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滚雪球(下)(纪念版)读后感1000字

滚雪球(下)(纪念版)读后感1000字

《滚雪球(下)(纪念版)》是一本由[美] 艾丽斯·施罗德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08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滚雪球(下)(纪念版)》读后感(一):公开的不难发财的秘诀

谁都想财源滚滚,越苦逼、越吊死,这种欲望越强烈,几近疯狂!看了《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对这句话长时间思索,让我对滚滚财富的获得有了别样的认识,不妨将“很湿的雪”看作消费者最需要的服务,把“很长的坡”看作全新的商业模式,两者有机结合,不发财都难,你可以试试哦!

《滚雪球(下)(纪念版)》读后感(二):第一次书评 海涵

刚买到这种本,应该是这套的时候,确实挺吓人的——900+页!但正如以上各位的评说,作者是个会计。对影响巴菲特的事情一一罗列阐述了一番,虽然看似无重点,恰恰是有理有据,而且有很详尽的当时收购的股票数据和当事人对事件的看法和处理办法。

恰恰是现在我们太急功近利了,上个大学,读本书,一直在希望像手术一样,给你所要的什么成功的秘诀。道理都在书中,你要细细品味。

重点说下下册的最后几章。书中说道了那个巴菲特提到的健康的问题。

无论你多么富有,最后承载这一切的都是你的身体。

感谢社会

书中提到他和比尔盖茨在中国看到那些体力劳动者,感叹如果他们出生在有利的环境里,那他们当中会有另一个盖茨。

“我们所得的财富都是在这个社会中获得的,当我的财富到达一定地步时,就要回报这个社会”。

不断学习

有成就的人的传记我从小就爱看,发现一个普遍的规律。不断学习,不断阅读。巴菲特就拥有自己浩如烟海的藏书。时尚大帝拉格菲尔德拥有自己的私人图书馆。我相信网络和电视也可以提供资讯,但质量和数量远不及图书。在现在人人低头刷微博微信,回家打开电视电脑的年代,回归阅读是你成长的主要一步。

第一次写书评,文笔拙劣,重在自己的一些看法,有意见,您客气点提。

《滚雪球(下)(纪念版)》读后感(三):滚雪球=杠杆+价值+复利

上册写的是巴菲特的发家史,下册写的是巴菲特成功后的转变与凋零;后半部分其实比较感人,朋友和亲人的相序离世,使巴菲特开始从新思考人生,也从新去定义钱的价值和目标方向,人生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本身,一个低调又爱财如命的人,变成了自己的反面,变的名声远洋和热爱慈善,对自己的家人也慷慨大方;人生就是这样应了那句古话“反者道之动”。本书也完全解答了,我对巴菲特的几大疑问,1格雷厄姆对巴菲特的影响有多大?2巴菲特认为的价值到底是什么?3巴菲特是怎样做到的?4巴菲特为什么要长期持有?5巴菲特的投资方法这么多年来的转变? 答1格雷厄姆是巴菲特一生崇拜和路标。2巴菲特认为是价值不是什么公式,而是原则,是以极低的价格买入或收购有长期发展的公司,或者有巨大浮存金的公司,或是有很好盈利能力的现金牛公司;同时他也最爱在金融危机时股价严重低估时大量买入。3巴菲特的成功也可以说是格雷厄姆杠杆模式的放大 ,用他的钱控制公司,在用公司的钱控制或投资或收购更多的公司。4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卖出,而巴菲特的投资是为了坐进公司董事会来监督和影响公司的发展方向,而且在巴菲特的眼中资本和公司是分离的,就算公司很一般,但只要这家公司有现金流,他就能通过投资盘活这家公司;在巴菲特眼中的公司,要么是靠自有业务发展壮大,要么是他用这家公司的自有资金来盘活这家公司,要么是直接关闭或卖出这家公司。5从最初的热爱投资而投资;到中期师出名门的纯价值投资;到中后期的杠杆+价值投资的复利效应;到后期资本量巨大后尽量在金融危机中以低估的价格投资好的公司(好的自营业务公司、好的现金牛公司,好的资本浮存金公司)。

《滚雪球(下)(纪念版)》读后感(四):滚雪球(下)

《滚雪球(下)》在讲述巴菲特商业王国的同时,展现出他更鲜活、更有烟火味儿的一面。

随着巴菲特的雪球越滚越大,他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舆论压力。他的商业版图随着并购仍然在不断扩大,有些失败的并购让巴菲特陷入不小的麻烦中。千禧年到来之际,巴菲特错过了科技股的腾飞,可口可乐公司经营不善股价下跌导致持有其相当多股份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价随之下跌,巴菲特的投资回报率远低于道琼斯指数涨幅,大家纷纷开始质疑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报纸刊登出大大的标题:沃伦,你究竟怎么了?面对这些质疑,巴菲特很少辩解,始终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和方式。结果大家都知道了,2008年,巴菲特登顶世界首富。

在生活中,尽管苏珊与巴菲特分居,两人仍旧保持着密切联系。苏珊患病后,巴菲特开始花更多时间陪伴妻子,苏珊终于看到赚钱对丈夫来说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以前巴菲特害怕死亡和离去,无论对象是亲近的人还是自己,然而苏珊的死让他不得不正面面对这些,终于能够坦然谈论妻子的疾病和离开。

随着财富、影响力和年龄的增长,巴菲特开始关心政治问题:反对减少富人税,认为贸易逆差最终会导致美元贬值,投入到慈善事业中来。巴菲特称自己中了“卵巢彩票”,幸运的出生在一个美国中产家庭,受到良好教育,赶上好时代。因此通过慈善帮助没有中“卵巢彩票”的人,但却没有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任何项目、建筑、基金会。

《滚雪球》的故事记录到2008年,巴菲特已经七十多岁,仍然没有停止学习、投资、慈善。从传记里认识到一个不平凡的企业家,合上书,在心里默默感叹一句:原来,你是这样的巴菲特。

———————————————————

笔记:

巴菲特的方法仍然没变:评估投资价值,规避风险,保留安全边际,专注,做自己能够胜任的事,让复利发挥实际功效。

巴菲特精力充沛,激情洋溢,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青年;他似乎记得每一个读过的事实和数据;他能激发人们自愿接受困难的工作,并坚信他们能够创造奇迹;而且巴菲特极能容忍别人的嘲讽和缺点,却不能容忍别人浪费他的钱财。

在这个腹地之外管理伯克希尔和蓝筹印花公司子公司的那些经理们可就太幸运了,因为巴菲特基本上让他们独自经营,他的管理技巧就是找到一些像他一样不知疲倦地工作的完美主义者,然后就放任自流了,不过要对他们“卡内基化”——关注、赞扬,以及运用戴尔·卡内基的其他方法时不时地敲打他们一下。对多数人来说,其他方法就不必再用了。

70年代末期,巴菲特大部分的投资资金都来源于一个流动的金库,即保险和赠品券(印花)的浮存金。

“尽管我们形式上是公司,但我们实际上却将股东视为合伙人,”他们写道,“我们不把公司看作我们企业资产的最终所有者,相反,我们把它看作股东拥有这些资产的纽带。”

虽然巴菲特竭力通过金钱来控制自己的孩子,但他却从来没有花时间教他们如何理财,这看起来似乎很奇怪,他对手下人也是这样做的:他感觉聪明的人自然会弄明白这件事。他给了孩子们伯克希尔的股份,却没有强调这在将来会对他们多么重要,也没有解释复利,更没有对他们说可以借钱但不能出售股票。现在,他那些致股东的信,经过卡罗尔·卢米斯的编辑加工,已经涉及了很多金融问题,毫无疑问,他认为这些信,再加上他的榜样示范,已是十分充分的教育。但是,他可能从来都没有想过,他自己的孩子恐怕比那些合伙人更需要教导。

有点奇怪,毕竟孩子们还年轻,哪里会懂得那么多投资相关知识。

巴菲特的一生是充满冒险精神的,除了再保险这个行业,他开发的另外一个实验性产业就是Homestate保险公司。

1985年对于巴菲特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头。当巴菲特把通用食品公司出售给菲利普·莫里斯时,仅仅这一只股票就为伯克希尔–哈撒韦赚回了3.32亿美元的收入,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福布斯》也开始了对巴菲特的关注,在《福布斯》列出的400位世界富豪中,就有巴菲特。当时,想要进入《福布斯》的富豪名单,意味着你的身家必须要在1.5亿美元以上,巴菲特做到了,那时的他只有55岁。

于是,巴菲特给女儿送上了一笔合适的买卖:如果苏茜能够减肥成功,她将获得一个月内购物免单的机会,支出全部由巴菲特负担,而且一个月内购物不设上限,但如果苏茜的体重出现反弹,那么她必须要把消费的全部金额还给巴菲特。

好独特的关心方式

《滚雪球(下)(纪念版)》读后感(五):沃伦·巴菲特家族的流水账故事

《滚雪球》并不是一部介绍巴菲特财富积累奥秘的书籍,准确地说这是一本以沃伦·巴菲特为中心的巴菲特家族传记。书中详细阐述了巴菲特的家人们,朋友们,从巴菲特出生到成书前后的读书和投资生涯,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了解巴菲特生平的参考书。由于是一本和巴菲特熟识朋友所做的传记,在行文与立场上难免有些为尊者讳的感觉,描述的部分与巴菲特以及家人的事件时难免有些美化。抛开这些缺点,本书仍不失为一本了解巴菲特的详实的参考书,通过本书也可以一窥巨人财富帝国背后的普通人的生活奥秘。

1、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并不好学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被尊为价值投资,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发现所谓的巴菲特价值投资,普通人很难学习。

首先,在美国资本市场很成熟,通过购买一只公司的股票后可以掌控一家公司,要求公司进行强制分红,甚至影响公司决策,在国内可能并不一定完全适用。

其次,巴菲特早起投资哲学寻求的是烟蒂股,简单可以理解为经营遇到问题,公司资产高于股票市值,巴菲特通过大量买入股票掌控公司,把公司的资产出售来完成成功的投资。在国内市场上,这样的公司可能存在,但是很少。普通投资者的资金有限,很难达到掌控公司的程度。

第三,巴菲特后期的投资寻求的是公司账面上的资金,通过把公司账面上的资金投入到其它他们认为更有价值的公司上盈利,而非卖出这些公司的股票。

总结来说,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不是简单的通过买入然后卖出公司股票盈利。对于普通的散户股民,希图通过买入长期持有公司股票,然后高位卖出赚取差价的做法来抄巴菲特的作业,理念没错,只是很难,而且也无法真正学习巴菲特的投资方法。

2、巴菲特的财富积累法宝之一——买入高价值资产

HBO有一步关于巴菲特的纪录片,其中用瓶盖来代表巴菲特的各种投资或资产。在阅读本书中,发现了巴菲特资金足够时喜欢买入一些公司,然后靠着这些公司的发展分红来赚钱。最具代表性的是B夫人的内布拉斯家具城,这个家具城是一头现金奶牛,巴菲特花费了不到七千万美金把其收入囊中。今后,家具城继续保持良好的经营和增长,持续为巴菲特的投资带来良性的回报。

“财富不是银行的存款”,这是我在阅读本书中不断强化增强的观念。财富是优质的公司,优质的资产,是能够持续生产社会需要产品或服务的组织……所以,当巴菲特的公司账面上资金足够时,他花费最多的时间研究的是有什么样的公司或者资产值得他去买下并持有。在此过程中,他的投资理念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的资产,持有这些优质的资产,坐等资产经营增值带来的回报。

3、成功的奥秘——专注

巴菲特是个极其专注的人,在几十年的人生生涯中,他都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一件事情,研究投资和资产增长。从他在十几岁买入第一支股票开始,他就在研究股票的奥秘,研究股票背后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几十年如一日,他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学习。用芒格的话来说,巴菲特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台学习机器,不断地学习。

书中讲到,他和比尔·盖茨成了忘年交,当盖茨的父亲问他们二人成功的奥秘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写下了专注。两个人都是智商超群的人,但也只是把自己卓越的聪明才智专注于擅长的领域上持续地投入。结果,两个人都先后做过世界首富。

4、财富的光环背后,巴菲特也是普通人

巴菲特在财富光环的背后,也是普通人,也面临结婚生子子女教育的问题。从本书的介绍看,他在家庭方面的投入显然远远比不上他在工作上的投入,子女的关系相处的只能算是普通,这大概就是卓越的代价之一。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在一个方面做得非常优秀,必然在其它方面显得有些不足。

财富带给他的是更多的朋友和亲人的爱戴,但也能够看到一些亲人会因为钱的问题和他产生分歧或矛盾。世界首富的光环背后,他也要面临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巴菲特是幸运的,他很早发现了自己天赋,并且把天赋用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上,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激情和专注,这为他带来了惊人的回报。

5、勤俭生活的背后——巴菲特只是喜欢这样的生活

书中多次描写到巴菲特喜欢吃汉堡,这是真的喜欢吃汉堡。很多传记影片喜欢把巴菲特的生活方式描述成节俭,本书的作者也不例外。但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巴菲特之所以如此生活只是因为他喜欢。住在一所普通的房子里,只是因为他喜欢那所房子,房子满足他关于住和生活的一切需求;吃汉堡,只是因为他喜欢汉堡,面对精美的日料,他更喜欢麦当劳的汉堡;穿着普通的西装,只是因为他对穿着并不在意。换言之,巴菲特过的是一种非常非常富足的生活,现实中他想要的物质生活他都得到了。相比而言,很多富豪看似生活奢侈,但对比巴菲特而言可能哪些奢靡生活的富豪反而是可怜的,他们一直在追求,但未必满足于自己的生活。

巴菲特的生活对普通人也有借鉴意义,吃自己喜欢的美食,住自己喜欢的房子,开自己喜欢的车,穿的自己感觉舒服,这都是非常非常奢侈的。现实中,我们太容易被消费主义,被周围的人影响,这些影响带来的不好影响之一是我们错吧外界的期望当成自己的真实需求,错把攀比当成生活的本质。看似吃的是精致料理,其实只是精神上的穷光蛋。

得承认现实,阅读这本书让我们成不了巴菲特,也未必能够投资成功。阅读这本书更多的是打开一扇窗,一扇了解财富光环之下的伟大人物的普通生活之窗,对普通的我们该如何更好的生活有所参考和借鉴。但凡能学到一点,能够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点点启发,那就是巨大的成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