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文脉》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文脉》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文脉》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3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脉》读后感(一):值得一读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典籍丰富,种类多,数量大。总得有人做这样一件事情,就是整理,梳理,介绍。作者说这得归功于品味。想了很久不知道品味又得依靠什么。

但是,读得很顺畅且有收获。虽然都是很熟悉的文学大家和文学作品。几乎可以让人顺着作者的梳理,再扩展开来进行有目的和方向的阅读,以便提高文学修养水平。而且,作者的评论也大多忠实客观诚恳深刻。比如写到诗经,写到司马迁,写到屈原。重新把高中时的语文记忆唤起,同时萌生希望安安静静读古文和诗词的愿望。

推荐。

《中国文脉》读后感(二):手记

名字大气,行文随性,善用比如,少有定论,感慨过多,新料过少。

用散文的形式来写中国文脉,从此看他的行文用字,概况评价能力也就那么回事,没看过其他文章,仅限于此书。尤其在作者挚爱的司马迁一章中,喊着爱的深沉,但是对其描述概况并没有比大学教科书高明深刻许多。

唐代诗情诗性写的真好!

P196,真正自信的人,总是能够简单的铿锵有力。评价曹操,极好!

P253,人类最勇敢的脚步,往往毫无路标可寻;人类最悲壮的跋涉,则以白骨为路标。

P274,一座伟大的城市,应该拥有很多“精神孤岛”,不管它们来自何处,也不管它们在别的地方有什么遭遇。

P281,历来真正的大诗人都是这样,说是影响人们的心灵,其实都是从改造人们的感觉系统入手。先教会人们怎么看、怎么听、怎么发现、怎么联想,然后才有深层次的共鸣。

《中国文脉》读后感(三):寻脉

“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余秋雨先生这本书一上来就对当前喧嚣热闹的文化现象如此评价。并指出,“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应该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

于是,便有了这本《中国文脉》。

二十多篇文章中,最为重要的无疑是开篇的《中国文脉》和《笔墨历史》两篇。

《中国文脉》阐述了梳理“文脉”的必要性以及梳理的标准和方法,犹如一部简版的中国文学史,尤为重要的是,余秋雨先生在这里以“品位”为标准点出了数千年文学发展中处于顶峰的作家和作品,根据文章论述,大体梳理如下:

《中国文脉》读后感(四):闲言碎语

下面文字挺没价值的。各位赶时间就关了看别的文字就好。下面那一段文字就是前天在把旧手机内容导入到新手机的时候发现的。好像是在济南的旅途写下的。济南真是个舒服的好地方。护城河边喝一碗清茶,看绿影深深河水蜿蜒,感觉整个人都宁静了下来。“倘若时光可以交错,你我正擦肩而过”

==================================================

就像登山,远眺山峰的人觉得山并不高,登山过程中的人觉得山的伟岸。大学之前的我就像远眺山峦的人,觉得自己已经读了很多书明白了很多道理。可是真正读到后面,真正了解到后面,才知道自己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这是我第一次读余秋雨的书,之前只是闻名,未曾深入探究他的世界。余作这本书未尝不有想立个里程碑把自己拔一个高度的成分在里面。这个无可厚非。是人都会想往上攀登。 真正的文化人,懂得越多,便越谦卑。 不是伪君子式的虚伪的、害怕落人口舌的谦卑,而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谦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认知,对规则的遵守,对黄土的热爱,对流水的深情。 我对土地、土壤的热爱,其实都是从这些文人笔端学来的。 余写出了对老子青牛出函谷关的洒脱风骨的向往,写出了诸子百家那个群星璀璨的岁月,对墨子的崇敬让我尤为惊喜,为北魏元朝明朝正名……跃然纸上。 文化不是特定人群的必然承担。

《中国文脉》读后感(五):平淡纯真

最先接触余秋雨的书是十几年前读书的时候,那时对他的书感觉不好,总是认为他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评论这个,感慨那个,很假很虚伪。当时的觉得怎么不来点干的,不去论证、考据史实,让人多知道点,竟是哼哼唧唧的。现在想起来,当时自己正处于或倾向于不断去吃没吃过的,没时间回味消化。重读余秋雨的书,完全感触有些不一样了,可能本身也处于吃了一大堆好的坏的东西,需要消化的阶段,在消化的过程中,也不自觉的冒出评论、感慨,也开始想哼哼唧唧的了。

中国文脉按着历史的走势,系统的总结了我们的文化演变过程,虽不详细,但对于其中的闪光点和关键处,很是发表了一些独到见解,促进了本身的思考,也为今后去吃什么开出了食谱。以前确实没意识到屈原、墨子、司马迁、陶渊明、曹雪芹的伟大之处,不知道北魏的气魄宏伟,不知道甲骨文现世的可贵,需要以后再找点新东西好好吃吃,再消化。写着写着,不自觉的用上了,余秋雨所鄙薄排比、堆砌的现代式骈文词句,只能无奈的笑,没有办法啊,从读书到工作,写的东西都是按老师教的和平时读的来弄的,怎么也不好办,反正也不想当文学家,就只能这样了。

书中最吸引我的是开篇的猜测黄帝、感悟神话、发现殷墟和结尾的十万进士、大地小人几篇。因为家中有小孩读书考试,说点私货,对其中十万进士最有点想法,如何选材是个大课题,古时从推举、品评、察举、科考与自荐结合到最后纯粹的全民科举,再到取消科举向西方方式借鉴靠拢,是有一定的道理,撇开社会制度弊端和个体隐秘黑暗,个人认为还是从绝对的不公平到相对公平的过程,现在的高考改革怎么觉得是历史的倒退呢,自主招生、提前录取,让偏远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学生怎么去参与自主和提前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