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缅甸战役》读后感精选

《缅甸战役》读后感精选

《缅甸战役》是一本由麦克林恩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57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缅甸战役》读后感(一):有用亦有害

就我所知,《缅甸战役》是第一部比较全面记录缅甸作战的中文出版物,涵盖盟军在缅甸反败为胜的全过程,包括两次钦迪特远征、英帕尔-科希马作战,以及密支那、孟拱、密拉铁、曼德勒作战。这本书并非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战史著作,正如作者在前言所写的,本书的重点是人物而非事件,主角是蒙巴顿、斯利姆、温盖特和史迪威。

从史料来源看,第一手资料不多,基本上是已经出版的有关缅甸作战的战史著作、人物传记和回忆录。在事件的解读上,作者带有明显的个人倾向,比如,引用《温盖特传》的许多史实,却做出完全相反的解读。对蒙巴顿、温盖特和史迪威的评价完全是负面的,对卡尔弗特、梅利尔这些人也极尽贬低,所有这些人都是为了衬托斯利姆的“高大全”形象,所以说,这本书只有一个主角,就是军事天才斯利姆。这恰恰是英国陆军官方史的正统观点。

作为第一部比较全面介绍缅甸作战的中文著作,这本书有一定价值,起码能让中国读者对缅甸作战的主要军事人物、重大战事及中英美三国军队做出的贡献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但作者严重的个人倾向需要读者善加分辨。

《缅甸战役》读后感(二):令我感兴趣的是自序与注释

注释能夺取原著本身的光芒,这在历史上的确不多见,不过,我现在要推荐的是一本有关于外国人写的关于太平洋战争中描述缅甸战役的书《缅甸战役——从灾难走向胜利1942~1945》(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在我看来,三联书店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样,对于出版历史类型的书籍无论是纪实文学、回忆录、还是文集和历史学术研究都是在国内品质上数一数二的。前两年,买到一本三联书店出版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十分惊叹于作者余戈的参考史料的多如牛毛,以及考据功夫的细致入微。索性掏银子买了一本,不但有历史价值的营养丰富,光是书中的畅顺的文笔也让人赏心悦目,虽然文学性还不够强,但提供的各资料足可匹敌以细节为闻名的历史纪实题材,如《巴黎烧了吗》《第三帝国兴亡》等。特别是那二十四个作者编写的超级链接愣是把一个二战史上名不见经传的战役的历史原貌刻画的淋漓尽致。

而看看这一本《缅甸战役》出自英国作家费兰克.詹姆斯.麦克林恩之手。此人是英国的一个专写历史纪实的作家。此书一共574页之厚,可谓超过五十万文字的巨著。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几年的抗战戏《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国远征军》,《松山血战》等电视剧大量出笼的情况下,这段历史对于经常接触网络的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这段历史的学术著作,恐怕国内的出版物既不多,质量上也乏善可陈,更别要提国外的著作了。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看这个历史,的确对于像许多我这样只是一般爱好者的人来说的确是很吃力的。因为从外国人角度看,自然着重点有所不同,偏见也是普遍存在的。不过这本书的确是(可能是吧)近几年第一本以外国人的角度描述二战中的缅甸战役全程的书。

令我感兴趣的不是这本书的内容和作者所提出的什么新资料,其实我看这本书觉得他的战史资料成分是比较少的,很多都是回忆录夹杂着各种人物传记或日记。说到底似乎是利斯姆、蒙巴顿、温盖特、史迪威这四个主角的《三个火枪手》的历史串烧录,这本书中除了利斯姆形象好之外,其他人都不是尽善尽美,当然,蒋介石、陈纳德这些人简直就是拖后腿的反派角色了。不过让我感兴趣的是译者的过人才华与道德。章启晔,一个中国人的名字,他是这本书的译者。本人看过此书后,觉得他不但完好的翻译了此作,更是以他的历史知识指出了这个老外的偏见和他引用资料的错位解读。我很佩服译者能这么做。严复是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家的鼻祖,他首先提出了信、达、雅三个翻译文学最基本的标准,以我看来还得加一个字,这就是“释”。我在阅读《三国志》时发现裴松之,不但是注释了其他历史资料,而且还提供了对于陈寿史料的存疑。古人自古就有怀疑史观,敢于提出自己的个人观点。这是值得提倡的,也可利于我们研究历史。可我们在近代翻译作品中很少有纠偏这种行为。比如说《剑桥中国史隋唐篇》,就出现了所谓宇文化及乃是周朝宇文氏的后裔,这种错误译者翻译过后,缺乏明显的历史敏感度,翻译就翻译了,无须注释说明,这是错误的。实在让人感到所谓翻译和研究其实是分开的。而章启晔的行为是在原著提供的注释,找到了资料出处,在以说清事实慢慢纠偏,指出原作者的错误和矛盾说法,这种求实精神令人感动。

另外再说一下,《缅甸战役》是有原作者序的,但译者章启晔也给本书作了序,他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当前中国所面临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压缩以及极为迫切的安全形势,对我来说实在受益匪浅。他的自序是我今年来看到的最为精彩的一篇关于中国战略安全思考的文章。特别提出了缅甸转变与东海危机,朝鲜与巴基斯坦的相似性使我视野豁然一亮。

就凭几页自序和那些客观的注释,这本书值得一读也值得一买!

《缅甸战役》读后感(三):精彩和遗憾

从缅甸战役研究来说,这本书是值得一看的,然而它的价值也就到此为止了。虽然作者以宏大的篇幅讲述了缅甸战场上的四位“火枪手”的方方面面,然而散漫的结构、逻辑不清的叙事,使一个对那场漫长的战役不熟悉的人很难认认真真地把整本书一直读下去。虽然译者费尽心力、想要通过此书向我们警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战略和所处的微妙地位,但是坦率地说,仅从这本书里,我们是无法得出这样的“盛世危言”的。这并不是说译者章启晔先生的议论不重要,而是我觉得此书的内容并不足以支撑他想要阐述的观点;他其实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著书或是写文章来做到这一点。如果你识见过人,哪怕在网络上写,也终会有用武之地的。这方面的一个例子就是一位署名温骏轩的高人,从2009年7月开始在天涯国际观察上断续写出的连载长文——“地缘看世界”,而且至今未曾中断(他在天涯上发文的署名有点搞笑,叫做“鄙视抢沙发的”)。这篇长文已经被他的粉丝整理制作出了许多版本,在百度上一搜便能看到。

再谈一下此书的翻译,无疑,正如不少读者谈到的,此书最值得赞赏和出彩的是译者章启晔先生,这从他在译序和译注上付出的大量心血就可以得到证明。不过,我还是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两点遗憾:首先,作为一本叙事和议论并重、引述文献资料众多的图书,其中的错讹和令人疑惑之处是在所难免的,于是我们看到了译者不辞辛劳为此所写的大量译注。然而坦率地讲,尽管有这些译注,实际上许多问题和疑惑并没有解决。这就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考虑到作者2010年才出版此书,2011年此书即引进译毕(见译序),既然作者仍然健在,上海三联书店为什么不通过版权代理商与作者取得联系,让译者与作者直接对话,把这些问题很好地解决呢?第二,从译序上看,译者的文字功底如同眼光一样是十分出色的,可是到了各章的译文里,文字风格却为之一变,欧化的色彩十分突出,恍惚之间,有时竟让人觉得译序和译文是出自两个人之手。下面试以第五章译文中的几个例子来做一说明:

1、120页第1句:当斯利姆先于部队抵达印度时,他在其所谓的同僚当中遭遇的态度令其震惊。

评:后半句译文欧化的色彩太重,读起来既费解又拗口,试改为:那些所谓的同僚对他们的态度令他震惊。

2、123页末尾:他向其亲密朋友斯科特和考恩道别,然后深情地向其部队告别,得到的欢呼会令某位马尔伯勒或威灵顿感到振奋,造成他有这种非理性的感觉:他正在舍弃他们。

评:把译文中的“他的”一律改成“其”,是如今的外文图书编辑们的一个乐此不疲的陋习,他们自以为这是在给文字做书面语化的“润色”,却不知这是在破坏文字的亲和力;至于令人费解的欧化的中文,编辑们是看不到或者本来就挺欣赏的。试改为:

他告别了他的亲密战友斯科特和考恩,然后深情地向他的部队道别,回报他的欢呼声即便是马尔伯勒或威灵顿转世,也会感到欣慰和振奋;这让他产生了一种他正在舍弃他们的幻觉。

3、124页中间:“我们相信他不会让我们陷入严重的蠢事之中。如果我们的战斗有重大意义和相当大的成功机会,我们接受死亡的可能性,还有某些危险、不便、疲劳和饥饿。...”

试改为:“我们相信他不会让我们陷入严重的蠢事之中。如果我们的战斗意义重大并有相当大的成功机会,我们会不惧死亡,更别提危险、麻烦、疲劳和饥饿。...”

4、132页5行:他给其下属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余地微乎其微,甚至毫无,从而确保其命令的每一个细节点都在不加讨论或偏离的情况下得到落实。

试改为:他几乎或是根本不给他的下属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余地,以确保他的命令得到分毫不差的落实。

5、139页3行:为人之父的人们在芝麻绿豆官的面前卑躬屈膝,只是因为那些人有权让他们失业,除了他们自身的坏脾气或个人的不喜欢,无须其他任何理由。

评:这段译文中连着用了两个“他们”,但一个指下属,一个指官员,这样做很容易使读者产生混淆。试改为:

为人之父的人们在芝麻绿豆官的面前卑躬屈膝,只是因为那些人有权让他们失业,那些人无须其他任何理由,仅凭自身的坏脾气或个人好恶予取予夺。

6、142页底部:晚年的斯利姆让他对亚历山大的真实看法流露出来:“我认为他丝毫不明白正在发生的情况。”他对韦维尔的评价也好不了多少。……而在缅甸他表现出主观片面、缺乏想象力的迟钝。

开头和结尾两句可以改为:晚年的斯利姆流露了对亚历山大的真实看法……他在缅甸的表现近乎迟钝,而且主观片面,缺乏想象力。

7、143页结尾:1942年日本人在英国军队中造成了心理上的混乱,在噩梦中成为猎物的灾难之感,从而取得大胜。从盲目乐观转向同样愚昧的悲观是斯利姆含蓄地指责韦维尔造成的文化的一部分。

评:这样的译文实在是称不上合格。试改为:

1942年的日本人在英国军队的心理上造成了混乱,使后者怀上了一个身为猎物的挥之不去的噩梦,日本人由此而获得大胜。从盲目乐观转向同样愚昧的悲观是韦维尔塑造的文化的一部分,斯利姆含蓄地指出了这一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