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重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锦集

《重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锦集

《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是一本由李镇西著作,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1-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一):走进苏霍姆林斯基从这本书开始

一本200多页不算厚的书,拿在手里却感觉沉甸甸的。不仅因为这本书优良的用纸工艺,更因为它所承载的思想含量,还有作者对国家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一颗真心。

如果没有李镇西老师这样真诚这样用心地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用如此平易流畅的文字介绍给我们的话,苏霍姆林斯基,对我来说,不过是教育学试卷上一个冰冷的名字;我就不会知道,在昔日的乌克兰中部,有一所名叫帕夫雷什中学的乡村学校,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里实践了他赤诚且崇高的教育理想,他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把人培养成人的教育。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认识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以及对于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意义。

作者李镇西老师,从教36年,做过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也从事过学校管理工作,他以苏霍姆林斯基为精神导师,在行动上践行苏的教育思想,成功培养出一大批正直睿智的合格公民,被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教师”。因此可以说,李老师对苏的教育思想的理解可谓入木三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一个“真”字,是李老师以实事求是的真诚之精神解读苏霍姆林斯基“真教育”思想的杰出作品。

李老师作为一名曾经的一线教师,对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有着切身的体会,自然对于学校教育现存的弊端和薄弱部分也了然于心。在这本书里,李老师不避讳这些问题,力图通过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的思想资源找到解决问题和改善现状的办法。

在这本书里,我知道了苏对于“问题学生”的态度以及教育方式,他让我看到了顽童是可教的;我也看到了长期被我们忽视的劳动教育对于培育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我刷新了对于学生“早恋”问题的看法,知道了爱情教育也应该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我也在这里印证了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头等重要地位的想法,发现帕夫雷什的家长学校是十分有启发意义的实践;等等。而这一切,要建立在我们能树立崇高的教育目的的基础上:作为教育者,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不是培养什么螺丝钉,也不是培养什么劳动机器。

越读越会发现苏霍姆林斯基思想之深邃与崇高,同时又因为它的贴近实际而具有指导意义,会因此而想要深入学习苏的教育思想。所以很感谢李镇西老师这本真诚之作,它就像一座桥梁,一篇扎实而杰出的导读作品,引领读者走近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应如童话般美丽。教育可以如童话般美丽。

《重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神,但他的理念是一座灯塔

我不是教师,此前对李镇西以及苏霍姆林斯基也都了解得不多。恰巧我的妻子是一名教师,而她正在看李镇西所写的书籍。加上家中孩子是一名学生,平日在辅导他作业之时,我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着许多困惑。这些缘由促使我想从李镇西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和阐述当中,寻求自己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上的一些收获。

正如书中所说,部分对苏霍姆林斯基有些许了解的人会对他不以为然,想当然地认为苏霍姆林斯基只不过是“斯大林时代的产物”,他的教育理论放在当今社会,显然是过时了,但李镇西尝试通过《重读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书纠正大家的这种偏见和误解。

家中李镇西的其它作品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名拥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他把“人性”引入了教育理念当中,提出在教育当中的改革和创新都需要坚持实事求事、追求真理。他认为,教育是实实在在影响人的心灵而不是拿来给人欣赏的,他强调要给学生进行一种“真实性”的教育和正确的教育引导。反观现在我们所面对的教育,一些假大空、形式主义、教条式的死记硬背的现象却仍然变着花样“与时俱进”的长期存在,也不得不令我们反思,所谓“务实”在当今教育语境中,是否真如李镇西所说,其内涵就是“抓分数”?

实际上对于这些现象,苏霍姆林斯基在50年前早已进行了严厉的抨击。他对一却脱离实际的教育深恶痛绝,教育过程中任何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极为反感。在他看来,如果在教育中搞形式主义,会使儿童的智力合僵化,会用空洞形式代替实质,这在教育上必然毒害儿童的心灵,使他们养成不城实、假正经等一些坏品质。 书中也将许多在如今中国教育中存在的现象,与苏霍姆林斯基所经历的苏联时代教育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在教学当中,很多问题透露出来的更多的是社会不良风气对校园教育的影响。李镇西还在书中列举了一些他在其他关于教育的书籍当是的事例,探讨当今中国的学校教育与苏霍姆林斯基当年所面对的教育状况之间许多本质上相似的一面。说到底,我们一直追求的教育是一种细腻而深入心灵的教育,教育应该给孩子们以人生的自信,在孩子的情感、性情、人生规划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历经种种责难,如今却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级教育家,也无可争议地成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外国教育家。

书中,李镇西对苏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感到震撼,同时也认为在很多方面,苏好像是在指着当今中国某些虚假教育的鼻子在“骂人”。我们能从《重读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书当中读懂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教育理念、观点,它在今天依然很前卫。

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一直在谈教育的“本质”。但什么才是教育的“本质”。这本身就很值得我们反思。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重新认识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教育理念,仍可以给我们在教育思路上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启发。

《重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三):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教育就是点亮它的火星

记得几个月前,四川的一个朋友问我知道李镇西吗?他很有名,你一定听说过。我一脸懵,我问李镇西是谁?干啥的?哪方面有名?她说,李镇西是四川人,一个很有名的教师,在教育这方面很有名。这让我想起了魏书生。我小时候听我做教育的长辈说起过,那个长辈家里还有他的书。至于川友提到的李镇西,恕我孤陋寡闻,真的从没有关注过,也不知道。但看她言之凿凿的样子,我还挺好奇。因为我这位友人就是做教育的,本人也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既然她这么推崇,那一定友推崇的理由。这本《重读苏霍姆林斯基》就给了我一个很好的了解李镇西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走近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进一步了解它。苏霍姆林斯基我在长辈的书架上见过,寥寥翻阅了一下,尚未深读,这本书正好是我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机会。

《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是李镇西从教三十多年来的教育心得,也是他对苏霍姆林斯基这位教育大家的思想进行研究和实践的记录。李镇西觉得中国唯一可以和苏霍姆林斯基并列的教育大家是陶行知。李镇西非常认同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写了《要相信孩子》,孩子是人,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教育只是促进孩子精神世界的发展。教育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理解孩子,充分认识孩子自身的能力。他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就是火星,可以“点燃”儿童身上的素质。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总是和儿童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生活,不断地点燃儿童才能的火星。

李镇西正是这样做的,他经常提到自己接过一个号称全校后进生(李镇西称之为“难教儿童”)最多的班级,但是最后这个班的人在各行各业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这充分说明教育是人的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一面,教育是去点燃孩子身上蕴藏的潜能。只用学习成绩这个尺度来衡量所有的孩子是不公平的,每个人的擅长的东西不一样,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速度与程度也不同,换言之就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时间区,强行推到一个尺度是有些残忍的事。所以现在我们提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李镇西就总是用孩子的心去理解孩子、引导孩子和启发孩子。在本书里感悟最深的是对难教儿童的启发和引导。每个班级里都不乏调皮捣蛋者,这样的孩子也是最让老师和家长头痛的,所以李镇西老师称之为“难教儿童”。他认为应该给这样的孩子更多的机会,给他们更简单的任务,待他们完成后,鼓励他们,再给下一个比较容易的任务,这样让他们慢慢体会完成任务的胜利感,让每个人都有成功的体验,这些小喜悦慢慢积累就会给他巨大的精神动力。并且,要容许他理解得掌握得很慢。

这些又让我想到了另一本家喻户晓的书《窗边的小豆豆》。小豆豆的多动症不受自己控制,上课时在教室里不停地开关桌板,让同学和老师很是困扰,只好把家长叫来。但豆豆的妈妈知道孩子不是故意捣蛋,只是控制不了自己。后来小豆豆妈妈把她转学到了小林校长那里,那里几乎都是难教儿童,但神奇得是,在小林校长这里,每个孩子都很开心,快乐地成长着,进步着,丝毫没有感觉到自己是另类的,不好的,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是特别的,好的,独特的。小林校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者,小豆豆的妈妈又何尝不是一个伟大的妈妈。她没有像有些家长那样面对孩子的糟糕表现,一味地否定、指责,甚至拳脚相加,她知道自己的孩子并不是出于品行顽劣故意扰乱课堂纪律,而只是由于多动症她控制不好自己,所以把孩子送到了更为包容的小林学校,让小豆豆得到了最好的成长。

这本《重读苏霍姆林斯基》让我受益匪浅,希望你也能读读它。毕竟,谁曾经不是个孩子呢?谁心里没有住着一个孩子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