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沉默的螺旋读后感摘抄

沉默的螺旋读后感摘抄

《沉默的螺旋》是一本由(德)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的螺旋》读后感(一):引自 第12章 进攻巴士底、舆论和大众心理

我说过,我们厌恶我们的社会性本质。我们从不愿意考虑,当生活在一个群体里,我们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保证这个共同体的聚拢。我们似乎一直对此做足了工作,以拥有用历史和文化维系的共同体,以及通过法律保护的机构,似乎这些都不是通过日常的不断调试而形成的。但是,其实是生活中的“顺从”使社会保持行为能力和决策能力。

《沉默的螺旋》读后感(二):沉默的螺旋

读到一篇文章是说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匿名性会让人失去现实社会角色的约束在网络上展露本真或者阴暗面,沉默的螺旋之效应不会出现在网络空间,但实证研究表明人们将网络ID当做自己的身份,所以社会压力依旧存在。基于此联想到之前和最新一次遭受到的网络性骚扰,他们是因为披着虚假身份的外衣才敢胡作非为的吧...而我基于多个平台的ID一致且仅把网络空间当做自我展示的工具而不是以另一种身份泄欲或泄愤的工具,无论在哪里我都是真实的我,所以才会觉得每个人都很真实吧...

《沉默的螺旋》读后感(三):随感

很学术的一本书,读起来有些枯燥。主要论点就是人们基于害怕被孤立的恐惧会倾向于附和群体中看起来占据了意见气候主导地位的声音,同时出于害怕被孤立的恐惧、人们会畏惧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所具有的和大众不一致的观点。长期以往在意见气候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的声音便愈发壮大,在螺旋中不断上升,而小众声音则不断减少、直至最终几乎消逝在螺旋的底端,这本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在某些议题的探讨中社会上会出现清一色的极化观点。

《沉默的螺旋》读后感(四):指导大于理论意义

大量的论述性报告分析,用联邦的德国的大选民意调查来充分反映社会中舆论气候,沉默的螺旋隐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不是隐而不发。而是在无意识中影响着每一个人。每个社群,每个阶层,都会有自身的局限性,但是沉默的负面影响展现在每个人的身上。 可能大量的图表给我了带来信息的冲击,但是长时间的阅读会给人一种严重的阅读疲劳,所以我们只能不去看那些数据,而是直接的去相信数据的真实性,从而让我们这些初学者也能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让我们深刻的明白,没有大量的事实数据支撑,是不可能有正确的实验结论和有意义的发展性成果。

《沉默的螺旋》读后感(五):要做翻译还是先好好学下中文吧。免得把读者噎死

我是不懂德文的,其实对这书的话题很感兴趣。特地找来看下。好长好长的句子。我就特奇怪,德国人说个话就都是长长的一大段听了半天云里雾里摸不明白要表达什么吗?

举个例子该书第32页标题为有关革新派对意见气候的反应较弱的猜测被驳斥里的一句话

【第一个值得注意之处是,当人们在被访问过程中改变了他们的投票决定——在选举刚要开始或刚刚结束时提出要将或已将选票投向另一个党派的时候,往往这个被改变的决定并不总是指向于有望获胜的社会民主党,而是偏向于被访问者所属的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意见】后面还一个小注是指在小样本多次访问研究的一系列访问中。看了30多页就看不下去到处都是这样的翻译。

看了下译者的简介博士副教授导师什么的头衔一大串,特奇怪还是做传播学的。好好一本书翻译成这样是要怎么传播呢?更得说下这出版社。北大呀你们出版书都没个责任编辑的吗?这译的这么烂看都不要看一下就给出版的吗?现在特想知道这书的编辑是谁?学的什么专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