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读心神探》的读后感大全

《读心神探》是一本由[美]约翰·道格拉斯 / [美]马克·奥尔谢克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心神探》读后感(一):和罗伯 K 雷勒斯一起读

这当然不是这本书的书评,而是两本都读完后我的一点吐槽。想来也只有写这里了,所以就写这里。

个人觉得,这本书比罗伯的那本书更好读,可能和作者从小就显露的讲故事的能力有关。

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罗伯的名字,而罗伯的书看不到约翰的名字。我是看着看着突然惊讶的发现,这创立和访谈都是两人进行的,他们写回忆录应该少不了对方才对,但那本书中看不到这种感觉。

书里有不少案件,是两人都写过,但描述的方向不相同,有的谈到了这方面,有的谈到了另一方面。

如果你会对人做侧写,这些也不是不错的材料。

罗伯不赞成死刑,在书里几次写到不赞成死刑,最后还写到他不赞成死刑。约翰赞成死刑,他在书中几次写到支持死刑。

约翰是专职做侧写,其他人都担任着教官职位。

《读心神探》读后感(二):无法承受之重

文章的最后,这位为了事业倾注了自己所有精力,精疲力竭的警察写到,只有爱才是问题的核心。

只有人人建立高度的道德观。不能容忍自己身边的朋友亲人犯罪,犯罪率才会下降。

这个描述就像共产主义一样高不可攀。

如何正确的去爱,其实都可以是一门学科了。然而现在并没有这个学科,希望将来会有勇士去开拓这条艰险的道路吧。这世上现在不存在爱的大师。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本身寿命也太短促,受到时代和政策的局限。

短期内犯罪率反正是不会下降了。如果真的有人想致力于下降犯罪率,那就从提高自己身边妇女儿童的待遇开始吧。这个警察说,女性很少有系列杀手,因为同样面对压力和失败,她们不是自惩,就是在家庭和生活中伤害虐待自己身边的人来发泄。注意,女性获得选举权,也不过是1920年。这短暂的站起来的历史让我一直心生警惕。

还有我一直以为顺从强奸犯可以避免死亡,错了。遇到变态杀人狂,他们要的就是凌虐和掌控,你的所有行为,包括顺从,都可能被视为是对他的反抗。这时候,唯一的机会可能就是“防卫过当”了,你懂得。

《读心神探》读后感(三):中规中矩的书评

抱着对犯罪心理学的极大兴趣,我买下了这本《读心神探FBI心理侧写术》。翻开前几页,看到作者约翰·道格拉斯记叙自己被害的残忍过程,老实说,对于我这样一个看书口味不算太重的人来说还真的有点,恩,不适,所幸这些都只是文字。接着看下去,发现这本书不是我所以为的那种比较学术的文章,相对而言,是一种像日记一样的记叙文。整本书其实都在讲作者将心理侧写术应用到实际办案并使其成为一项常用办案手段的过程。书中出现了各种案件,对于我这样一个门外汉来说,挺眼花缭乱的。案件的侦办过程有些写的还真是像电视剧一样精彩。各种准确的侧写,像是魔咒一样,狠狠地圈定了嫌疑人,各式各样的前摄技术又像是带刺的玫瑰,吸引着嫌疑人前来自投罗网。对于我这样一个只是追求看,并不是字字计较一定要看懂的人来说,这本书怎么说呢,还是蛮有意思的。

到最后的最后,其实作者除了想要说让大众更加了解他们这份神秘的工作之外,更想表达的是,爱。他说,这不是将问题简单化了,因为,爱,是问题的关键。

“有时龙会取胜。”“龙并非总会取胜,我们正在竭尽全力,务必要使龙的取胜率越来越低。”

《读心神探》读后感(四):有趣但翻译奇烂

读完了,书本身非常有意思,翻译是坨屎,译者基本的功课都没做就算了,很多翻译连辞典都没查,词典不想查也算了,电脑上的简明辞典感觉都没装,很多地方错误连篇一塌糊涂,遣词造句的别扭就不说了,哪怕作者去看看CSI,Criminal Minds呢…也不至于翻成这个鬼样子!为了确认书里的翻译问题,我还kindle上斥77元巨资买了这本书的英文版,就,但凡你怀疑他翻译错了的地方看英文都能证实,他确实犯错了!不说别的,作者把FBI agent通篇翻成特工就特别奇怪,在本书的情境下,怎么看都应该翻成探员更合适,别的错误就不说了,写起来太麻烦。

回来说这本书,前20%左右讲作者本人的经历有点无聊,熬过去就开始讲具体案例了,很有意思,仿佛在看Criminal Minds,作者从案情和犯罪现场直接得出嫌疑人的侧写,略过了推理过程,可能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1+1=2的简单推导,可是对于读者来说,就像变魔术一样神奇且有趣。

书里作者本人创立了FBI的行为分析,通过对犯罪的分析倒推作案者本人的特征个性,非常神奇,但也因为他的工作卓有成效,收到了非常多的调查支援请求,他几乎全年都在出差协助办案中,几乎没有个人和家庭的时间,妻子几乎如同单亲母亲一样独自抚养大了三个孩子…他们的婚姻也以离婚收场…这也是情理之中的,在工作上作出如此大的成就和投入,确实无法平衡工作和家庭…你看,这个问题也可以问男性嘛,“你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平衡不了就离婚呗…(我的关注点好像偏了)

无论如何,作者在书尾提到,大部分罪犯都是后天形成的,如果他们能有好的环境,能有人对他们施加正面影响,也许他们不会犯罪,知道了这一点,看完这么多残忍的犯罪故事,我内心还是略为轻松了一点…至少,有人可以怪罪,不管是罪犯的生活坏境、曾饱受虐待,遭到不公平对待,知道他们的这些行为的根源也许对以后的防范犯罪能有更多的参考和借鉴吧。

《读心神探》读后感(五):读书·支配、操纵、控制

FBI犯罪心理画像实录

作者:[美]布来恩·隐内 著,[美]王旸 译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读心神探--FBI心理侧写术

作者:约翰·道格拉斯等著,阎卫平,王春生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人之初到底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无数的学者千年来争论不休,依然没有定论。在连续看完以上两本书后,我更倾向于“性本恶”的观点了。

人类本来就是万千动物中的一类,一出生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如若放到原始环境中去,那只能依靠“丛林法则”让自己活下去,让自己变得强壮利于捕猎并抵御外来的袭扰,在同类中依靠武力获得地位,对挑战者进行杀戮,这都是动物的与生俱来的“兽性”。庆幸的是人类文明进步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体面的家庭以及关爱可以使孩子按照文明的标准成长,将“兽性”一点点去除。失败的教育以及破裂的家庭必然导致“兽性”的滋生,轻微的也许只是“任性”,严重的就成了罪犯。

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反复提到的凶手的普遍心理:“支配、操纵、控制”。在电影《闯入者》中看到这么个情节,主人公老邓有位老母亲住在养老院,两个儿子都成人分开过,而老邓更愿意去两个儿子家,不愿去养老院。或许惯常的思维就是老人更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理解,那就是“支配、操纵、控制”的心理在作祟。想想自己年少时总盼着一天离开父母远走天涯,高考志愿填报写了最远的海南,就是为了摆脱家庭的束缚,说白了就是摆脱父母的“支配、操纵、控制”。老邓喜欢去自己儿子家,是因为自己是他们的母亲,可以在他们面前发号施令,对看不惯的事情可以训斥,用自己的标准约束孩子,孩子们长得再大也只能乖乖听话,孩子若反抗只能发生争吵,但是老邓两个儿子都是孝子,更多的时候是沉默;而去了养老院,老邓见了她自己母亲,也就只有听话的份,所以没让老母亲和自己一起住,生活节俭的老邓宁愿掏钱给养老院,这些都是老邓为了摆脱“支配、操纵、控制”。这种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强弱的问题。

书中列举的案例,连环杀手多是这种心理,在生活中过得一塌糊涂,是个失败者,通过袭击、控制、蹂躏、囚禁比自己更弱小的受害人,在受害人的求饶声中满足自己的“支配、操纵、控制”欲望,这种欲望让他们欲罢不能,沉浸、回味、幻想在上一起案件中,欲望促使犯下下一起罪行。

蒙特·里赛尔案是个典型的案例:里赛尔生活在单亲家庭,从小就惹祸不断,在19岁时,他的大学女友甩了他,里赛尔驱车来到女友的大学,却见到女友和新男友在一起,愤怒的里赛尔独自在黑夜里借酒消愁,这时一位年轻女性驾车出现,里赛尔临时起意,用枪胁迫女司机走到无人处准备强奸。巧的是女司机是个妓女,她对与陌生人发生性关系不那么恐惧,虽然被恐吓,求生的本能促使她迎合里赛尔,主动掀起裙子问里赛尔用什么姿势。受害人的举动没能让里赛尔温和起来,反而大怒“这个婊子要控制局面”,强奸后将其杀害。这就是一种对控制权的争夺,对控制欲的满足促使里赛尔在此后又连杀四人。

至于如何降低犯罪率,道格拉斯在最后也有自己的看法,“在需要更多的财力、警察和监狱的同时,我们最需要的是更多的爱”。

如果想学神奇的犯罪心理“侧写术”的同学就不用看这两本书了,道格拉斯在第一章就说了,不会把调查机密泄露出去,从而为未来的凶手提供入门知识,叙述的内容是关于如何将行为方式研究发展成为罪犯个性侧写、犯罪研究和起诉策略的。要真的想学,只能去FBI的匡提科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