的读书笔记总结吧。

The importance of dreams

首先说symbol 与普通的sign 的区别,sign 是表达一个可以被人普遍理解的意思。而synbol 有时候已经超越了人类理性可以理解的范围,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以及梦里。之后又谈了很多关于人的感知(五种感觉)如何把身体感知的传到大脑和心灵。并且阐述了人类感知的局限性。总之,就是说psyche(不知道中文翻译过来是什么)这种东西,用人类的理智是无法完全解释的。我觉得这里起始就很牛逼,这个论述太强了,无人可以反驳。没错,自然科学当然有无法解决的领域,谁也没法否认,那个无法理解的领域,我不知道Jung在这儿是否就等同于unconsiciousness? 之后提到了佛洛依德使用free association 去理解梦境,而他使用的方法不太一样。这个例子让人印象深刻:同样是一个打开门的梦境,可以有几种方式,比如用钥匙打开,用重棍击开,用其他工具等等,荣格会关注为什么拿的是某一特定的工具,他会排除掉那些无关的联系。他还提到一点比较有意思: 人类为什么不愿意探索潜意识呢?心理学中,人们会本能地对于新的事物采取防御的姿态。这个类似于Prof peterson Maps of meaning 里对于unexplotary territory 的论述。

未完待续—————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读后感(二):读《潜意识与心灵成长》第一部分

在一阵胡思乱想之后,确定再无可能有心思专心看书,便转换阵营—码 字。

去年底读过一本小说,里面大量提到荣格的名字,体会出他很厉害的样子,便对他产生了足够的好奇心,只是没有想到,想要了解他,就必须和另外一个名字绑到一起,那就是弗洛伊德。他们先前是合作者,后来因为荣格并不赞同弗洛伊德将所有心理动机都归于性,选择了分道扬镳,从这一点而言,他相当勇敢,很有主见和见地。也因此,选择了买这本书。不过看完第一部分,觉得它应该不算了解荣格的最佳入口。

序言中说荣格并不想写这本,后来做了个梦,醒来便改变了主意,他很遵从潜意识里释放的信号,于是写了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后面几个部分则是他推选的同事,写作出来的草稿都经过了他的认可。

出版前言有这么一句话:"既要看到其合理的、符合科学的成分,也要警惕其中'痴人说梦'的内容"。出版商还真是很严谨,这样的提示还是很有必要的,于是这成为我看这本书的基调:小心翼翼,不至于全盘接收,却也有可能忽略很多内容,还是因自己道行太浅。

荣格在本书里主要讲的是梦和潜意识,或者说梦是潜意识的代言活动,他的观点确实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全然不同,不过读他俩作品的感觉很像,会有惊讶惊喜惊叹,也有将信将疑半知半解。

写到这里就很难进行下去,书里的内容几乎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他认为梦的总体功能是:"恢复我们的心理平衡,通过生产梦的材料,以一种微妙的方式,重新建立整体的心理平衡机制"。其实这个观点和弗洛伊德的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书中主要围绕的核心点是:"梦并非起源于人类的精神,而毋宁说,它们源于大自然的生息……我们必须在古代神话的领域中,在原始森林的传奇中向它逼近……我此刻丝毫没有否定人类在文明社会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巨大成果的意图。然而,获得这些成果的代价却是无数灵性损失殆尽……"。从这里就可以完全看出荣格和弗洛伊德的观点不同之处了,后者认为梦的起源是为了性欲的满足(其实这个并非弗洛伊德观点的全部貌)。(PS:荣格在文章里大量提及弗洛伊德,所以我也习惯了进行对比)

荣格对自己的病人秉持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为此放弃了催眠疗法,因为他发现这个过程可以将自己的意识强加于患者,他想达到的目标是:保护并维护我的病人的尊严和自由的权利。我在书里旁边写道:这是一个高贵的灵魂。

文中一再强调不要将释梦公式化,每个个体都完全不一样,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的情境当中也不一样,即使是相同的梦,不同的人做就会有不同的含义,看到这里时,我想起了《周公解梦》,心想荣格肯定不知道中国有它的存在。

有一部分内容我确实是半信半疑,比如从那些例子当中隐隐透露出,荣格认为梦可能具有一种先行的或曰预后的特性。当然,我相信他举的例子,但是将梦和未来联系起来的解读让我存在着疑惑,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只要我们愿意,都可以编织出千丝万缕的联系来。不过从书里体会得到他是个特别严谨的人,所以我也相信他得出这些结论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

关于梦与神话的关系,书里写得相当之多,并且第二部分题目是《古代神话与现代人》,足可见,在荣格的观点中神话起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他说我们的心灵是有历史的,只是被理性压抑到以为它不存在,看到这里我确实有点蒙圈,这样的理论第一次见,需要消化的时间。书里进一步阐释:神话其实来源于梦,梦则来源于大自然,随着文明和科学的进步,人类慢慢忽略了神话和宗教,用理性来统治着自己的意识,可是关于神话的那部分却深深的抑制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于是它会通过梦来预示着我们,也因此梦才会如此难以理解。这些结论的由来都是经过荣格大量的亲历实例和全世界各地的走访得来的,为了自己的理论,付出如此之多,在完全没有任何前人铺路的情况下,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真的让我尤为敬佩。

写完这段简直有点精力消耗殆尽,恐怕自己理解有失偏颇,也难以表达准确,因为就像荣格在书里就提到的相似观点:我们为了符合逻辑准确用语言表述事物,就会忽略和丧失一部分东西。

发现写完这篇还真是有助于自己理清一下思路。待看完后面的几部分再继续,同时期望自己能够在此过程中进行心灵成长。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读后感(三):最后的荣光

总述

这本书只读了前半段荣格亲自写作的部分,后半部分是由荣格派成员的论文组成。读的时候也不再戏谑地内心调侃荣格大佬的晦涩难懂,因为荣格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几乎将其全部精力倾注于这本书的写作。1961年6月,当他告别人世之际,他所负责编写的那一部分已经完成,其实,只是在他最后病入膏肓的大约前十天,他才完成这部分的写作。

荣格对于心理学所做的最大贡献,是他提出的潜意识概念——潜意识并不仅仅是某种类型的贮藏被压抑的欲望的巨大洞穴(像弗洛伊德所谓的“潜意识”一样),而是一个世界,比意识世界更为博大,更为丰富多彩。潜意识世界的“人们”使用的语言是象征,潜意识和意识与生命的交流途径(双向交流途径)与手段主要是梦。

因此,荣格在这本书中依旧站在他最重要的理念——无意识的角度,特别强调了个体生命过程中梦的重要意义。

本书的总体内容有二,由内容到方法。

首先是关于梦的观点。在荣格派的分析心理学家看来,梦不是一种标准化的密码,可以用象征意义的小辞典解译。梦是个体潜意识的一种不可分割的、意义重要的个性表征。因此,在荣格派心理学家看来,梦的释义,无论是分析者的释义,还是做梦者本人的释义,皆完全是私人的、个体的事情。与潜意识建立交流途径的能力是作为整体的人的一个组成部分,荣格派的心理学家们“教导”自己,要悦纳梦。作者把梦视为一种与做梦人所进行的直接的、个体的、意味深长的交流——一种使用为全人类所理解的普遍象征的交流,不过,梦在每一情景中所使用象征的方式完全是一种个体的方式,这些象征只能运用一种全然是个体的“线索”为其释义。

第二点是一种具有独特特征的论证方法。荣格派使用的辩证方法本身是一种象征性方法。他们不采取视线狭窄、阈界清晰的三段论,而是同一主题的复呈情景的环接、重现和表征,这一主题每次皆可从一个与上次略微不同的角度观察——直到那些从未认识到单纯的、结论性的明证时刻会到来的人突然之间发现,他们不知不觉地拥抱了某种更为博大的真理,并置身于这种真理之中。

前言作者用了非常有趣的比喻形容荣格派的论证:围绕他的主题盘旋而上,宛如鸟儿环绕树木盘旋而上一样。一开始,在接近地面之处,它所看到的只是乱七八糟的树叶和枝干。渐渐地,随着鸟儿依次环绕树木向上飞翔,树木重复出现的各个维面组成了一个整体,并与其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一些读者可能会发现,这种论证的“盘旋而上”的方法在几页之间显得不够明晰有效,或者甚至使人感到头脑混乱不清——不过,我以为这种情况不会为时太长。这是荣格使用的典型方法,读者很快就会发现,这种方法将带领读者进行富有刺激性的、令人心醉神迷的旅行。

荣格本人撰写的《探索潜意识》一章,向读者介绍了潜意识、原型,构成其语言的象征,以及与之相交流的梦。第二章《古代神话与现代人》形象地层示了出现在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和原始人仪式中的一些原型模式。第三章《个体化的过程》描述了个体内心中的意识和潜意识逐渐学会彼此之间相互尊敬、相互适应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章不仅蕴涵着全书的奥秘,而且也可能蕴涵着荣格的生命哲学的精华:当(而且只有当)个体化的过程完成时,当意识和潜意识学会如何和睦相处,互相取长补短时,人才会变为一个整体的、统一的、富于创造性的、幸福圆满的人。第四章《视觉艺术中的象征主义》论述的是与之相似的意识结构,人对于潜意识的象征产生的不断复呈的兴趣,甚至几乎是对于潜意识象征的着魔。无论象征出现在神话和童话传说中,还是视觉艺术之中,它们皆对人具有一种意味深长的,几乎是维系生命的、使人青春永驻的、内在的魔力——由于它们对于潜意识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因而使我们感到舒心,使我们感到欣悦。最后的第五章《个体分析中的象征》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正如冯·弗朗兹博士指出的一样,不存在所谓典型的荣格式分析之类的东西。这种东西不可能存在,因为每一个梦都是私人的、个体的交流,没有任何两个梦以同样方式运用潜意识的象征。因此,每一荣格派的分析都是独一无二的分析。称其为有代表性的”或曰“典型的”个案,只能使人误入歧途。其次,一个相对而言不甚复杂的个案的完整历史的叙述也需要整本书那么大的篇幅。因而,故事的分析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缩。因而它们带有一种极不自然的(甚至令人感到不甚满意的)神秘色彩。

人类同样也潜意识地、自发地、以梦的形态来创造象征。

弗洛伊德的理论学说:梦象征的明显起因是压抑和欲望的满足。这是一种对于潜意识在梦中创造的丰富幻想的滥用,它缺乏精确性,容易使人误入歧途。要想认知、理解一个个体的整体人格的心灵生命过程,那就必须懂得:个体的梦及梦的象征性意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论述梦幻的两个基本要点是:首先,应该把梦幻看作一种事实,关于这种事实,人不应该做出任何居先的假设,除非假设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意义;其次,梦幻是潜意识的具象表征。

为数众多的艺术家、哲学家、乃至科学家的一些最绝妙的见解来源于突然之间从潜意识之中涌现出的灵感的启示。把握这类材料的丰富意向,并将其卓有成效地转化为哲学、文学、音乐或者科学发现的能力,是我们通常称之为天才人物的一个特征。

正如意识的内容可以潜入、消逝在潜意识之中一样,从未为人所意识到的新内容同样可以从潜意识里生长、浮现出来。

梦的总体功能是,恢复我们的心理平衡,通过生产梦的材料,以一种微妙的方式,重新建立整体的心理平衡机制。这就是在我们的心灵结构之中我称之为梦所扮演的互补性(或曰补偿性)角色。

梦的总体功能仿佛是补偿意识心理的缺陷,或者矫正意识心理的扭曲变形,

我是以区分符号与象征之间的不同点来写这篇文章的。符号总是比它所表现的概念的内蕴要少;而一个象征则始终代表着某种比其显明的、直接的意蕴要多的存在对象。除此之外,象征是自然形成、自然生现的产物。

没有任何人可以运用程度不同的理性思维、进行逻辑推论,或通过有意识的旨向,将思维的对象赋予一种“象征性的”形态。无论人为这类理性观念赋予多么奇妙的外观,它依然还是符号,依然与其背后的理性思维紧密相连,它依旧不是象征,不是那种暗喻着某种尚未认知的存在的象征。在睡梦里,象征自然生成、显现,因为梦是自然发生的,不是被发明出来的;因此,梦是我们所有关于象征系统知识的主要源泉。

象征并不仅仅只在梦中出现。象征出现于各种各样的心灵现象之中。经常发生的是,无生命的客体与潜意识协同合作,构建象征的模式。象征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一切象征之中,最为重要的象征,是那些其本质及本源为集体性的,而非个体性的象征。这类象征主要是一些宗教性的意象。它们来源于原始之梦及创造性想象的“集体表象”。

象征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一切象征之中,最为重要的象征,是那些其本质及本源为集体性的,而非个体性的象征。这类象征主要是一些宗教性的意象。宗教信徒认为,这些意象来源于神——神向人类显示这些意象。怀疑主义者们却断然地宣称,这些意象是人类发明的产物。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皆是错误的。

事实上,它们来源于原始之梦及创造性想象的“集体表象”。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些意象是自然形成、自然生现的表象,而绝非是有意发明的产物。

如果人们把梦的分析作为一种机械的技巧来处理,那么做梦人的个体心灵人格便会丧失,治疗的问题就被还原成为一个简单的问题:与梦的分析相关的两个人中的哪一位——分析者还是做梦的人——将控制另一方?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我放弃了催眠治疗法,因为我不愿意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我希望治疗的过程是病人的健康自我人格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我的暗示仅仅具有稍纵即逝的效果的过程。我的目标是,保护并维护我的病人的尊严和自由的权利,这样一来,他便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在与弗洛伊德交换这一看法的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在我们开始构想

个体是唯一真实的实体。我们愈是远离个体,接近关于人类的抽象概念,我们就愈容易犯错误。

我们为他人的梦的象征所做释义的努力,总是会受到我们喜欢运用的投射的心理趋向的妨碍。我们不可能为梦的释义制定出一般的法则。

既然接受治疗的每一个个案都是在特定具体的情境中的,因此,没有任何治疗的方法或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我渐渐学会了使我的方法适应于个体病人的需要,而不是学得了在任何具体的病症中皆可使用的一般的理论原则。

关于“原始遗存物”,我本人称之为“原型”或者“原始意象”的观点,

他们常常把“原型”的概念误解为某种明确的神话意象或神话主题。然而,神话的意象和主题不过仅仅只是意识的表象;设想这类变化无常的表象能够被遗传下来是荒谬可笑的。 原型是一种趋向,这种趋向构成这类主题的表象——细节上可以千变万化,然而又不丧失其基本的类型的表象。

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界限极为明显:逻辑分析是意识的特性,我们运用理性和知识做出选择;但潜意识却仿佛主要由诸本能的趋向所引导,通过相对应的思想形态——即原型的形态来表现自身。若询问医生,请他描述一种疾病的过程,他就会使用

犹如个体情结具有其个体的历史一样,原型人物的社会情结同样具有其自身的历史。然而,个体情结从未产生出比个人偏见更多的东西;但原型却创造了神话、宗教和哲学,这些神话、宗教和哲学影响着所有民族和历史的大变革时代,并成为它们的特征。我们把个体情结看作是意识的片面或者不完善的态势的补偿完善形式;同样,我们可以把具有宗教特性的神话解释为一种医治整个人类的各种苦难和焦虑——饥饿、战争、疾病、衰老和死亡的精神治疗。

人类同大自然情同手足的联系已不复存在,而且随着这种联系的丧失,这种象征性联系所提供的强烈的情感能量也已遁逝。

我们的梦的种种象征补偿了这种巨大的损失。它们培植我们的本原人性——它的种种本能及其独特的思维方式。

因此,我们面临的任务是,把这种语言转换为当代语言的理性言语和概念,把它从其原始的囹圄中解放出来——尤其是将其从它所描绘的与万物一同的神秘参与中解放出来。

从更为准确的意义上说,在我们世界的表层上,仿佛所有的迷信以及非理性因素已被清除干净。然而,真正的人类内心世界(不是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圆满的虚构)是否已经摆脱了原始的蛮力,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随着对科学理解能力的增强,我们的世界变得日趋非人化了。人类感到自己在宇宙之中被隔离,因为他已不再融身于大自然之中,他丧失了自己与自然现象在情感上的“潜意识一体感”。这些自然现象的象征性意蕴日渐殆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