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身体的乡愁》的读后感大全

《身体的乡愁》的读后感大全

《身体的乡愁》是一本由林东林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身体的乡愁》读后感(一):可以看

作者以身体的乡愁为切入点,从内里的饥饿疼痛、五官的感官体验和身体的触觉,及至心灵的欲求,探讨了一番身体的钝化,还是颇为新奇的。 作者开篇即是谈吃,谈及对饥饿感的饥饿感,很受启发。环境污染的问题不用再提,就连我们的味觉器官也在退化。这个说得有道理

《身体的乡愁》读后感(二):基于生活,挥洒自如

一本散文集,它不同于只抒发情感的那类文章,而是融进了不少知识——作者通过自身生活获得的体验,例如关于葱、姜、蒜、酱,例如水与沙子的比热容,等等,作者并未停留于此,进一步生发出对现实生活的感慨。这比那些无病呻吟或者干发议论的文字自然要生动得多,亲近得多。

《身体的乡愁》读后感(三):在风景中思考

第一次有人找我约专栏的时候,约稿的编辑跟我说,写专栏特别好,写的时间长了,把专栏的文章整理好了,可以集结成册,拿到书的时候非常有成就感,好像自己的孩子,这么久以来的劳动果实,给自己之前的奋笔疾书一个总结。

林东林拿到书的时候也有这种成就感吧!书里把人身体的各种感觉的描述成为了书的主线,每一篇都有感官的描述。不过我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一篇,是《行走和旅行》,可能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话题,写这个专题,所以反复的找资料,当看到作者写的“只有当你的旅行成为行走,天下的路上才会成为风景!”一下就有所触动。其实有时候就是这样,只要我们真的懂得思考、冥想、总结。即使去一个没什么旅游景点,没什么标志性的地方也不用遗憾,也有收获。

怀孕以后,生活变得懒惰和无序,想吃就吃,想睡就睡,读书也少了,可是随着思考和冥想、发呆的时间长了,我发现我读书的效率反而高了,收获的知识反而多了,这可能是就是总结的作用。旅行也是,旅行成为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就难免劳民伤财,疲惫不堪,成了负担,反而不美。不如顺其自然,在风景中思考,在思考中旅行。

最后帖一段林东林写在腰封上的话给这本书做个总结“我一路跋山涉水、开疆拓土,笔下的文字自己流淌漫溢,流出我心里的堤坝和围墙,从世界的一个角落到另一个角落,从一条河流旁边到一座远山旁边,带着那些地方的气味、情绪、植物、水土、人群和街巷,筑建起一个用身体感受来的皇天后土和山河大地。”

《身体的乡愁》读后感(四):日暮乡关何处是

写乡愁的作家有很多,三毛把乡愁寄托在铃铛里,冰心的乡愁里有“清泪沾裳”,席慕容的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作者以身体的乡愁为切入点,从内里的饥饿疼痛、五官的感官体验和身体的触觉,及至心灵的欲求,探讨了一番身体的钝化,还是颇为新奇的。

作者开篇即是谈吃,谈及对饥饿感的饥饿感,很受启发。环境污染的问题不用再提,就连我们的味觉器官也在退化。早前听了一期冬吴相对论的节目,说我国中草药行业在沦陷,而日韩的本草药却在兴起,国际市场份额远远超过我们。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环境,而是我们急功近利的态度伤害了行业的发展。因为我们已经感受不到饥饿,开始想要满足其它的欲求。当我们对饥饿不再畏惧,似乎就开始有恃无恐。跟作者一起回味家乡的一蔬一食,感受心上的故乡,慢三拍,静一生。

在五官感一篇中,作者举了很多例子,过去无一不是精致细巧的。奇怪的是,现如今科技、工业都更发达了,我们的生活却越来越粗糙。没有人再去做学徒,仿佛那些都是不光彩的。看过某期纪录片,说的是瑞士的钟表工匠,都是从很小的时候,从学徒做起,磨练手工活儿。无论是触觉还是味蕾神经,都是遵守“用进废退”的规则的,我们不屑去感受,自然就会慢慢失去。有人能用脚写字,用脚来弹琴,说明很多事情终归是取决于态度,不是能不能,而是想不想、做不做。

当我们谈论追求,我们要的究竟是什么。“隐”这一篇,颇有感触。像王维这样的,不正是我们大多数人。在书里、在旅行中寻找心灵的归宿,在浮世中探寻自己存在的价值。半真半假才是最痛苦,“因为在那种两不相沾的隐里,自己最模糊。”这份可以选择的孤独,实在很难有勇气抛开一切融入其中、享受其中。我们可以去旅行,假装自己在流浪,赠自己一份独有的孤独感,让身体和心灵都走的更远一些,才能在回归的时候明亮双眼。“生命的本质是该孤独时孤独”,这样说似乎更能排遣一些半真半假的“隐”的痛苦。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作者有句话写的很好:“人生水远山长,止戈为武还要靠故乡,能冲淡硝烟的一定是炊烟,能驱散乡愁的一定是乡音。”现在是未来的过去,回忆过去,才更能体会当下的生活,才能酿造未来甜美的回忆。

怕只怕,人在路上,却不知身在何方。

《身体的乡愁》读后感(五):那些华丽的少年游

在我的记忆里,儿时的东林是能把调皮顽劣演绎到极致的混小子。然而童年转瞬即逝,不知何时,他却破茧成蝶,飞出了村头的小树林。

但是我知道,无论怎样,他内心的那份顽皮还在,只是不再如儿时般轻佻与恣意。随着年岁的增长,在淘气与任性之外他更多的是一种深沉与平静,当然还有几分调侃与狂妄。或许他正是把这种多元的性格底色随性地用在了文字里,所以他的文字才运用自如,优美华丽、细腻尖锐而又不失稳重。

或许是几年做出版人的积淀,东林今年一下出了三本书,《谋国者》《情到浓时情转薄》还有这本《身体的乡愁》。《谋国者》是用文学和美学私情历史,《情到浓时情转薄》让人在爱情中,多一份明了和底气,而《身体的乡愁》则是用身体来感悟人性,书中涉及知识甚广,引经据典且兼以个体回忆,文笔散淡而韵味十足。

在《身体的乡愁》中,东林为我们讲述了八种“身体的乡愁”。这本书带你回到乡野和市井,回到生活的本义,回到身体原来的细腻和温婉,寻找味觉、体会饥饿、感悟疼痛、领会五官;回到慢、空和静的美学,体念孤独和归属,找回灵性;拯救我们沦陷了的身体场、生活场、美学场和精神场,恢复到素朴而干净的本来面貌。

正如东林所言:乡愁,是人类永恒的情感。我们经常说对故乡的思念,对童年的思念,对过往生活的思念,其实我们最该建立的,应该是对自己身体的思念。他所说的乡愁,有味觉上的,有视觉上的,有触觉上的,有审美上的,有精神上的,有灵性上的,是一个人对自己人之为人的乡愁,是对自己原始的、简单的、朴素的身体本能的一种乡愁。自然,书中也不吝笔墨,写了他年少时在农村的生活经验,以及成长的经历和故事。

很想记录一些他当年的顽劣行径,但话到嘴边又不知该如何下笔。对此,我只能转述村里一位老人说的话:“要是论调皮,恐怕无人比得过小东林。”自然,这些都是幼年之事,中学之后的东林仿佛转性了一般,一时竟变得异常腼腆、沉静,自此竟一扫顽劣潜心读书了。什么胡兰成、张爱玲、南怀瑾、余英时之类,当然当时我是决计不懂这些的。这些年他南下广州、桂林,又去上海、北京,又因为他长我们几岁,渐渐地聚少离多,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了。

东林曾说,等他老了就在村头盖几间草房,每日读读书、喝喝茶,与老友们下下棋、胡侃闲谈。不知道到那时他能否还记得,当年在乡下所经历的那些人物故事、草木砖瓦和顽劣行径,想告诉他,我能够理解他那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狂妄,而那些华丽的少年游,却永远无法再重新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