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福柯-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100字

《福柯-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100字

《福柯-牛津通识读本》是一本由(美)加里•古廷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福柯-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一):评《福柯》

4.5星。作者对福柯思想的引介与批判深入浅出,从作品(而不是史料轶闻)推导分析福柯人生轨迹:文学道路(“极限体验”、主体的边缘化)与政治道路(私人的、激进怀疑的)。但存在矛盾,在于福柯自身,反自我主体的目的(消解“作者”身份、逃避隐藏拆分“自我”、让文字自己说话、“让自己死亡”),本来就不可能从作品推导出现实,也印证了福柯的不可解的迷离形象。总的感觉,相比众多他想逃离的身份,福柯本质上更接近文学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开向一个诱人远方的大门:非惯常的哲学家(对尼采、存在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的扬弃,对康德遗产的拓展),首创知识考古学(观念的外部、潜层)方法以及继承的系谱学方法,从癫狂到边缘再到问题化,从对边缘人群的关注到权利控制如何深入社会每个角落,生物权力史,真理游戏……这是一个艰难的开始。

《福柯-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二):福柯的哪一半?

要不是我书柜上摆着那套《法兰西学院课程》以及刚看完《福柯的生死爱欲》,光看本书我差点要以为福柯在七十年代起直到死前的研究转型不存在了。 当然,看到作者在书中对《福柯的生死爱欲》一书的鄙夷,能够理解作者对于福柯做选择性介绍的主观因素,但这是通识读本,这种片面和偏见我认为都可以算作学术不端了。 总之,如果想了解更全面的福柯,我建议阅读《福柯的生死爱欲》一书,虽然篇幅长多了,但是对应的阅读体验极佳。 本书过于在意福柯在监狱观察小组时期和之前的学说,而刻意无视和贬低后期学说,延续英美人的自由主义和反社会反权力的一向偏执立场,既不全面又不客观,个人不推荐阅读,尤其是看完这本书居然让我有点厌恶福柯了,有点亏。

不能因为福柯思想转型后不再反社会了,不符合作者三观了就当转型不存在吧? 福柯不是这本书所描写的那样,至少不全是,我保证。

《福柯-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我读到的这个系列的书里写的最好的一本,钩玄提要又点到为止。 福柯的思想有着很明显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在文学上,体现在禁欲的隐退、越界、对极限体验的追求、主体性的消解。政治上体现在对“政治共识”、主流思想的质疑和匹配。 之后,这本书又介绍了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系谱学,并对比了福柯和康德的哲学的异同。 福柯通过对疯癫的研究,探讨了理性与非理性问题,并对“错误”做出了另类解读。对现代的规训与惩罚反思,得出了审查监视和规范化评判的现代化权力。 最后,这本书介绍了福柯以自我伦理建构探讨现代性经验的生物权力,再到对比古代性经验之后把哲学视为生活方式而非真理求索的一种“真理的游戏”。

思想的变化不是由思想本身引起的,暗指思想变化的动因是控制个人行为的社会力量。

比如,正是这样的一些规则使人们在数百年间都觉得 “天休可以不按圆形轨迹运行或者由尘世物质构成”这样的想法是不可思议的。在我们看来,这样的限制愚蠢可笑:他们为什么无法看出至少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呢?然而,福柯要说明的是,任何一种思维都存在这样的潜在规则(或许规则的遵循者们自己都无法阐述),它们实质上限制了我们思考的范围。如果能够揭示这些规则,我们就会明白这些看似随意的限制在由此类 规则界定的体系中畅行无阻。此外,福柯也暗示,我们自己的思维也受制于此类规则,因此, 如果能从未来的角度审视今天,这种限制也会像 我们今天眼中的过去那样随意。 福柯认为,在既定的历史时期进行思考的实际上是每一个个体;而分析那些不受个体控制的因素,正是理解制约人们思考的约束体系之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念史”一一意指科学家、哲学家等的所思所想一一远不及那些构成他们思考的历史语境的潜在结构重要。这就是福柯著名的“主体的边缘化”主张的根源。

《福柯-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四):简要介绍

本书介绍了福柯的作品和思想,作为通识读本应该比较好读,然而我看的不是很懂。 福柯指出在任何时代都有一种用以规制这个时代的底层结构框架在影响和制约着这一时代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他的“知识考古学”就是要研究这些结构框架,而这些结构框架就是“知识型”,所谓知识型就是知识的模型、范式,制约着这一时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而现代知识型的特征则是以“人”做为研究的中心。他指出从表面上看拉马克和达尔文都认同进化论,而居维叶不认同。但实际上拉马克的研究框架是古典时代的知识型,居维叶和达尔文都是现代知识型,达尔文和拉马克在更深层次上是对立的,和居维叶只是表层上的不同。 福柯关注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和知识与身体的关系。福柯式的系谱学就是对历史进行物质的、多重的、肉体的因果阐释。福柯认为,“思想的变化不是由思想本身引起的,暗指思想变化的动因是控制个人行为的社会力量。”,还有,“与其说那些驱动历史的力量作用于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社会机制或者环境,倒不如说它们作用于我们个人的身体。”虽然福柯的系谱学研究和尼采有些相似之处,不过,“仅作为历史研究方法来看,尼采和福柯的系谱学大异其趣。” 福柯研究疯癫史,他认为虽然现代社会不再把疯子限制在人类生活之外,但他们却被认为是违反道德的人,特别是拥有知识和道德权威的医生,对疯癫患者进行着道德规制和意识形态式的压制,而且他对理性进行了质疑和批判,他认为本该给我们带来解放的理性反而限制和主宰了我们。 福柯研究监狱和犯罪,总结归纳出前现代到现代的惩罚思路的转变,指出从前现代到现代,对犯人的惩罚从肉体惩罚转变成疼痛更少的心理控制,但是这种心理控制是一种更为隐晦和更为彻底的对犯人身体的控制,也即这种心理控制的目就是对身体进行控制。福柯重视现代社会对人的“微观规制”,这种微观规制通过监视、规范化评价和将前两者合二为一的审查来实现。福柯认为现代社会不存在单个的权力中心,权力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形成大量微观中心。“现代权力是众多微小的、无组织的动因以系谱学的方式产生的偶然结果。” 福柯还用他的系谱学研究方法研究了性经验史。在对现代性经验史的研究中,福柯要探讨的是关于性经验的现代知识体系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现代性经验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人们在这些知识体系所规定的认知范畴下产生的。此外,福柯还研究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性经验史。 总的来说,福柯就是要用系谱学和考古学的方法挖掘在日常生活和表面历史现象的必然之下的偶然因素,对理性进行批判,对制约现代社会运行的底层框架模式进行分析和描述。 福柯的思想很晦涩,可以先看看这本解读,接下来再读原著,尽管这本也不是很好读。

《福柯-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五):刘北成:小篇幅的精彩解说

序言

刘北成

谁是福柯?

这里说的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全名:米歇尔·福柯,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1984年死于艾滋病,享年不到五十八岁。

本书作者加里·古廷告诉我们,关于福柯,除了一些简单的生平事实外,可以讲出不同版本的故事。为什么会没有一个统一的真理版本?这是福柯自己掩饰的结果吗?又是,又不全然如此。不仅仅关于福柯可以讲出不同的故事,而且关于其他人和事也可以讲出不同的故事。只是现在人们已经正视一个故事的众多不同版本,而不是简单地把不同版本拼成一个版本,或者从中筛选出一个版本当做真故事。造成这种结果,正是福柯所乐见的,也是福柯参与促成的。

福柯的多数著作都是在讲故事,但每一次都在讲另外一个与众不同的版本。他讲疯癫,不是把疯癫当做认识对象、当做一种疾病,而是把疯癫当做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意识,考察其在现代化中的遭遇。他讲刑罚,不是把酷刑到监狱简单地视为是一种文明进步,而是讲监狱体现了现代社会阴暗的一面:现代社会的基石乃是监视和操练人的肉体的“反法律”的规训(纪律)。他讲性史,质疑流行的近代“性压抑”假说,揭示近代以来性话题的“话语爆炸”以及制造和监管各种性态的体制的形成……

这样的故事是对现代进步历史观的挑战。那么,这样的叙事有什么正当的知识论基础吗?福柯质疑了传统“求真意志”主导的知识论哲学,提出了命名为“知识考古学”、“谱系学”的话语分析方法和权力─知识理论。

福柯的著作是在颠覆“常识”,耸动听闻。那么,这是一种什么学术策略?对此,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说,福柯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主将。后现代主义是对启蒙宏大叙事的挑战,体现了西方现代社会边缘群体的不满和诉求,促成了新的知识转型和社会进步。也有人说,福柯是20世纪60、70年代西方极左思潮的一个代表,其激进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需要大加挞伐。

按照福柯的观点,现代人文社会科学都成了“有争议的知识”;那么,请君入瓮,福柯本人及其著作当然也是一个开放的话题。

有人说,福柯是萨特之后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有意思的是,萨特去世前,其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已日渐消退,而福柯去世后,其思想影响反而日益扩展。这样一个“反文化”的思想家如今甚至成为许多人文社会科学“通识读本”的一个选目。而这又有何种意谓呢?

福柯的著作已经被译成多种文字。他的主要著作已经有了中文译本。他的一些概念也已被广泛使用。但是,不论中外,对福柯著作的理解依然不是一件易事。于是就有了解说的需求。加里·古廷用这样小的篇幅做出了一个精彩的解说。无论读者是否熟悉福柯,大概都能从中受益。

本书附有英文原文。有能力的读者如果只读中文部分,那就太可惜了。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即有时直接阅读原文,反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另外,福柯的一些术语如何翻译,也是有争议的。譬如sexuality,目前国内有多种译名:性欲、性征、性经验、性状态、性态等。再如,知识考古学,有人主张译成“知识的考掘”。这些也涉及到对福柯思想的理解和中文的知识建构。

在福柯遗体告别仪式上,一位哲学家宣读了福柯的一段文字,其中说到:“如果对知识的热情仅仅导致某种程度的学识的增加,那么这种热情有什么价值呢?……今天的哲学如果不是思想的自我批判工作,那又是什么呢?如果它不是致力于认识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来思维,而是证明已经知道的东西,那它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这是福柯给我们的一个启示,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福柯的一个理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