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卡夫卡是谁-牛津通识读本的读后感大全

卡夫卡是谁-牛津通识读本的读后感大全

《卡夫卡是谁-牛津通识读本》是一本由(英)里奇•罗伯逊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夫卡是谁-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一):了解卡夫卡的一扇窗

我没有文学兴趣,我就是由文学组成的。其他什么都不是,也不可能是。 我从不问世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的小说是我坚守不放的磐石。 但是这就是卡夫卡的典型特征:用一个貌似不符合上下文情境的词,让人们换种方式来看待这个熟悉的世界。 任何文学样式都只是表现现实的一种方式,它是临时的、不完备的。 儿女因为依赖于父母而受到父母之爱的束缚,于是默认了父母的权威,任由他们支配自己弱小的生命,并内化了各种行为标准,然后把这些标准传给自己的后代。

《卡夫卡是谁-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二):真理的引路人

作者对卡夫卡的生平,个性,以及写书的整个风格,以及主要的观点,如关于社会结构以及宗教等,进行了陈述,让人理解了卡夫卡成为一个哲学家小说家的先驱的原因,我感受比较深刻的,是他的写作风格,并不是将很多事情作为概念分成体系的告诉你,而是拿出个体的一些思想去与大家进行探讨。因为他的人生观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一个神之所在,并且他可以和更高级的思想之间建立联系,这种方式,或许可以塑造出千万种哈姆雷特,他的思想,是作为将人引向真理的引路人,而不是教诲!

以此来想,我们或许该接受每个人成为不同的人,或者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人。当然,自己也可以不同。

《卡夫卡是谁-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三):随手摘

1.卡夫卡想象中真正的不受权力束缚的自由,不是K那样去正面对抗权威,而是从权威边上悄悄走开。 2.婚姻作为两个抛开一己之私念的人之间建立的伴侣关系,现在看起来是个乌托邦,且这个乌托邦的模样只是在失败的 时刻方得一瞥。但是,不管该乌托邦多么不可靠,在卡夫卡的作品里,它代表着一种理想的尝试。这个理 想一反他所熟知的家庭模式,是新型社会,一个不以权威和屈从为基础的社会的潜在核心。 3.随着卡夫卡逐渐从宗教角度认识自己的生活情境,他拒绝了心理分析角度的解释。他对诸派心理分析颇为了解,这些知识大多来自他和别人的讨论,以及阅读《新评论》和别处刊登的有关心理分析的文章。 卡夫卡提到,他在写《判决》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弗洛伊德”。但是,他感觉心理分析者做出的解释失之轻率,这些解释一开始看起来让人极为满意,可是很快他又开始和看之前一样急着寻求解释。当然,心理分析本身能对何以出现这种反应做出解释:它是人们压抑不愿意看到的真实的结果。最重要的是,心理分析者声称能治疗神经官能症,卡夫卡认为这些说法会让人失去人性的一面。

《卡夫卡是谁-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四):卡夫卡是谁

《卡夫卡是谁》 我正站在有轨电车出入口的平台上,关于我在这个世界、这个镇和这个家庭里的位置,我是彻底地一头雾水。就是让我大约地从某个方面合理地提出见解,我也提不出来。我很难为如下事实进行辩护:我正站在平台上,抓着扶带,让电车带着我前进,人们纷纷让开电车,或者静静地往前走,或者在商店橱窗前驻足。——不是说有人要我辩护,而是说要我辩护是不现实的。 方向感、归属感和合理性证明,卡夫卡用鲜明的意象来打破日常现实,以描画出现实背后的作用力,对于卡夫卡来说: 一个片段的意义不在于其内部,像是有个核心似的,而是在外部,它将故事包裹起来,它显示意义的时候就像光芒把阴霾显示出来一样。这里不再有什么稳定可靠的现实可以让现实主义文本为之提供一个窗口,只有不同版本的现实,且这些版本可能极不充分或者极为错误,而叙述的焦点就集中于主人公的意识以及他或她如何努力去理解这个世界。 温和的幽默、无情的追问和悲伤感奇妙地融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一种情调,它较之于通常所说的「卡夫卡式风格」这个术语所涉及的恐怖与惶惑,更具卡夫卡特色。 在本书中,罗伯逊探讨了卡夫卡对身体表达、社会机构和苦难的关照。 生命运作的基本方式——也就是说,从其基本功能上来讲——是通过伤损、暴力、剥削和破坏,而不可能是其他任何方式。 所以,最终我们也许根本就不会失去很多,约瑟芬妮则摆脱了尘世的烦恼。不过,在她看来,这种烦恼是出类拔萃者才能具备的。她将愉快地消失在她的民族不计其数的英雄群体中,而因为我们不喜欢探索历史,她会和她所有的兄弟一起,立即被遗忘,从而解脱得越来越彻底。

我还是加图吧。

《卡夫卡是谁-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五):不算书评系列6 没读出的卡夫卡

开篇先是从卡夫卡的生平说起,读来并没有多大的感受。但是从《致父亲的信》来解读卡夫卡是我极喜欢的,一则是因为这封信倾注了卡夫卡对父亲复杂的感情,一则是因为作为读者的我极偏爱这封长信,有偏爱后好感的产生就容易的多。书信和日记是窥探卡夫卡内心的便捷工具。书中有卡夫卡的照片,深邃的眼睛,棱角分明的脸,对于整个脑袋来说显得略大的耳朵,没有笑容但这仍是张没有攻击性的脸庞。

保守的现代主义者——没有任何征兆的变形,对于发生的事情几乎没有去解释的念头。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所有的一切发生过后就需要面对,至于为什么采取某种行动,又如何能解释得清晰。

对身体的关注——书中解读出来的卡夫卡作品中隐藏的性,是我早之前看从未意识到的。饥饿艺术家通过绝食来向人们讨要关注的目光。

社会机构——从这一章开始,阅读渐入佳境。

社会,小的来说是家庭,“ 出于自私,家长们教育孩子就是这两种方式:所有意义上的专制和奴役。专制可以显得很温情(比如“你必须相信我,我是妈”),而奴役也可以显得很自豪(比如“你是我儿子,所以我要让你成为我的救星”)。但是,两种方式都很可怕,两种都是反教育的方式,目的都是踩住孩子,压制他们,不让他们发展。”楼下斜对面有一家,母亲总是打骂孩子,且严重重男轻女。小女孩每天做家务,耷拉着脑袋,很少张口说话。很想对小女孩说长大了就会好很多,却不由自主记起那句“长是长大了,却没有好。”有些人是不配做父母的。

“卡夫卡对社会机构有清楚的了解,这让他能揭露出压迫与服从的若干模式。这些模式说到底都是以暴力为基础,一定程度上存在于所有的机构中,而且愈是绝对的机构,对暴力的依赖愈强。真正以帮助人为目的的社会机构(譬如医院),与那些以毁灭人为目的的组织机构(譬如集中营、死亡营)相比,两者有着极大的差别。介于二者之间,还有很多种机构,它们要么是以训练人为目的(比如学校、军队),要么纯粹以防止人们影响社会为目的。但是卡夫卡的作品显示:所有这些机构在结构上没有区别。确实,人们自愿进入的机构(譬如K.的办公室)的实际性质,在诸如《审判》中的法院之类的压迫性机构的等级结构里有显著反映。”

终极之事——卡夫卡和克尔凯郭尔给我的感受是相同类型的人。这里作者指出了卡夫卡用心读过克尔凯郭尔的作品。“即使上帝已死,我们也需要圣谕。如果我们听不到圣谕,我们就自己给自己虚构一道。”联系到了尼采,说到了精神与肉体。“没有人既能有真正的精神生活,又能同时保持身心绝对健康。”

写在后面:

有人说这本书写得中规中矩没有新意,早前会以别人的评论为标尺来审视自己的想法,沮丧的情况是有的——别人觉着好却不符合自己的口味,自己偏爱的他人却不以为然。如今想来,读书最大的乐趣难道不是自己在书中找到了想要了解的知识,得到了情绪的共鸣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