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闻香识人读后感精选

闻香识人读后感精选

《闻香识人》是一本由荆歌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3-5-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闻香识人》读后感(一):让人放心的文字——读“下午茶”书系之荆歌《闻香识人》

让人放心的文字

——读“下午茶”书系之荆歌《闻香识人》

让人放心的文字,也就是不自欺,也不欺人,这个境界不易得。

在家人不打诳语,大庭广众之下也不打诳语,这书写得值,摆在案头不读也值。

谁说,只要是书就必须读的呢?起码荆歌不这样说。

就这样。

《闻香识人》读后感(二):听智者谈天——《闻香识人》

听智者谈天——《闻香识人》书评

文/张宏涛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如同与高尚的人对话。荆歌的新作《闻香识人》给我的感觉则是:读好书,犹如听智者谈天,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好在荆歌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听起来如沐春风,感觉真好。

《闻香识人》是由108篇文章组成的随笔集,作者很喜欢写这类小文章,同时又谦虚地说,是在写小说之余,“纸上谈兵,说一些所谓的人生经验……似是而非,有话则长,无话也要找话,真的是一件非常率性和开心的事情。”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三个特点:一是真诚,作者无论说什么,都不会藏着掖着,或故弄玄虚,而是有什么说什么,特实在;二,亲切自然,作者虽然是成名多年的作家,但没有一点架子,文风朴实清新、亲切自然,任何一篇文章,随便看上两句,与作者的距离感就消失了,作者如同一个沾亲带故的智者,面对面,热情地和你聊天;三,认真细致,作者并没有因为文章不是论文,就只随便闲扯,作者在谈论任何一种事物时,都会细致认真地探究其本源,尽量给出最靠谱的答案,因此,这本书的知识含量也很高。我们可以跟随作者的兴致,走遍大江南北,见识到很多有趣好玩的人和事。

该书名为《闻香识人》,所以关于“香”这部分就放在了最后,做压轴大戏。在《香烟妙赏》一文中,作者通过追忆自己与香结缘的过程,给我们介绍了痴迷香的狂人黄稼伟,他对香的痴情让人感动。本文也顺带梳理了古代文人与香的关系,让人大开眼界。接着,作者又一连通过《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陈香雕刻》《万物皆香具》《粉压陈香》《电子香炉》五篇文章,用妙趣横生的言语从各个方面介绍“香”的前世今生,让我对“香”从一无所知变得如数家珍。

作者在评价中年画家徐惠泉的转变时说:“个人的面目,永远都是艺术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如果不能给既有的文化提供或建立一些新的,极具个人风格的东西,那么,一切的所谓‘创作’,其实只是复制。复制对艺术家而言,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可算耻辱。”我觉得该书就清晰地呈现了作者的个人面目,而且极具个人风格,让人过目难忘。只要读上几篇文章,一个优雅从容、幽默赤诚的中年知识分子形象便会深入脑海。

想听智者谈天吗?请读《闻香识人》!

《闻香识人》读后感(三):沉迷世俗人生的理由

沉迷世俗人生的理由

《闻香识人》

荆歌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年7月

荆歌的新作《闻香识人》是一部随笔集,收录的多是他近年来创作的散文、随笔类文章。荆歌对世俗的观察细致入微,对人性的复杂亦抱有清醒的认识,他说:“在朋友们面前我是活泼开朗幽默的,在私下里我是阴郁孤独乖张的。”这本小书既能让你看到荆歌活泼开朗幽默的一面,或许,还能让你不经意间领略到他阴郁孤独乖张的另一面。

在我的印象中,当下虽然是一个浮浅、粗糙的时代,但当下的苏州作家却大都具有一种风雅、娴静的气质。荆歌是一位吃客,其实苏州有很多作家都是吃客,再扩展一步说,但凡热爱生活的人差不多都是吃客。荆歌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一位温柔、耐心、体贴的吃客,不仅会吃,而且会做。做菜除了选料讲究,还要有从容、舒徐的心态。再说做菜,实在是一种饶有兴味的活动,“你今天快乐、平静,觉得安全,那么你的菜会把这些信息清楚地传达给你的家人。”生活原本没有太多的大道理可讲,只要过得开心、过得率性、过得充实,也就触摸到了生活的本质。

荆歌写人,涉笔最多的是他所熟悉的文朋诗友,以及苏州当地的一些书画家、雕刻家、收藏家,另外,还有一些与他有过交往的普通人等。像“吃现代蟹,说白话文”的叶放,“一宜三不宜”的储福金,迷恋健身器材犹如上了毒瘾一般的毕飞宇,目光犀利却一直生活得“很后面”的林舟……荆歌深谙他们的文字趣味,也懂得那些艺术家的好处所在,所以,他能写出他们各自不同的面孔,写活他们的个性。

正所谓“开卷有缘,闻香识人”。读荆歌的文字,你能够感受到大千世界之所以有趣、好玩,就是因为其中有形形色色的人,有各种各样的世俗人生。这些普普通通的饮食男女各有面孔,“吹着口哨,骑着毛驴”,走各自痛苦或快乐的人生路。当然,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个世界才变得“花花锦锦,活活泼泼,喧喧阗阗,有无限声情,无限意味”,才为我们沉迷于世俗的人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充足的理由。王淼

《闻香识人》读后感(四):闻香识荆歌

葑门横街上的鸡头米已经涨到90元1斤。朋友一买几斤,回来急忙湃成数碗,封以塑膜,放入冰箱。细究缘故,被反诘一句:荆歌先生的鸡头米,倷勿晓得?我是真的不知道。朋友说:个么,倷去买一本荆歌写的《闻香识人》吧!

荆先生出新书的消息,我在微博上看到过。不成想一碗清香四溢的溏心鸡头米,加剧了我对新书的渴望。于是借道微博,跟荆先生报告我的购书热情。荆先生留言:送你。再留言:书放在佳美了。当佳美的伙计递给我一个四只角被书充实得很挺括的信封时,他用一种很羡慕的口气问我:是不是荆歌老师的新书?接着又用一种景仰的语调说道:荆歌老师不停地写,怎么写不光的呢!

回家路上,书在手。我边走边看,一翻开就是111页《吃在苏州》序,眼光晃一晃,眼睛马上盯牢:“和叶正亭一起吃饭,吃的就不仅仅是饭,而是文化。”荆先生也曾叫我去庙港饭店吃饭,一进包厢就感到文化的百帕。我是第二个到,和第一位陌面不熟,眼睛只好看玻璃杯里的悠然沉浮的安吉白片。第三位,我还是不熟,但他一进门就和第一位熟络得不行。我一边脸上浮笑一边我心惴惴,正疑心走错门户的时候,发现两位手腕上都有一串包浆沉亮的核雕,想起荆先生写的核雕时光,这才放下心来,低头面对桌子上的冷碟,抬头看东墙的老谭小字,现在一想:和荆歌一起吃饭,饭还没吃,就被文化。

《闻香识人》很奇怪,没有序言和后记。全书一百零三篇,排版成六章,像极了一本等待串联的中短篇小说集。每个章节里的十数篇文章,迤逦而来,但是不见着联系,却是有着同一种味道,篇与篇之间不勾搭连环,如果硬要去联想,或许就是一部悬疑剧。小说人物常常有生活里的影子,《闻香识人》就是现实里的写真,不用虚构,勿劳杜撰,还有一句,都是活色生香。

《闻香识人》的人物,在荆歌先生的文字里不止出现过一次,因此阅读的时候,仿佛遇到一群半新不旧的朋友,印象里有画马虎不马虎的陈如冬,新华书店门口签赠《水袖》的周耗,借住在银杏饭店对面老图书馆的李双阳,出现在《苏州》杂志里的核雕才女承莉君让人想起《一刻》手稿的夜拍,从谢峰的宝丰堂一下子跨进雨夜里人声鼎沸的元气画廊。不过,更多的人还是不认得,他们早已经在各地的报章杂志上交头接耳,却都是荆先生周遭里的故旧。

《怀抱浮图》,照例页页生香。荆先生被活佛摸过顶,跟活佛说过话,焚香礼佛是他最虔诚的事情,白度母、随身佛,菩提子,刘家上色沉檀拣香,每一样都是荆先生最乐意的生活。我没有那么幸运,我顶多默默地看见塔尔寺的宗康活佛朝我走来,活佛在小车里隔窗相望,车在我眼前轻轻驶过,这已经是我不得了的佛缘。悦来兄赠我的模制泥料佛像,在《闻香识人》里终于对上一个“擦擦”的名目,这也算是给了我一个明白的说法。

现在,《鸟事》出现在我的眼前,在甜酸苦辣疼痛啰嗦电流美色之后,这一章的压轴就像一个无限的叹息,微微的小说了一把,留下一句“君到姑苏见”的绝响,让我一下子呼吸骤停,见惯了人因为无财而死,第一次看到鸟非为食而亡。

《闻香识人》在我案头,我随意又刻意的翻过去翻过来,仿佛不止一百零三篇。我把其中某一章的某一篇揣度移归到其他五章的名下,不是有意想打乱荆先生幽默机智狡黠的布局,却寻到枕上读聊斋的气息。荆先生在《万物皆香具》里纠正红珊瑚,说着《写字》 里的书香墨香,想打某人一记耳光,等到我们看完这许多荆歌状写别人的故事,我们就在最后一段的沉香气氛里见识到了越来越真实带劲的唯美主义者——荆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