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摘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摘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本由[法] 米兰·昆德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页数:4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一):当我们面对时,我们在想什么

看的不是小说而且一本哲学书。

我想这里面萨比娜最清醒吧,最终走向了自己追逐的路,虽然也是在流浪中,但是她追逐背叛不是吗。

弗兰茨还是落入妻子手中,这倒与他想要的忠诚愿望不一样,因为他已经逃离了妻子女儿,甚至去了柬埔寨做支援医生,但是在世人眼中,他回归了家庭也回归了忠诚。

托马斯和特蕾莎,我还是赞同特蕾莎的想法,因为她知道托马斯的弱点,向他展示自己的痛苦与软弱,这才是她最隐蔽的武器。就这样,一直呼唤他、拖着他跟自己走,几乎把托马斯弄得一无所有。当然,托马斯说自己并不怪她。还有卡列宁,人与动物的逝去都一样的悲伤。

不知道,只能说人面对生命中的复杂,可能自己做每个决定的理由是什么都不会太清楚,孰轻孰重,谁又知道呢。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二):轻与重的思考

复调小说,人物不同的观点都有其理由有其正确性。就像昆德拉自己说的,小说是暧昧多义的,所以有些人何必要在意谁对谁错,一定要在安娜卡列尼娜和卡列宁选出个好的来,那是道德说教不是小说。

无论轻还是重,自由还是幸福,直线还是永恒轮回,都是无意义的。同样是重,由媚俗通向的大写的牧歌是集体虚假的高潮,这种虚假真的能实现它理想的超越吗?而回归日复一日的日常确能获得幸福,但你很难说这种逃避于历史伟大进军之外的私人性生活能有什么“意义”。

而轻则是通过一次次对自己本来身份的背叛实现的,而最后终至“反无可反”,拒绝背负责任的重担也就意味着无所依傍,生命最终成为暂时性片段的拼凑。

轻和重也可以相互转换,轻会成为人生不能承受的负担,也可以像斯大林儿子之死一样是那时唯一重要的具有超越性死亡;重也会在重复中或是成为虚假的面具,或是失去意义。轻和重,无所谓好无所谓坏,无所谓选择,或许单纯只是人类存在的无可避免之处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三):2022.07.15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推荐指数:⭐⭐⭐⭐⭐ 类别:哲学 爱情 作者:米兰·昆德拉 出版年:2022.04.30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阅读时长:07小时22分钟 --- 米兰·昆德拉的大名在申论中早有耳闻,一直以为是一位女性,而且是那种早已作古的哲学类书籍女性。要怪还是怪申论给的材料,什么慢下来,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真的很容易让人产生幻觉,感觉米兰·昆德拉就是个女的。 竟然……是位男性,而且还写的是小说。不得不说,小说还是挺有哲学性和社会性的。光听这名字就知道《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听起来就觉得挺辩证唯物主义。内容也很引人深思,明明讲的是一对情侣之间的爱情故事,确切的说是情侣加个第三者,在轻与重、灵与肉等角度下,变得有哲理了起来。他的文章真的是需要思考着去读,就是容易读着读着想一些云里雾里的事情,从而越长越可怕。 看这本书的时候,透过现象看本质,会感觉恐婚啊。有的时候追问爱情的意义是什么?追问来追问去,还是少思考一些会比较快乐。 轻与重,灵与肉,有的时候能想,但是很难表达观点。我读的书真的是太少,太肤浅了。思考的内容也太少了。 一开始从微信读书上看,后来只能会员才能看,幸好能网借到实体书。终于看完了。 我的书评真的是糟蹋了这本书。跟哲学的作者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四):气球一般的生命,飞起来了吗?

在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点头晕。 我还没有底气对这本书作出评价,因为我没看懂。 一个是小说背景,东欧剧变,被侵略的祖国与离乡,这是一个时代的人的心结,我不懂。 一个是书中的话题:生命的轻重。人的现在被过去塑造,命运在巧合中进行改变。生命与人生,我太年轻了,我不懂。 但或许正因为不懂,才应该看这本书? 我感觉他们的灵魂流离失所,极轻,在空中漂浮,被世界随意推往不同方向。 漂浮,无论是在水中或是空气中,人的生命轻得有点可笑。主角们寻找爱,也是寻找一些安全感。 重的一面我还没感受到。 我有时看书就像在自虐,看得头昏脑胀,却还在享受。看书时躯体是蜷缩麻木的,意识却在无限扩展。 感性无限发散,直到大脑开始空白,失去自我意识。我正在离开这个物质世界,如果用什么词来形容,那便是灵魂。 我享受这种轻飘飘的感觉。 嗯,或者说,在书中什么应该是称之重的,大概是责任。 因为人有责任,所以不能死去。 很久以前我有一个比喻:有些人是一个气球,没有线拉着就会飞走,这是轻。 重的线是什么,是我们与世界的交集,我们与他人的羁绊,是人在这世界的责任。 很多人用各种各样的线拉住自己,保持在一个稳定静止的状态,如此平常地度过一生。 人在成长过程中与世界产生联系,线也越来越多。父母,爱人,孩子。自己,社会,国家。 与他人的联系和对自己的定义是锚点,稳固了我们生命的基石。 这些只是我的一点引申,这本书确实适合年轻人,看完后不自觉会自省自身。 但其实我还没看懂,我再思考思考吧。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五):三句碑文

小说人物的三句碑文,托马斯的,弗兰克的,还有小狗卡列宁的,有形的无形的。"卡列宁安息于此,它曾产下两个羊角面包和一只蜜蜂。"充满了牧歌的气息。

小说看了两遍,第一回看到的是内容,第二回看到的是形式。虽然没有读过他的其它小说,但隐约知道,昆德拉小说的背后有着共同的形式,这才是他在意的东西。就像我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小说早早的告诉我们主人公的死亡,而小狗的命运却放在了最后,现在想来,也许昆德拉是让我们知道命运的前提下,来看待托马斯和特蕾莎对生活的选择,在那样的生活里,死亡是对媚俗的反抗,是美的表达。

故事讲到最后两节,我觉得单丛故事这个角度来讲,已经完满,但就昆德拉来说,这两节才是高潮。两节故事,伟大的进军和卡列宁的微信,像一个反重力沙漏的两端,托马斯,特蕾莎和卡列宁自我放逐在被遗忘的乡村,而媚俗已升腾至伟大的进军中。萨比娜感受到的那种被遮蔽的美,在他们的生活里铺展开来,如车祸时迷雾般的。

一开始我觉得托马斯一家是被遗弃,但真相应该是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而非之前所谓的非如此不可。昆德拉想借这来说明人类命运的悲剧性吗?是因为媚俗是一个人类无法摆脱的境遇吗?虽然托马斯们选择了弗兰克相反的生活,但注定被遗忘,这才应该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吧。在这之下,昆德拉写的精彩的故事反而显得无关紧要起来。

之前试图简单的用肉和灵来解释轻与重,使得自己一直想不明白,这灵魂应该是轻才对,怎么就不能承受了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