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已故的帕斯卡尔》经典读后感有感

《已故的帕斯卡尔》经典读后感有感

《已故的帕斯卡尔》是一本由(意)皮兰德娄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3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已故的帕斯卡尔》读后感(一):世界大战之前的感觉

读下来不喜欢。感觉像是一个哲学问题翻来覆去、冗长的叙述。情节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现在读下来,觉得二战前的小说很多都在试图用故事讲哲学,或者在文字里夹杂大段的哲学论述,或者说掉书袋。有一种受过精英教育,但对世界的看法还是很天真的小孩子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感觉。读小说到现在,除了高中读的《飘》之外,喜欢的大多是二战以后的作品。

《已故的帕斯卡尔》读后感(二):“平时你不喜欢放糖,对吧?”

目睹了年轻人的死亡,帕斯卡尔逃离了赌场,却意外地接到了自己的死讯。可这种“死”无疑好得多:他拥有了财富,也保留了生命,却可以同过去决裂。他肆意地在自由的天空中飞翔,却发现自己又期待起安定与他人。他找了住处停留,甚至唤起了爱情。但依赖于社会契约的安定和与他人的羁绊,与完全的自由之间是不可调和的;不断发生的意外让他意识到了这一点,最终决定用同样的方式让另一个自己死去。

《已故的帕斯卡尔》读后感(三):买一颗后悔药吃吃

世上没研发后悔药的配方,但是不妨碍会有各种偶然加巧合制造出来的副产品刚好就是这颗后悔药而且还不偏不倚的掉在了帕斯卡尔的嘴巴里,于是乎他死了,他刚好出走这个出走让他合情合理的成了河里的死尸。这颗后悔药来的很是时候刚好帕斯卡尔在赌场上也赢了点小钱够去做一个新人的时候了,于是他踏上了做新人的历程。不想后悔药也是有药效的没过多少时日,他就发现这药效果不够了要自个研发了,于是乎他就按部就班的搞死了自己,反正上一回合的配方大致如此了,这一回也难不倒哪去。就这样这个新人作死了自己,又踏上了寻找自我的回乡之旅。当他回乡后,他站在自己的墓前,这颗后悔药在两次药性之后暴露出来的真相远远比真相本身更真实。这就是皮兰德娄带来的《已故的帕斯卡尔》一个比真主还真的真相。

《已故的帕斯卡尔》读后感(四):我过去是谁?我现在是谁?

2016年的最后一天,喝最烈的tequila,跳不知疲倦的舞,醒来已是2017第一天的下午。如果年年如此欢快,怎知是梦是醒? 起来继续读《已故的帕斯卡尔》,这是意大利姑娘Ilaria推荐给我的书。有一天聊天,我请她推荐几位意大利作家,她让我拿中国作家换。最终我拿刘慈欣跟她换了皮兰德娄。 故事的设定很有意思。一个没落的到处欠债的贵族青年,娶了无趣的媳妇、引来恶毒的丈母娘,过着悲催的生活。有一次他偶然在赌场赢了很大一笔钱。回家的火车上,他发现报纸上报道了在他家水沟里一位自杀的男尸,该面目全非的男尸已经被他老婆认领。也就是说,大家都以为他死了。 他决定,趁机逃离!过去的他已死,带着赌场赢来的巨额财产,他重新生活。 从此他失去了真实身份,化为虚无,在世间飘荡,不能跟世界上的任何人任何事有牵扯。他避开一切牵扯,友情与爱情,因为任何牵扯的痕迹都可能让他的原有身份曝光,把他拖回到原有的生活轨迹。 几经波折,他终于厌烦了这种虚无,回到家乡,准备接受原有的生活。此时,家里的一切都变了,庄园卖了,妻子改嫁了。周围几乎没人记得他,没人在乎他还活着,反而他活着只是让改嫁的妻子更尴尬。 从我飞离中国,踏上欧洲的土地开始,我也已一种新的身份在生活。过去的一切慢慢远去,现在的我在这三年里重新塑造。我过去是谁?我现在是谁?我失去了我的身份吗? 有一点我跟帕斯卡尔一样,我们都不敢留下的痕迹。他是怕被发现,我是怕被抹去。我在欧洲从来没有获得过安全感,因为我在这里的一切都能轻易被抹去。 我克制着,不愿留下什么,因为带不走。离开的时候,必然割舍掉一部分的自我。

quanying

01.01.2017

《已故的帕斯卡尔》读后感(五):生活的荒诞与想象的真实

单纯看《已故的帕斯卡尔》这个故事,或许并没有什么出奇——主人公帕斯卡尔并非是数理学家帕斯卡尔,只是一个小镇的图书管理员,因为家道中落、婚姻无趣,才想到离家远行,无意之中来到赌城蒙特利尔,发了一笔小财后无意中在报上看到了自己的讣告——原来,一个倒霉的自杀者在他家附近被发现,而他已经“被自杀”了。想到家中又丑又凶的老婆、无聊的工作,他灵机一动,决定改名换姓,开始新的人生……然而,在罗马变身为有钱人的他,除了不断遇到请求他帮助的人外,就是质疑他身份来历的人,他也无法对自己喜欢的一个姑娘说明自己的前世今生。在丢了一笔钱之后,又卷入了嫌疑者的名誉争执之中,面临着一场决斗——几番思量,帕斯卡尔决定伪装自杀,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回到自己的家乡继续那平凡而真实的生活。但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妻子早已改嫁,他只有一个人面对着自己的墓碑沉思……

对于帕斯卡尔两段看似荒诞的人生经历,相信会有很多评论家会从人物身份的认同着眼进行分析,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等等。但皮兰德娄要说的是,现代人遇到的困惑,不可能通过数理学家帕斯卡尔那样“一就是一”的方式来进行思考并给予解答,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自我矛盾与自我分裂,他既不是任何人又是千万个人,这一点,在他的代表作《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角色的幽灵、作者与导演、演员与观众……一切都在迅速切换中相互融合与变换,在一个荒诞的不可知的世界里,一个个现代人的内心世界都充满了种种焦虑,而这些焦虑所带来的想象,最终将通过人们的实践成为生活的真实,反过来,进一步使得我们的世界荒诞不经——这种加速度使得一切如同身陷离心机,最终使得我们与世界都偏离了应有的轨道,被甩出了生活的轨迹和生命的轮回。数理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生的本质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但他没有意识到的是,“已故的帕斯卡尔”正是在“自由”与“运动”的诱惑中试图摆脱焦虑,从而成为了荒诞的主角。

回头来看数理学家帕斯卡尔关于思考的名言,“人是为了思考才被创造出来的。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现实中的图书馆员帕斯卡尔,这番奇特的遭遇来由,正是由于其“思考”的结果,如果他兴高采烈将赌博赢来的钱拿回家,那么他可以还清借款、重振家业,老婆也可能不会再和他吵架,然后为人父母、平安一生。但正是这个爱思考的动物的灵机一动,决定了他面对自己墓碑、尴尬一生的境地,我不知道皮兰德娄写这个是否为取笑数理学帕斯卡尔,将他毕生所追求的理性和逻辑视之为无物,抑或是以此来反思——思想自由本就是孤独和无聊的结果,并不会带给人幸福,只会让你一生都在更深的孤独中绝望。

数理学家帕斯卡尔一直被认为是思想家——“真理是那样晦暗不明,谎言又是那样根深蒂固,以致除非我们热爱真理,我们便不会认识真理。”然而,何为真理?它存在于生活的荒诞还是艺术的想象之中?皮兰德娄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关于想象力真实可靠的一点说明”中,就作家与评论家眼中的真实进行了比较——评论家在批评一部作品的时候,不是以艺术的名义在感知,而是以人的名义在进行思考。在评论家看来,思考对于普通的人、对于不幸的人来说,不是什么好事。不幸的小说主人公,只需要表现出人性的波涛,其触痛灵魂、撕裂人心的话语,将成为生活的真实,从而具有艺术感染力。但在作家皮兰德娄看来,生活中的事可以荒诞,但真正的艺术作品,则一定真实。真实存在于艺术家的想象力之中,小说或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是带着面具在表演,但这种表演是在故事情节展开后,角色之间的相互较量后自然发生的,不在于评论家或思想家预先的理性设想,角色的思考是剧情推动后的必然,而不是现实中的人物,为了实现自己理想的行动——所以,他体现的未必是真理,但却是生活本身。在《已故的帕斯卡尔》发表16年后,一则《一个活人为自己扫墓》的社会新闻,再次证明了皮兰德娄的观点——不是艺术在模仿生活,而是生活再现了艺术的想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