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0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0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本由[法] 米兰·昆德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3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一):不能承受的爱情之轻

米兰·昆德拉通过对小说人物经历的设计引导出自己对爱情和人生的哲学思想,作者将捷克斯洛伐克被苏联占领作为小说的背景,文中很多章节在政治方面的描绘比如托马斯写声明时两种人对他的笑;去柬埔寨提供医疗救助只不过是注定要演的一场戏,以及托马斯是外科医生,弗兰茨是大学教授,这都是作者在被占领期间身为知识分子所经历过思考过的,上述二人是小说中作者的影子。最喜欢的是最后一部卡列宁的微笑,对于患得患失的特蕾莎,卡列宁才是那个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的情人,在最后,卡列宁死了,托马斯不再找别的女人了,在最后一次怀疑托马斯之后,特蕾莎意识到自己是负担一直拖着托马斯坠入底层,在我看来,特蕾莎之前害怕自己是负担想要离开托马斯是“轻”,而恰恰是这种“轻”使托马斯从苏黎世又回到布拉格来找特蕾莎,而这种“轻”才是爱情中最沉重的负担。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二):Es muss sein

什么是轻?拂过萨比娜反叛媚俗的画作,飘过弗兰茨受萨比娜“指引”的伟大进军,漂过六次偶然促成的涂了树脂的篮子,飘落在卡列宁的墓碑前。当负担完全缺失的时候,人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有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什么是重呢?是二战中被压迫着的国家;是用肩膀顶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是从苏黎世到捷克再到乡下的托马斯;是那个与尼采一样大声哭泣的特蕾莎。负担压迫着人类,负担越重,人类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发真切实在。

重就一定是残酷不可承受,而轻真的自由美丽?

就像贝多芬四重奏最后一个乐章的两个动机: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三):二刷时记录所感

虽然在此之前只看过昆德拉的《慢》,但还是发现了二者的相似之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我看来亦阐释了作者“明日不再来,听众不再有”的想法,摆脱他人的目光,摆脱媚俗。

随时记录下二刷时的所感:

1. 对于生命,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思考内容,“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孰轻孰重,轻是正亦或负,我们都有各自的答案吧。人之所以会出现无谓的思想痛苦,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无法承受“永恒轮回”的“折磨”吧,但其实,像卡列宁一样期待每日的“永恒轮回”亦是一种难得的幸福。也真是因为生命的无法轮回,原本错误的事情得以经过时间的冲刷而被谅解,而原本正确的事情则继续保持其正确性。

2. 我们初始的生命轻飘飘,所以总期望有什么“es muss sein”的事情来给予其重量,而当我们发现这些一开始所认为的“es muss sein”,不过也是无数个偶然事件的结果或者当我们放弃那些“es muss sein”的使命时,人生也是照样过下去了、甚至还可能更快意更自由时,就让我们开始自我怀疑,真的存在“es muss sein”的事情吗?这些“es muss sein”的事和人是不是我们为了逃避无法忍受的生命之轻而自我演化出来的“媚俗”?

3. 所谓的摆脱媚俗,也可以理解为随心所欲、不受世俗约束吧,一切只从自己的感官感受出发。

4. 生命只有一次,与其被“es muss sein”所困,而且可能人到中途时还会自我怀疑真的“es muss sein”吗,我们不如take it easy,“Es könnte auch anders sein”(“别样亦可”)。

5. 那些看似“偶然”又命中注定的巧合,其实往往包含着我们内心刻意的小心思。“邂逅“也只有当对方是个你看了不会马上移开视线的人时才称其为”邂逅“,否则,”在天朗气清的那个午后,广播中传来你喜爱的一首歌,这时一位妙龄又美丽的男子/女子刚巧坐在你身旁的座位“同”在天朗气清的那个午后,广播中传来你喜爱的一首歌,而周遭又都是聒噪吵闹的大叔大妈们“其实是同一个事情。在故事中,无数个小事件的偶然性给了特蕾莎最后主动出击改变命运的勇气,换成是我这种”半废人“的话,即便被一开始的”偶然“吸引,但也是要等着继续的”偶然“来将我推到故事大结局。。。

(未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四):哲理之书

故事的男主人公名字叫托马斯,职业是一家医院的外科医生。在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后对女人是既渴望又害怕,于是就发明了一系列的原则来维持和情妇们的关系。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性友谊”。在这种关系中,画家萨比娜是最和托马斯合得来的,俩人常有书信往来,还常常在一起做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

托马斯既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又有许多情妇陪伴,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直到一个人的出现,这种生活才发生了改变,这个人就是女主特蕾莎。

一次偶然出差的机会,托马斯遇到了酒馆的女招待特蕾莎。俩人一见面,那就是“天雷勾动地火”,伟大的爱情就此而生。特蕾莎话不多说,拎个包就住进了托马斯的家里。托马斯也认定,这个能和自己一起安心入睡的女人就是自己的爱人。对于那些托马斯只愿意和她们发生关系,并不愿意和她们一起入睡的,都是情人并非爱人。托马斯认为,情人可以有很多,爱人只能有一个,她就是特蕾莎。两个人浓情蜜意,如胶似漆,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好景总是不长,特蕾莎看到了托马斯和萨比娜的书信,发现了他们两个那不可告人秘密。特蕾莎开始无休止的做噩梦,半夜惊醒,两人互相坦白。特蕾莎承认偷看了托马斯的隐私,对于自己的情妇们,托马斯那是百般解释,说,和她只是肉体上的关系,感情上并无牵连,我心里只有你,只爱你一个。有书君以为女主会冷笑一声,摔门而去。没想到啊,她忍了下来。不但忍了下来,还去找了萨比娜。不但去找了萨比娜,她们两个还一起拍“人体艺术”的照片。这、这、这是什么套路?有书君表示不懂!

你可能觉得,那这三个人就这样过呗,也不是没有这样的情况,故事就这样收尾吧!不,故事还没完!这个时候,国家被敌人占领了,托马斯也因政治问题丢了工作,被迫和特蕾莎流亡海外。离开了赖以生存的祖国,特蕾莎觉得缺乏安全感,精神一天不如一天。而与之相反,丈夫托马斯依旧和情妇们厮混在一起,该干啥干啥。这让特蕾莎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特蕾莎向其他男人寻求安慰,和一名工程师发生关系,出轨了。出轨后的特蕾莎并没有好过多少,相反,她觉得更加空虚和不安。为了逃避这种局面,特蕾莎带着爱犬卡列宁再次回到了布拉格。

此时的托马斯也终于发现,相比于情妇们,自己更在乎的是妻子特蕾莎,是那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于是,托马斯立即赶回布拉格寻找特蕾莎。不远千里,最后还是相见了,热烈的相拥,重逢的泪水。有书君以为,这个故事应该就这么结束了,相爱的人最终在一起了,多好。

没想到,事情再次反转!两人以为经历了爱情中的种种磨难,尝遍了生活的千滋百味,可以迎来最终的柳暗花明,过上一种田园的牧歌式生活。可是,就在去往乡下的路上,不幸发生了。对于两人发生车祸时的场景,作者是这样描述的:

“他们随着钢琴和小提琴的旋律翩翩起舞。特蕾莎的头靠着托马斯的肩膀,正如他们在飞机中一起飞过浓浓的雨云时一样。她体验到奇异的快乐和同样奇异的悲凉。悲凉意味着:我们处在最后一站。快乐意味着:我们在一起。悲凉是形式,快乐是内容。快乐注入悲凉之中。”

至此,整本书最终结尾。作者到底是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有书君以为,米兰昆德兰或许是想透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来探讨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它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永恒轮回”哲理之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