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化战略》读后感摘抄

《文化战略》读后感摘抄

《文化战略》是一本由[美]道格拉斯•霍尔特 / [美]道格拉斯•卡梅隆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3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化战略》读后感(一):古早时代的IP运营故事选

耐克和星巴克的案例讲述很有同感。营销附着在产品上的文化符号,是2023年开启的离火运大文娱时代的新增长点。

期待看到国货品牌的“文化粘性”,尤其是围绕人物、故事线运营的IP,及衍生的一系列文创产品和影音作品。

抖音出海、万达撤资AMC,诸多文化出海的尝试失败,其实在扣问国产品牌拿出可行的文化战略,既要让市场认可,又要绕过法律和行政审批的坎。

《文化战略》读后感(二):品牌媒体推广的文化战略

这本书所说的“文化战略”,主要是围绕品牌打造的媒体宣传策略以及包装设计策略,这对于企业宣传确实提供了一个新角度。

001品牌文化塑造手段

至于打造品牌的方式,文化战略的手段 就那么两三招: 1. 广告媒体推广或叫广告运动 2.设计

002理解文化战略

举各例子,商业模式优势。戴尔省去中间渠道环节,直接对接让利消费者,在这个模式下,戴尔高速发展了一段时间,这可以看成是“渠道模式创新”,但文化战略会认为,这种利益点创新的有效期很短,不久就会被模仿,电脑市场又会陷入一片红海,而文化战略就不一样,它另辟蹊径,效果比“最佳捕鼠器”更长久,但你千万别以为可以一劳永逸了,随着社会文化发展,文化战略也应该随之有所更迭,所以文化战略是动态的。

003局限

仅仅靠文化战略是不可能撑起一个成功的商业帝国,企业其他的基础建构:组织、管理和运营等也很重要,这些在书中几乎没有体现,所以这也就是此书的局限,仅仅着眼于品牌意识构建。

未完待续

《文化战略》读后感(三):什么是好的杂合之体?

绝对算不上一本好书,但是提出了一个很棒的理念。先说好的方面,两位作者很有洞察力,经过对各行业领先企业的崛起历程和他们在不同阶段的战术、战略的分析,作者发现了一种更可信、更有说服力的营销理论。传统上的营销理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大师特劳特的名著《定位》,这种理论强调发掘客户的认知,力图通过各种方法建立并强化产品、服务的特性与客户认知之间的关系,让客户在心智中形成一种认知,想到什么品类就默认想到这个品牌,甚至将这个品牌名称泛化成为这个品类的代名词,比如说有人问你:“怎么去啊”,你不假思索的就回:“摩拜一下啊”。在这个情景中你就无意识的将摩拜当做共享单车这个品类的代名词了,按照定位理论,摩拜对你的营销工作完成的很完美。但是作者提出一个观点,定位理论忽视了社会和文化变迁,世界不是静止不动的,人的思想也会想水一样流动,如果一味强调产品和服务特性与认知关联,就会想刻舟求剑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追求到的只是貌似一切都在掌握中的假象,不知有汉,遑论魏晋。那么什么才是可求可取的呢,作者认为我们真正能抓住的是人的意识形态,相对于认知,意识形态更加稳定、更为持续,要做好产品和服务营销,正确的动作是找到一种尚处于生发期的意识形态,然后将这种意识形态注入产品和服务,让产品和服务具有了意识形态所反映的调性,通过这种调性去刺激消费者,让消费者为这种意思形态产生共鸣,情绪被激荡起来,并激动到愿意通过花钱购买这种产品和服务去表达自己内在的情绪和意识形态。所以经常会出现不同品牌的产品功能和样式功能大同小异,差别微乎其微,但是消费者对其中一种趋之若鹜,对另一种却冷若冰霜,个中原因就是意识形态在作怪,消费者会被这种与产品的共鸣所影响,主观上产生了两种产品差别很大的心理效应。作者提出理论后还没完,还拿出了一个经过多家公司实证过的文化战略理论实施框架。这个框架很简洁,先从整体上观察当下的文化正统,重点关注社会断裂点,并找到从断裂点里边生发出来的可能流行的思潮和风尚,然后找到能反映这种意识形态的素材,将这种素材结合到产品和服务中去,让产品和服务具有了这种意识形态的调性和精神。

即使抛开作者在书中宣称的在多家公司做过实证研究,作者的理论更可信,也更有理论说服力。而且他们的观点大体上与近年神作《人类简史》作者尤外尔.赫拉利的观点类似,人作为一个群体客观上需要一个编造出来的神话,这个神话是什么和是不是真实的都不重要,只要大家都相信就好,如果没有这种东西,人类就没有今天,也就不会有未来,所以在产品营销中,发现人群头脑中需要的且正在扩散的神话,然后把神话注入产品,就可以更好的解决营销问题。就因为这一点,作者进一步认为真正的蓝海不可能来自于新功能,而是来自于新的意识形态。

最后说本书的缺点,这本书应该是不同调研报告、实证论文的集合体,但是没有有效整合相关概念和材料,给人的感觉是看到了一个杂合之体而不是融合之体,总是看到同样的概念在不同的地方重新定义,令阅读体验相当不佳!

《文化战略》读后感(四):关于《文化战略》,我自问自答7个问题

问题1:我为什么要阅读文化战略?

起因是有个沙龙演讲嘉宾,是个企业估值20亿人民币的年轻企业家推荐的本书,他说《蓝海战略》和《定位》有硬伤,而文化战略可以弥补这个硬伤,从外界观察,他的企业也的确在最近和潮牌更为接近,因为我手上的企业,以文化立足,但是商业化不够,我想看看书中是否有答案。

问题2:关于文化战略,我已经具有的认知是什么?

1,文化的确是可以让别人忘掉性价比的一种方式,文化能够让事物产生溢价。

2,作者认为大热的《定位》理论所代表的注意力份额营销有其局限,抓住历史文化变迁的机遇,才能四两拨千斤。

问题3:书中印象最深刻的观点和例子有哪些?

第一个例子:

对书中印象最深刻的第一个例子,是本杰瑞公司的社会价值理念,在20世纪70年代,冷战持续,里根上台,美国保守主义掌权保护大公司,这引起了自由中产阶级的警惕,类似“回到乡村”这样的运动风起云涌,大公司里根主义的做法,偶尔掀起社会不公的波澜,本杰瑞站在自由一边,不断的主动介入有争议的全国性议题,利用公众的兴趣和关注,而不是试图从起点开始制造一个媒体轰动(这太难了),本杰瑞的产品本身就是媒介广告:雨林咯吱脆、樱桃加西亚,无添加。

本杰瑞的经营之道,也传递着这些特征:工资不高于法定基本工资五倍,

在我看来,神来之笔在于公开募集股权,募集股权相当于佛蒙特州1%的人口。。。太神奇了。

值得学习的点在于:产品需要传递社会价值,从而引发群体兴趣。

第二个观点:

“品牌官僚机构的指令是如此空洞,以至于接受外包的合作伙伴们,只能做出random creativity,他们采取的设计元素很有艺术性,很时髦,也很聪明,但却无法传递任何文化创新。”

深以为然,时下流行的脑洞广告,脑洞很大,广告却记不住,看完不会购买,只记住了博主的抖机灵,而卖货的开宗明义就说自己在卖货,无所不用其极去强调我的货更好,也许更朴素的做法更有吸引力。

第三个观点:

ESPN的“这里是体育中心”系列广告,从注意力份额营销(这句话蛋疼)的观点看,这样促销找不到利益点,无法促进消费者追求社会地位,没有提出品牌个性,但是从文化角度分析,这些广告却是完美的。在一个商业主宰了体育的时代,体育迷们越来越伤心,而ESPN站出来捍卫体育的正直和纯粹。

问题4:我运用这本书的观点,做出了哪些实际改变或工作设定或工作安排?

向钱看,这是当前不成文的文化正统,也是主导性文化表述,但是这引起了社会断裂,更佳的意识形态,是否是回归心灵,热爱生活?我将进一步寻找回归心灵、热爱生活的媒体神话、品牌资产、亚文化,来做文化创新。

问题5:如果推荐一本读过的书和这本一起读,我推荐哪一本?

还真没有,较为独特。

问题6:读书前、后,我的企业发生了哪些变化?

读的太慢,没有什么变化。

问题7:我会再读一遍么?如果会,什么时候?

短期内不会,此书的概念在于潜移默化,也许过一年?

问题8:觉得有回答到Q1么?百分之多少?

没有回答到,10%吧,觉得评论一说的很对,文化是建构在物质基础上,产品做到主流范畴之后,再做文化的区别,可能会更好。

问题9:这书好读么?

答:不好读,翻译把品牌名强行变成中文,句子也没有翻译到位,不过也正是这样说明文化战略还不是一门显学。

《文化战略》读后感(五):看书分享的视频、图和书

看完一本偏品牌文化的书,案例精彩,也可以参照其中模式启发思路,对市场运营都很有帮助。

1、《revolution》广告片—

Beatles担心如果這一行為得到允許的話,那每一首 Beatles 錄制的歌曲就都可以用到宣傳女性內衣和香腸的廣告中了。 最终Beatles并没有打赢官司,是因为广告公司从Michael Jackson那买过版权了。具体细节可以参考:https://hypebeast.com/zh/2017/8/beatles-sue-nike-air-revolution-1987

2、一个把牛排血淋挤在足球上,然后在狗追着情况下踢球的少年(找不到视频,放了一张图)

3、李维斯在80年代,销量翻100倍的广告,专门做了一个B站的收藏夹:

喜欢的可以关注下:

4、套娃,书里推荐的两本书,品牌市场运营可以参考下:

星巴克老板是真的喜欢写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