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命之轮的读后感大全

生命之轮的读后感大全

《生命之轮》是一本由[美]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 Elisabeth Kubl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之轮》读后感(一):临终关怀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冲着临终关怀去看的。总觉得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死亡的时候就只能自己一个人躺在那里,看不到自己想见的人,听不到他们最后要对我说的话。作者在书里详细的说着她的一声,如果我能活得像她那样子,那人生必无遗憾。但是对于书中那些通灵的部分,我真的是很不理解,当一个人即将死亡的时候,真的会发生那些事吗?这些或许真的要自己经历过才会知道吧。

《生命之轮》读后感(二):生与死的回忆录

作者自己写的题记是“死亡并不真的存在,人生最难的功课是学会无私地去爱。”

从人类开始会思考开始,生与死的话题就一直被讨论,或许是因为在我们即将出生,还未出生之时,我们就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这种考验,让我们必须不断的思考生与死的话题。

作者用回忆的形式,带我们走进了这个瑞士山村的三胞胎女生,从出生到找到爱人,走向世界成为国际生死学大师,思想家。还有她从事临终关怀事业,协助濒死病人和亲属安详面对死亡的故事。

虽然全书围绕的是如此沉重的话题,可是还是写了很多美好的事,温暖的事,作者与爱人的相爱,相处。对丈夫的感恩,对身边人的奉献,岁月早晚会带走我们,但可能真的像作者写的那样“死亡并不真的存在,爱才是人生最难的功课。”如果我们学会爱,就能坦然面对死亡,不那么恐惧,至少不至于惊慌失措。

作者总结临终的五个阶段: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帮助人们学会接受死亡。其实这本书,医生们可以都读读,这样在面对病人的时候,才会有个平静的心态,真诚的帮助患者。而我们读这本书,是学会如果爱,如何安抚生病的人们,如果在病痛中坚强起来,如果我们真的理解了。或许也能像书里写的一样“我们静静的并肩坐着,任由时间流逝,享受着彼此陪伴的感觉。”

《生命之轮》读后感(三):“你应该好好活着,直到你的大限已至”

在伊丽莎白的笔下,第一次接触生死学。正当青年,生活仿佛刚开始,离死亡也很遥远,但在几年前外公第一次去世的时候,我就切身意识到,今后的人生中我们不得不亲自送别身边的每一位所爱,猝不及防,却别无选择。然后终有一天,我们会从死亡的旁观者变成死亡的亲身体验者,临终之前,回顾一生,要如何才能安然合上双眼。

作者在书的前半部分多次谈及“临终关怀”,医生用各种现代医疗设备千方百计想延长病人的寿命,而病人却在知道自己大限已至的时候对与亲人相伴的温情时光念念不忘。我们很难做出取舍,或者说,我们很难亲手拔下那些插在病人身上的管子做出这样的取舍。索甲仁波切曾说过:“人类一辈子都在准备,准备,准备;只是对下辈子没有准备”。所以我们害怕,害怕,害怕死亡,没有准备而狼狈。而作者用一个个故事告诉我们,濒死之人如果可以选择死亡的方式,他们想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我很喜欢书的前半部分,却对后半部分无法苟同。作者在告诉我们如何理解死亡后,试图向我们刻画死亡背后的世界。如果你问我相信鬼魂吗,我会说相信,相信我们爱的人即使离开人世依然在某个地方保护我们。但我不相信通灵竟然如此轻易。在我心中,死亡的确是一种生命的终结,而不是作者试图传达的“破茧成蝶”。但通过这本书,我们的确可以进一步思考,在现代医疗体系下,除了用冷冰冰的设备延长濒死之人的生命,我们还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我们是否可以更有人性地关注他们生命的质量。即使他们大限已至,但在落叶归根之前,他们仍生而为人。

《生命之轮》读后感(四):前三分之一絮叨,中三分之一实在,后三分之一可相信。

这本书的作者,我相信是一位很感性的女医生。因为写作时候已经超过70岁,所以难免把这本书不当做一部最后一本来写。前面三分之一基本都是她个人成长经历,很絮叨,很琐碎,可以选择看。但中间开始有实际内容。

虽然,临终关怀并不是新鲜事,也并不是只有她一个人同情临终的病人,但是,她却能够发现问题,关注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她文笔不好,但贵在诚恳,虽然有些地方难免有矫情和女人自说自话,琼瑶式的询问方式,但是,作为一个比较伟大的医生,我相信她写的是真的。

她个人的事业大概分为几个阶段:

1、初入医院做大夫。

2、发现临终病人并关爱。

3、开演讲号召大家关心临终病人。

4、出现濒死灵界病人。

5、自己看到死去病人的灵魂。

6、去宣传临终病人,并遇到能通灵的夫妇。

7、认识自己的实体灵魂导师,并与之成为好友。

8、家庭变故。离婚。

9、50岁开始接受艾滋病儿童救治。

10、通灵面对信用危机,被陷害,继续救治更多人。

11、自己出现灵魂出窍。

12、两次中风后继续投入医疗工作。

看完本书,我觉得如果里面的内容有百分之八十是真实的,那么,这位女医生就是天使。虽然,人生太多苦难,人的生命体脆弱,但是这位女医生的做法正是传播爱,让灵魂发光。

我相信她看到灵魂并自己和灵魂导师交流的阶段,我相信她自己灵魂出体,也相信她认为死亡是人最后的最好的体验,因为脱去外壳,化成蝴蝶一样投入更好的灵界。

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本书。

《生命之轮》读后感(五):关于好生与好死

《生命之轮:生与死的回忆录》终于面世,作为编辑,我在如释重负的同时,感到自己像是放飞了一只巨大的充满力量的蝴蝶:满载生的气息飞向读者,我希望它如同十多年前繁体版出版时(繁体版用名为《天使走过人间》)一样,让这个不同凡响的女性的故事、直面死亡和生命意义的人生经历,点燃各位前行者的心灯,一如既往带来震撼和力量。有读者评价,阅读这部书“无限接近死亡,却生生感知生的气息”。很多读者因阅读它而看到了生命的本质,不再犹疑和彷徨。

两年多前的一天,我最好的朋友在线上跟我说对一本书非常感兴趣,是优酷上蔡康永的《今夜不读书》栏目中看到的,吴淡如和蔡康永都称之为“最好的女性传记”。那时的我们,都处于人生的新阶段——选择了新的行业,我刚刚孕育了小生命。

等我找来书读罢,却发现它不止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女性故事,更是一部“生死大书”。作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是世界上第一位研究死亡和濒死经验的女医生,更是倡导了临终关怀的先行者。书中一个个与生死相关的故事,透露出的是欢欣和强大的生命力量。罗斯的精神导师是史怀哲,与她心心相映的还有特蕾莎修女,她们在做同样的事情——用爱托起一切怀疑和绝望。罗斯医生改变了世界对死亡的看法,从她开始,死亡不再是绝望,不再是失败,而是生命的一部分,更是“漫长的旅程前的休息”。如何看待必然来临的死亡,罗斯医生的回答是:一个人如何死,要看他是如何活的。好好活着,在生命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才是死亡教导我们的大功课。罗斯医生让我们看到,就算站在最接近生命本质的医生的位置,也无法逃避对生死的困惑,我们只有直面生死,用最从容的态度接受和感受,而打败内心恐惧的是此生付出的无限的爱。为了探求生和死的真相,罗斯医生尝尽各种方法去贴近死亡和死后世界,她的很多行为都是惊世骇俗的,让自己亲身体验电极脉冲下精神的变化、与灵媒接触体验灵异世界,寻找灵魂实体的真相……这一切都是为了更深入理解临终者的精神。

罗斯医生这部书中,始终贯穿着“蝴蝶”的意象,第一次见到蝴蝶图案,是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看到即将进入毒气室的犹太人将蝴蝶图案刻在了墙上,由此,她开启了对生与死的思索。直到有一天,她与临终的小男孩深入交谈,发现死亡带给男孩的期待和解脱时,蝴蝶的谜团豁然解开:灵魂就像蝴蝶一样,破茧成蝶、耀目绚烂,脱离了沉重的躯壳,轻盈飞舞。死亡对于安然的内心,是一段旅程开启前的休息,蝴蝶代表着重生。

罗斯医生晚年阶段,艾滋病渐渐进入世人的视野,她成为第一个关怀艾滋病人的医生,并为他们建造关怀医院,在当时,这又是惊世骇俗的举动,社区邻居驱逐了她,甚至点火烧了她的农庄。但,这位传奇的女人,在七十岁高龄时,依然能够重新振作,继续自己的事业。所以这本书的故事,不仅仅让我们咀嚼生死况味,透析一位生死学大师的生死观,也确实是一位坚韧女子一生的传奇。

我遇到她时,正在孕育小生命,书中传达的那种内心的笃定,让我受用至今——没有什么可畏惧的,无论承担自己的生命,还是创造一个生命,只要有爱的包容,就让生命经受它应该经受的吧,直到有一天,我们所有人都会站在那个必然的入口,开始一段未知的旅程,没有遗憾,只要今生好好对待生命,我们就可以从容地好好面对死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