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李鸿章传》读后感1000字

《李鸿章传》读后感1000字

《李鸿章传》是一本由梁启超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鸿章传》读后感(一):李鸿章传

有人与此,毁誉各半,我是一个对历史不敏感的人,对于李鸿章确实没有清晰的认知,最近沉迷人物传记,又因梁启超著,拿来一看,果然有改观。

在这本传记中没有夸张的赞誉,也没有过分的诋毁,一切评判基于事实论断。功过明晰。从剿灭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到签订不平等条约,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后人怎可妄断历史。

后人多知他签了辱国条约,为之冠上卖国贼的罪名,确少知平定内乱,多次挺身在危急时刻,纵有千秋功业,不抵失足之名。评说历史,功不可抵过,功亦不可没。

《李鸿章传》读后感(二):李鸿章传

李鸿章,合肥人,晚清名臣。近代历史教科书对其评价不高:一则镇压农民起义,二则签订丧权辱国条约。恰恰是这两件事外加洋务运动让李鸿章活跃于晚清政治舞台四十年。李是个及其自律、隐忍、勇于担当之人,即便有再多谤词,同时代处理外交事务,有如此国际影响力者无出其右,当时国际社会一度只知有鸿章,不知有清廷。李鸿章忠心耿耿,其认知的局限性左右了其功业成败,最根本的原因是清王朝走向末路,坐在一辆高速冲下悬崖的车里,再高超的司机也无能为力。但是作者还是认为被时代选中的李鸿章并没有做出足够的功绩来改变历史,顶多就是修修补补。有时候命运很有趣,李鸿章在晚清官场成名最迟但是在位时间最长,四十岁以前郁郁不得志,命运反复熬炼他,四十岁以后又把他推向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如果李鸿章逝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我相信历史对他又会是另一种评价了。

《李鸿章传》读后感(三):《李鸿章传》- 梁启超

看《走向共和》期间,读完此书,算是对李鸿章此人有了个模糊的认识,摘录记录梁启超的评价在此: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然则李鸿章果何等之人物乎?吾欲以两言论断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吾敢以一言武断之曰,李鸿章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大臣当尽之责任。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日本报评论:中日之役,是彼一生命运之转潮也。使彼而卒于中日战事以前,则彼为十九世纪之一伟人,作世界史者必大书特书而无容疑也。

《李鸿章传》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李鸿章传》

⭕️凡事一个国家的当今社会现象一定与这个国家此前的历史有联系,所以此前的历史是当代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而当代社会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些人之所以对李鸿章横加指责,是因为他们都是一群只会指手画脚、笑人骂人的只图口舌痛快的旁观者而已。

⭕️西方有句哲言叫“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像李鸿章这样一个人,我不能说他不是英雄。即便如此,他也只是时势所造就的英雄,而不是造就时势的英雄。时势所造就的英雄都是寻常英雄。天下这么大,历史这么久,什么社会没有时势?所以翻一下二十四史,像李鸿章这样的英雄,简直可以说是车载斗量。但是能造就时势的英雄千年也找不出一个,这就是中国历史陈陈相因缺乏新意而不能产生光耀世界、震撼人心的大事件的原因。

⭕️外交手段狡狯,并不代表外交家的品德恶劣。各国并立,每天都在进行着竞争,在面临国家存亡的问题上外交家只能唯利是图。因此西方哲人常说个人有道德,而国家无道德。

《李鸿章传》读后感(五):20141124

唔,读完了。感觉很过瘾,本来以为这本书只是译本,之后才发现原来后边还有原文,真是很体贴。文言文在大多数普通读者包括我在内还是看着有些难以阅读。

李鸿章的一生这的可谓是经历了整个清政府的衰亡,从太平天国到八国联军。这个时代在中国所发生的所有大事,李鸿章都参与其中而且发挥着不小的作用。看完后我感觉李鸿章真的是一个经典中国英雄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外来思想事物冲击下所具有代表的人物。如果把他放在几十,几百年前,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代名相,是名臣因为他所做所表现出来了的一切都是过去中国知识分子所能够表现出来的。经过几千年儒学忠君思想的宣传,李鸿章这样的中国式经典名臣已经迈步不出像曹操、霍光、王莽那样的魄力步。是他所学的儒家思想将他带上人生之巅峰,也是他所学的儒家思想将他只能困在那个高处不胜寒之处,进退不得。

可悲可叹,可怜可悯,他只是生在了错误的时代,或者说是他具有顽固的思想,僵硬的以为中国变法洋务只要其表,而不知什么事情如果不能够由内而外,不就是现在所说的豆腐渣工程吗?

梁启超作为同一时代的人,写这本评论李鸿章的书绝对是公允的,他要比我们这些百年后的人看的更清晰更透彻,不过就是多了点感情色彩罢了。

看着书的背面,想不到一百年前的大人物,一百年前左右中国的世间到现在基本上很难敲出回响了,真是是非成败转头空,维留后人笑语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