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政治学的读后感大全

政治学的读后感大全

《政治学》是一本由安德鲁•海伍德 (Andrew Heywood)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政治学》读后感(一):删节的章节

原书20章,共删节了7章、154个页码,其中第二部分和第五部分全部被删除了。删除了:

第二部分 国家与全球化

6 民族与民族主义

7 全球政治

8 次国家政治

第三部分 政治互动

9 经济和社会

11 大众媒介和政治沟通

第四部分 政府机构

19 军警力量

第五部分 政策和绩效

20 政策过程和体制绩效

好在导言里把删节的目录列出来了,大家也好有个比较,是买这版还是上一版。

导言里说,“建议英文水平好的同学直接阅读原版”……

《政治学》读后感(二):书删到这份上还不如不出

“His legacy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 radical egalitarian movement that denounced elitism and "capitalist roaders", and resulted in widespread social disruption, repression and death.”

这是3版关于耄的名词解释里删掉的几句。按理说这种已经够value-free的解释没必要删,海伍德教授对于概念已尽可能的接近objective correct,极力避免意识形态和偏见暗示的负载。对于争议性概念,或者具有根本性争议(currently contested)的理论,为了避免出现纷争,都用了最泛、最简单、最为大众所接受的语言进行话语阐述——显然这里的大众不包括中国。

3版原书一大本,478页,20章。删到影印版的16开288页,删掉了7个大章。Part 2 Nations and Globalization整个部分三章全删:Nations and Nationalism, Global Politics, Subnational Politics。Part 3 共6章删掉2章.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Mass Media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Part 4删掉最后一章Militaries and Police Forces。Part 5就一章也删了,Policy Process and System Performance。保留章节里的几个小节也删了,一些概念和名词的内容也做了有关删减,以耄为例。

这些章节删的莫名其妙。其中有些触及party's g-spot 的内容删了还可以理解(而且这种内容少之又少),但删了这么多实在难以理解。我只能认为估计真的跟译者说的一样,“由于原书篇幅相当厚重,出版社编辑希望我对该书进行技术方面的删节……”

但这样一来,3版比2版删的都多,2版还有19章,3版只有13章,就算再增补估计也被删光了。买这版还不如去买2版,2版都不删的东西3版为什么要删?3版出了有什么意义?

海伍德不断在他的书中强调民主社会中对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包容的重要性,认为这种差异性是必要的且可取的,包括相异甚至冲突意识形态信仰和价值观,包括政治多元主义。在竞争性政党和利益集团权力制衡下,此框架对于社会冲突和争端的处理将会更有张力,各利益集团因维护自身利益而加深与选民回应性,促进辩论,讨论和理解,通过协商和妥协以达成共识。由此维护社会稳定和民主。多元主义的相关理念不做赘述,只就‘tolerance’来说,不知道译者翻到这心里会想什么。

这哪里容忍差异,简直连一句不好听的话都不许说。

话说回来政治学原理这门课景跃进和张小劲的书当年考研的时候是参考书,但是看完罗斯金和海伍德之后你会发现他们的书只要扫一遍就好了——国内政原教科书好一点的大多模仿这两位写,要么就是把里面东西抄出来再删一点。当然也有学者高风亮节不抄,立志要写出一本“有中国特色的政原教科书”——于是王浦劬那本精神病院教材就出炉了。

《政治学》读后感(三):《政治学》笔记

[美]安德鲁·海伍德著.张立鹏译.《政治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第一部分 政治理论

一、政治的界定

1.定义:

·(最广义)人们制定、维系和修正其一般生活规则的活动。与冲突和合作的现象联系密切,所以冲突解决的过程是政治的核心。

2.难点:

(1)政治是个诱导性术语(与肮脏操纵暴力同义);

(2)政治的含义非常模糊复杂。

3.含义:

(1)政府艺术:与城邦有关的事务 what concerns the polis 。评价:限定政治的范围在政体内部,核心是政府机构,忽视了全球化因素如跨国公司的冲击。这个定义实际上是民族国家时代的残余物。

(2)公共事务:更宽泛的定义。涉及到私人与公共,政治与非政治的划分(应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野一致。市民社会由小单位little platoons组成,目的是实现自身而非更大范围的利益。所以个人能自我管理的生活领域,显然应该是非政治。)

(3)妥协和共识:关注决策制定,政治是解决冲突的特定手段。

(4)权力:最宽泛也最激进,存在于所有社会活动和人类生存的每一个角落,在社会互动的每一个层次。认为政治生活过程中资源的生产 分配 使用,在本质上是权力,即通过任何手段达到所期望结果的能力。就是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资源是有限的,政治就是围绕稀缺的斗争,权力就是斗争的手段。该理论拥护者包括:

①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被禁锢在私人生活领域,因而抨击公共私人的划分,主张“个人的就是政治的”,所以个人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具有高度政治性,是其他政治斗争的基础。所以家庭关系和雇佣关系一样都具有政治性。要求通过建立非性社会nonsexist society来终结“性的政治”。

②马克思主义者:在国家机关(上层建筑)和阶级制度两个层面上使用“政治”。通过建立共产主义结束政治。

二、政治的研究

1.政治研究的取向

(1)哲学传统:对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和学说分析研究,最常使用政治思想史介绍主要思想家和原著。以文献分析为主要方法,关心思想家的言论、如何发展证明他们的观点。处理的都是规范问题。

(2)经验传统:试图公正客观解释政治现实。描述性的descriptive。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

(3)科学传统:马克思最早尝试以科学术语解释政治。60s行为主义。但也限制了政治分析的范围,比如对于自由 正义 权利,因为无法在经验上得到证明便认为毫无意义而抛弃。70s重新研究规范问题。而且行为主义的价值无涉value-free暗含现状合法化的意味。

(4)晚近的发展:

①形式政治理论formal political theory:包括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建立以程序性规则为基础的模型,以经济学理论为范本。美国最为坚实,弗吉尼亚学派。支持者认为引入了更严密的方法,反对者质疑其基本假设。

②女性主义:提醒人们注意性别差异和家长制结构。

③新制度主义: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制度的正式和结构层面,转移到制度在更大场景下的意义、实际作为和政策过程。

④绿色政治:挑战人类中心论,主张整体主义。

⑤新马克思主义:吸收freud和webber,将批判理论拓展至全部社会实践。

⑥后现代主义:怀疑绝对和普遍真理,催生出话语理论。

2.政治研究可以科学化吗? 难题:

(1)资料获取:不可重复试验,且对个人行为了解十分肤浅。

(2)隐含价值的存在:事实与价值紧密结合。

(3)社会科学的中立性的虚构神话。

一、传统的分类体系

(一)为何划分政治体系?

1.政治体系:区别于作为制度过程的政府,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政府机构和国家制度,而且涵盖与更大社会发生互动的结构和过程。

2.原因:辅助理解;便于评价

3.缺点:简单化;种族偏见;局限于国家分析

(二)古典的分类

(三)“三个世界”的划分

1.第一世界:经济第一,生活富足,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第二世界:基本物资需要,共产主义,一党制国家;第三世界:非常贫穷,威权主义。

2.70s开始,难以适应现实: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迅速,撒哈拉以南却形成了第四世界。

3.东欧剧变对其致命一击。

二、现代世界的政体

(一)概述

1.参考标准:谁在统治?(精英or全体人民?);如何获取服从?(暴力or讨价还价?)政府权力是集中还是分散?政治体系的制衡机制是哪种类型?政府权力如何获取和交接?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平衡关系怎么样?物质发展水平?经济生活如何组织?政权的稳定度如何?

2.发展:19 20C之交,古典分类法:宪法-制度,强调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议会和总统、联邦和单一的差异;50 60s结构-功能分类不关心制度安排,关注政治体系的实际运作;三个世界划分以经济-意识形态为导向;本书考虑政体在政经文方面的重要特征。

(二)西方多头制

1.基本等同”自由民主制“,完全等同”民主制“,多分布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2.特征:相当容忍反对声音,有保障因素:竞争性政党体制、公民自由、市民社会;政治参与广泛,高水平的大众回应;代议民主、资本主义经济、自由主义。

3.种类:多数民主majority 和共识民主 consensus,美国例外论。

(三)新民主制

1.第三波民主化的产物,是新民主制或半民主制。

2.后共产主义政权的问题:共产主义的政治文化后果;经济转型过程;国家权力的弱化。

(四)东亚政体

1.特点:重视经济甚于政治发展;人民支持强政府;重视共同体和社会的凝聚力。

(五)伊斯兰政体

1.表现形式多样:从原教旨主义到多元主义。

(六)军事政体

1.通过操纵军权和系统压制而得以生存,存在于拉美中东非东南亚;

2.特点:政府领导职位根据军事指挥连的位置确定;正常的政治和宪政安排常被搁置,表达反对声音的制度不是被弱化就是被废除。

3.类型:拉美执政军官团;军队支持的个人化专政。

一、什么是政治意识形态

1.一个包容性的定义:是一个行动导向action-orientated的信念体系,一套以某种方式指导或激励政治行动的相互联系的思想观念。

二、自由主义

(一)自由主义要素

1.个人主义:核心原则

2.自由:核心价值 优于平等、正义和权威,主张法律之下的自由。

3.理性:进一步信奉进步。

4.平等:重视个人权利和资格,特别是法律平等和政治平等。

5.宽容:既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富足发展的手段。

6.同意: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基于统一或自愿一致。自下而上产生权威,有深厚合法性基础。

7.宪政:有限政府。

(二)古典自由主义

1.极端的个人主义;人被看作其自身及能力的所有者,对社会或其他个人没有任何义务。

(三)现代自由主义

三、保守主义

(一)保守主义的分裂

1.欧洲大陆梅斯特尔,十足专制与反动,拒绝任何变革;

2.英美埃德蒙伯克,“为了保存而变革”change in order to conserve

(二)保守主义的要素

1.传统:核心观念“保存的渴望”,认识到传统的益处;

2.实用主义

3.人类的不完美性

4.有机体论

5.等级

6.权威

7.财产

(三)家长式保守主义

1.追溯到本杰明·迪斯累利,警告英国面临分裂为“富人和穷人两个民族”的危险,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为了社会凝聚和团结的更大利益,形成的”同一民族“原则;

(四)新右派

1.新自由主义:新版古典政治经济学,哈耶克、弗里德曼、诺奇克,要求”国家退回边界“。

2.新保守主义:重审19世纪保守社会信条,恢复权威并重返传统价值。敌人是纵溺,这是一种自我崇拜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尚。美国许多自诩为新保守主义者曾经是自由派,对肯尼迪-约翰逊时代的激进改革失去幻想才发生了转向。

四、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

1.最初的社会主义带有原教旨主义、乌托邦和革命的色彩;

2.19世纪晚期,改良主义传统的社会主义出现了,反映出工人阶级已逐渐融入资本主义社会体系的新形势;

3.20世纪大部分时间,社会主义运动分裂。

(二)社会主义的要素

1.共同体:核心概念,认为人类是有着共同人性的社会动物,强调后天培养高于先天禀赋;

2.博爱:人类具有共同的人性,因一种同志友谊或博爱凝聚在一起,所以偏爱合作而非竞争。

3.社会平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有时被描绘成某种平等主义egalitarianism,即相信平等具有最高价值。

4.需求:按需分配。

5.社会阶级:主张阶级政治。

6.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争议很大。有人看作是目的本身,有人看作是手段。

(三)马克思主义

1.描述: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是自由理性主义的首要替代选择;作为一种政治力量表现为国际共运,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主要敌人。

2.要素:

(1)历史唯物主义

(2)辩证的变化:将辩证法描述成决定自然和人类进程的非人格化力量;

(3)异化

(4)阶级斗争

(5)剩余价值

(6)无产阶级革命

(7)共产主义

(四)正统共产主义

(五)现代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融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佛罗伊德心理学,建立了“批判理论”。

(六)社会民主主义:两方面妥协的产物;

(七)第三条道路:指向相当含糊,吸收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包括现代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不同国家的第三条道路方案也不一致。共性:

(1)相信社会主义已经不复存在,普遍接受全球化;

(2)政府具有极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作用;

(3)主张自由主义的机会平等和贤能统治。

五、其他意识形态传统

(一)法西斯主义

1.反特征anticharacter,基本是由所反对的内容界定其性质,反资本主义犯自由主义反个人主义反共产主义。

(二)无政府主义

1.不断挑战传统上认为法律、政府和国家有益和不可或缺的观点,促进了政治的思考和讨论。

2.偏爱无国家的社会,自由的个人在这种社会中通过自愿的契约和合作管理自身事务。

(三)女性主义

1.基本主题:社会以性别不平等为特征;男性权力结构可以且应该被推翻;

2.三种传统

(1)自由主义:平权女性主义 equal-rights feminism,实际上是改良主义,关注公共领域的改革;

(2)社会主义:强调女性的从属地位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联系;

(3)激进女性主义:性别的分裂是社会上最根本和政治上最终的分群。

(四)环保主义

1.关注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对自然界造成的破坏,有时利用传统的意识形态工具进行表达,如生态社会主义,生态保守主义,生态女性主义;

2.提出生态中心论ecocentric,浅绿团体相信诉诸自身利益或人所共知的常识即刻说服人们采取符合生态的生活方式;墨绿团体认为唯有根本性的重组政治议题的优先次序,置于任何个体种群之上,方能最终保障地球和人类的生存。

(五)宗教原教旨主义

1. 认为政治居于宗教教义的“天启真理”(revealed truth)之下,所以政治和社会生活应根据那些被是为根本或原初的宗教原则进行组织,并将这些原则发展为普遍的世界观。

一、界定民主

二、民主的模式

(一)古典民主:雅典

(二)保护型民主:保护自然权利

(三)发展型民主:实现自由和自主,个人发展

(四)人民民主:苏联模式

三、实践中的民主:对立的观点

(一)多元主义观点

1.由Madison首次系统提出,由多样之少数来统治;

2.当代,罗伯特达尔,“多头制”;

3.但多元主义和民主的联系可能不牢靠。且可能多元主义超载pluralist stagnation ,输入堵塞造成政府超载。

(二)精英主义观点

1.古典精英主义者力求证明民主永远是个神话;

2.现代精英主义者倾向强调一定政治体系和民主理想的距离。

(三)统合主义观点

1.Corporatism 法团主义、合作主义、社会合作主义。

2.新统合主义或称自由统合主义,产生了三边政府,通过国家官员、雇主团体和工会可直接打交道的组织来管理政府活动。

3.比起竞争性的选举机制来,个人更多地通过所属团体来表达观点和利益。

(四)新右派的观点

1.对民主政治提出极为特别的批评,集中在民主超载的危险方面:政治体系在不受限制的团体和选举压力下陷入瘫痪;

2.选举政治无异于自我拆台,鼓励政客为了争夺权力向选民徐虾越来越不现实的许诺;

3.“民主对成人就如巧克力对儿童:永远的诱惑;少量无害,过多致病”倾向于从严格的保护性意义上来看待民主。

(五)马克思主义观点

1.集中批判民主和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自由民主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民主,为巩固掌握权力的统治阶级所操纵和控制;

2.只要阶级权力分配不平等,权力就不可能在社会中广泛和平均地分布。

一、国家为何物?

1.国家用来指一系列令人困惑混淆的事物:一套机构、一个领土单位、一种哲学理念或一种强制压迫的工具。产生原因是人们从三个完全不同的角度理解国家:

(1)唯心主义:从道德角度定义。Hegel。 国家建立于彼此同情——“普遍的利他主义”universal altruism基础上的道德共同体。

(2)功能主义:集中于国家机构的作用或目的方面。国家被界定为一套保持秩序或社会稳定的机构。

(3)组织:最广义上将国家界定为政府机器,等同于实体政治body politic。国家的五个特征:

①国家是至高无上的,高于社会上其他所有社团和团体,行使者绝对和不受限制的权力;

②“公共的”:作出和执行集体决定;

③暗含合法性:根据公共利益作出;

④统治的工具:对合法性暴力的垄断。Legitimate violence

⑤是领土单位,具有自主性的实体;

2.政府和国家的差异:

(1)国家比政府更广泛,国家涵盖了公共领域内的制度机构和所有的共同体成员;

(2)国家是一个持续存在甚至是一个永久性的实体,政府只是暂时性的组织;

(3)政府是国家权威借以实施的工具;

(4)国家行使着非人格的权威;

(5)国家至少在理论上代表着社会的永久利益,政府只是党派的利益。

二、对立的国家理论

(一)多元主义国家

1.自由主义特征:国家在社会中充当裁判或调停者,中立性,保护公民免受其他公民侵害的裁判或调停者;

2.轻视国家而将焦点集中于政府

(二)资本主义国家

1.国家作为阶级统治进行压迫的工具,也能以更隐蔽的形式作为缓和阶级对立的机制而存在。

(三)利维坦式国家

1.新右派。源于古典自由主义。

2.国家是一个渴望干涉人类生活所有方面都操劳过度的保姆,认为国家追求的利益与社会相分离,这些利益要求不停地扩张国家自身的作用或责任;

3.“政府过度供给命题”

4.与公共选择理论家有关:自我利益、官僚体制。

(四)家长制国家 patriarchal state

1.考虑女性主义的影响

(1)自由女性主义:性和性别的平等可经渐进改革来实现,通常从积极方面看国家;

(2)激进女性主义:更具批判性和消极的国家观。

2.女性主义的另一种分类:

(1)工具主义:国家不过是男性用以保障自身利益和支撑男性同志结构的“代理”或“工具”;

(2)结构主义:国家机构很大程度上嵌入了广泛的男性统治制度之中。

三、国家的角色

(一)最小国家 minimal states

1.是古典自由主义者的理想,保障个人拥有尽可能广泛的自由空间;

2.最佳典范:19世纪处于工业化早期的英美。

3.三种核心功能:

(1)维持内部秩序

(2)确保私人公民间的契约或自愿协议得到执行;

(3)防止外来的攻击。

4.机构设置:警察力量、法院系统和某周形式的军事力量。

5.现代政治,新右派扛起最小国家大旗。诺齐克。

(二)发展型国家

1.一个国家进行工业化越晚,国家的经济角色越广泛,如日德,国家一开始就扮演着较为积极的发展角色。

2.干预主义是为了促进经济

(三)社会-民主国家

1.干预主义是为了推进更广泛的社会重构,引导或支持占主体的私有经济,通常与公正、平等和社会主义等原则一致。

2.现代自由主义者和民主社会主义者的共同理想。

3.授权国家enabling state,追求获取个人授权而能有所作为。

(四)集体化国家

1.将整个经济生活纳入国家的控制范围,如苏联和东欧地区的共产主义国家;

2.“命令经济”:通过一套“指令”计划体制进行组织。

3.在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实际上等同于国家主义。

(五)极权国家

1.最极端和彻底的国家干预,建立一种囊括一切的体制,其影响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2.消解社会内部的个体认同。

四、全球化时代的国家

(一)国家与全球化 立场:

1.“后主权治理”:全球化的兴起必然以国家作为有意义行为者的衰落为特征。权力从国家转移到商界;

2.否认全球化已经改变世界政治的核心特征;

3.全球化只是使得国家发生了转型。

(二)国家转型

1.国家是历史的制度,其出现是对16世纪一系列特殊环境的回应,当环境变化时,它会继续演化。19C发展为民族国家,20C承担了广泛的经济和社会责任,形成社会-民主国家,或称福利国家。1980年代以来出现了整体性的国家回退(rolling back),政府普遍采用放宽管制、私有化。显示了从统治government到治理governance的转向。

2.有人认为发展催生了新的国家形态,可称为竞争国家、市场国家和后现代国家。市场国家的正当性建立在其使公民机会最大化、保证有效和畅通的市场竞争的能力上。

第二部分 政治互动

·政治多发生于我们的头脑之中,也就是说,我们对社会应如何组织的理念、价值和假定,以及对政府的期求、希望和恐惧塑造了政治本身。观念不仅比现实更重要,而且更实际地讲,观念可能就是现实。人们的信仰、符号和价值既决定了他们对政治过程的态度,也至关重要地影响着他们对所在政权的看法。尤其是对政权正当rightful或合法legitimate与否的认识。

一、政治文化

(一)公民文化和意识形态霸权

1.政治文化性质的争论常集中于公民文化观念,三种一般类型的文化:参与型文化、臣民型文化、地域型文化。公民文化是三者的混合。

2.政治态度和价值研究的公民文化取向也广受批评:

(1)公民文化中有利于民主稳定的心理倾向模式非常值得怀疑;

(2)未经证明的假定——即政治态度和价值决定行为而不是相反。公民文化可能更多是民主的结果而非原因。

(3)这个方法倾向于将政治文化看作是同质性的。

(二)社会资本的衰落?

二、认同政治与多元文化主义

(一)认同政治的兴起

1.“认同政治”“差异政治”: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内部文化差异的意义。

2.认同将个人与社会连接起来,使前者嵌入到特定的文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背景内。

3.思想基础:后殖民主义,调整和颠覆帝国统治的文化特性。如萨义德通过东方主义orientalism批判欧洲中心主义。这种政治自信也影响到了认同政治,有时候它也表现为族群民族主义。

4.最有力的因素:50年代国际移民的增长。全球跨边界移民越来越多,严重扭曲了国家认同,推动了所谓“跨国社区”的产生。

(二)多元文化主义的模式

1.政治民族主义的单一文化纽带被严重削弱时,一个社会如何保持政治稳定呢?多元主义就是平衡多样性和团结凝聚的尝试。

2.核心主题:个体认同内嵌于文化中,应该保护或者强化独特的文化。

3.少数族群的三种权利:自治权、多重族群权、特殊代表权。第二者帮助他们表达和维系其文化独特性,可以成为法律豁免权的基础。如犹太人和穆斯林不受动物屠宰法约束,锡克族男性可以不戴摩托车头盔。

4.种类:

(1)自由主义的多元文化主义:根植于对自由和宽容的信奉,选择自己道德信仰、文化活动和生活方式的能力。也突出了认同政治所蕴含的危险:

①宽容只针对自身也是宽容的观点、价值和社会活动;

②“私人”和“公共”的区分;

③视自由民主为唯一合法的政治体系。

(2)多元主义

①西方信仰并不拥有比竞争性信仰更高的道德权威;

②无差别indifference政治。

(3)世界主义

①赞同文化多样性和认同政治,但视之为更广阔政治情感与政治优先项之重构中的过渡状态。

(三)多元主义的缺陷

1.来自自由主义的批评:警惕多元文化主义的假定,即个人认同内嵌于群体或社会认同中,是另一种集体主义;

2.来自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批评:共享的价值和共同的文化是稳定和成功社会的必要前提条件,所以多元社会必然分裂且充满冲突。统一于多样性unity in diversity的图景是虚幻的。

3.进步主义批判:无法表达阶级处于不利地位的议题。

三、合法性与政治稳定

1.权力的合法化:将合法性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是韦伯的经典贡献;

2.合法性危机

(1)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倾向于认为合法性乃伪造之物;

(2)现代马克思主义承认资本主义获取政治支持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它的存在。

3.为什么发生革命?

(1)马克思主义者

(2)非马克思主义者

①主要来自于系统论,处于失衡状态,且无法对变化作出回应。

②马与非马两者分歧:

1)革命更多地被理解为政治体系而不是社会体系的变化;

2)革命不是必然的进程,而是特定政治和社会环境的产物。

③社会心理学,托克维尔“预期升高的革命”模式

·选举被完全看作实践中的民主,是人民控制其政府,最终“将坏蛋踢出去”的手段。

一、代表的理论

1.全权受托模式:

①强烈的精英主义意味。代表是一种道德义务,那些有钱接受教育的智识者应该为较穷困者着想。而且鉴于多数公民并不知道自身的最佳利益,代表者一旦当选就应独立思考并自主判断。

②密尔也持此观点,知识与判断力的社会分布并不均等。

③批评者暴露出反民主倾向,代表性和教育之间的联系值得怀疑。没有多少证据支持伯克和密尔有关教育能够培养利他主义。

2.受命代表模式

①人们期望代表者成为传输自己看法的管道,而代表者同时又没有能力进行自我判断或表达自身偏好。实现了人民主权的理想。

②缺点:容易导致冲突,限制了人才的施展空间。

3.授权模式

①政党的公共形象或政策方案才获得支持,赢得选举便获得人民授权doctrine of mandate,允许他实施选举期间所阐述的政策或计划。

②优点:赋予选举结果某种意义,并使政治人物信守诺言。

③批判:

1)高度存疑的投票行为模式,信息,“非理性”

2)没有为环境变化留下政策调整空间

4.摹本模式

①代议制政府构成广大社会的缩影,即“特征代表制”“缩影代表制”,传统上受到社会主义者和激进思想家的认可

②缺点:从狭隘的角度描绘代表过程,即只有女性才可以代表女性。

二、选举

1.选举的功能

(1)传统的观点:要求政治人物能够作出交代并推行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意的政策,强调自下而上,功能有政治录用、代表、组建政府以及影响政策;

(2)激进的观点:自上而下,确立合法性、塑造民意和巩固精英地位。

(3)录用政治人物

(4)组建政府:只有美国法国委内瑞拉政治行政人员要直接选举产生。

(5)提供代表性

(6)影响政策

(7)教育选民

(8)确立合法性

(9)巩固精英地位

2.选举制度:辩论与争议

(1)标准可以分为:有关代表性的品质,有关政府的效能

(2)多数当选的代表性最弱,扭曲了选民的偏好。如工党1974年以39.2%的得票率赢得下议院的多数席位。比例代表制明显更高。

(3)多数当选可以实现稳定和有效统治,联合政府则脆弱且不稳定。

三、投票行为理论

1.政党认同模式

①长期支持某政党,视之为“他们的”党,即党徒结盟partisan alignment

②但也会出现党徒解盟

2.社会学模式

①将投票行为与团体的成员身份联系起来

②政党制度被认为是阶级制度的反映,中产阶级是右翼政党的选票基础,而工人阶级则是左翼政党的票箱。

3.理性选择模式

①将注意力从社会化和社会团体行为转向了个人,认为投票是一种理性行为,个体选民被认为能够在自我利益的基础上决定他们的政党偏好

②缺陷:将个体投票者从所在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抽离出来。

4.支配型意识形态模式

①个人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有意识形态操纵和控制过程形塑而成。强调个人如何理解其社会位置,主要通过教育。

②夸大了社会熏染的过程。

一、政党政治

二、政党制度

·标准:政党数目 实力 彼此相关性

1.一党制

(1)严格地说,由于“制”意味着若干实体的互动,一党制的说法是矛盾的。类型:

(2)见于社会主义政权 “党任命干部”

(3)与发展中国家中的反殖民民族主义和国家巩固有关

2.两党制

(1)两个处于支配地位的政党拥有大致等同的执政机会

(2)两党政治的例子并不多见,只有在特定历史时期

(3)它使政党政府的制度建构成为可能,而这种制度具有稳定性,选择性和问责性的特征。

3.一党独大制

4.多党制

三、政党衰落了吗?

1.政党做为代表的中介及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有效联系,已经明显衰落了。

2.以厌恶传统权力中心、反对现有执政党为特征的政治运动和组织开始,称之为“反政治”antipolitics

3.解释:

(1)正当被看作官僚化政治机器,正当并不被认为是人民的

(2)复杂的现代社会越来越难以治理,一旦上台却又无所作为

(3)社会认同和传统中过程本身开始减弱

一、团体政治

(一)团体类型

1.社群型团体:内嵌于社会结构

2.机构型团体:属于政府机构的一部分

3.社团型团体:追求共同但有限目标的人们组成的团体

(二)团体政治的模式

1.多元主义模式

(1)认定政治权力呈现碎片化且广泛分布的特征

(2)某一决定经复杂的讨价划价和互动过程作出,从而保证众多团体的观点和利益能够纳入其中。

2.统合主义模式

·一种社会理论,强调某些团体在于

3.新右派模式

·对利益团体的反感排斥

(三)团体政治的样式

二、社会运动

第三部分 政府机构

一、宪法

·给政治体系规定一套“超规则”mete-rules,为了使政府行为具备稳定性、可预测性和秩序性。

(一)宪法的分类

(二)宪法的目的

1.授予国家权力:表明国家的存在,就国家的独立权威领域提出要求宣示。

2.确立统一的价值和目标:阐明国家理想

3.维持政府稳定:确认并调整各政治机构间的关系

4.保护自由

5.使政权合法化

(三)宪法在发挥作用吗?

1.要与政治文化相一致

2.是否获得统治者的尊重,是否符合支配集团的利益和价值

3.宪法的适应力

二、法律

三、司法机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