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北大授课的读后感大全

北大授课的读后感大全

《北大授课》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316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012-11-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大授课》读后感(一):体现中华文化的华美与油腻

这本书比较有趣大概就是前两章于北大与台大的闪问吧 (可能是因为鸡汤几句就够了[捂脸]再多就油腻了)

总共47讲的文化篇章,前10讲还读的心有戚戚焉,怀思中华文化的悲壮与格局

但读到最后真是要吐了,每场战争都可以浪漫地说成“改变了全世界文明的走向”“定夺了中华文化⋯”“因为他的死,中华文化才得以重生”也是很多情了

来分享一句书中唯一一个与国族文化无关的发言好啦

《北大授课》读后感(二):中华文化

羡慕是我看此书时的一个重要的感受,北大的课堂是这样的氛围,他们真是太幸福了。余老师从古到今的走了一遍,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也带领学生们进行了讨论。中华文化看起来挺高的一个话题,余老师却通过的自己的研究表达的很是简单,在中国人没有信仰这个方面,余老师提到了唐诗、宋词等传颂至今的片段就是中华文化的信仰。这个观点真是让我耳目一新,之前自己很少看这方面的书籍,有了这本书的见解,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又多了一份自信。

《北大授课》读后感(三):不说别的,宣传挺low

有余秋雨自比孔夫子,称“古有三千弟子《论语》孔夫子,今有北大学生《问学》余秋雨”。

什么话都敢往书腰上忽悠,不光说出了“古有孔夫子,今有余秋雨“,更说出了《问学》可谓是“创制了中国文坛‘散文式’文化通史”,

--------

且不说书的内容,光这几句话就令人作呕。

不过,他早就豁出去了,可能也不在乎让人多呕一回。

现在图书的宣传口号也是越来越狂妄自大,一个赛一个牛叉。

不是我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是这种宣传真的挺low的,真的。

《北大授课》读后感(四):来这躲一躲

最近还看了很多粗粝的文字,感觉读余秋雨真是美的享受,内心获得片刻宁静的同时又变得更加不平静,总觉得自己在躲避什么。老师这本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前重后轻,前详后略,甲骨文的发现那几堂课有一种泣血的沉重与豪迈,瞬间涌起无限的民族自信与民族自豪。文化要存活下来好不容易,文化是脆弱的又是坚强的。它被时代塑造被环境所裹挟,但是军队攻不破它强权踩不碎它,就在时间长河里熠熠生辉。

我们总是以为某些东西重要,但是回过头来却发现真正重要的东西是那些跨越历史的。感觉自己视野变开阔了,是一种大历史观和大世界观,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件事也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宗教或是一个国家,而是人类文明与文化。这个坐标定位让人珍惜让人开明,可是历史上懂的这道理的又有几人。

好羡慕上这门课的学生,与智者对谈接受灌溉。他们自己的观点也是不落俗套的,这样的课放到我们学校来上估计没有这些精彩的碰撞。其中最喜欢的是王安安,只看文字就觉得这女孩灵气十足个性十足才气十足。总体而言,文字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有不少发人深思的句子。介绍的脉络也是粗疏的,可是却在短时间内把人带回了历史的河流中,获得片刻的放松。最近看的其他东西太沉重了,看这样的文字也是一种解脱。

《北大授课》读后感(五):初读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

许久之后又读到余秋雨的书,上次读他的书是十几年前,在去往大连的绿皮火车上摇晃着读《千年一叹》。还有更许久之前,看到《道士塔》的压抑,颓然放下《文化苦旅》,直到今天也没有再翻起。

因着对春秋战国的走火入魔,这本明显侧重在魏晋前的文化讲座进了我的视野,北大的名头又足够让人向往,翻开书一口气读下来,淋漓的感觉,如沐秋雨。

首先,余秋雨的博学果然让人惊叹,而且,如果那些大段的话都是他在课堂上当场说出的——哪怕是事先准备了讲义,仍能看出这个男人的博杂、睿智、幽默、深度、敏捷。很多话很简洁,却直切要害,没有过多的花哨。

其次,我在这本书中收获最大的是一个写作的概念。还记得我看顾漫的书或缪娟、冯唐的书时对他们的语言有种惊叹,他们几个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写文简洁”。看到本书中余秋雨提到的关于老舍谈写作的两个原则,其中之一就是简单。余秋雨甚至提出不要用成语,点出成语的“硬”度,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的理论。想想那些堆砌辞藻的时候,正是自己年轻苍白的时候,想想自己没完没了写小说的时候——最近写不下去就是因为自己都觉得写得太多太啰嗦了,写完的内容回头看觉得十分糟糕。写作当然并不是比赛看谁写得多,而是要看谁写得深入人心。这个理论对我来说是开了一扇大门。不禁想到《边城》,那种懵懂的情,最纯粹、简单的东西其实是最难写的,

其实孩子的作文,尤其是未经雕饰和没有被框架过的作文,是最接近“好”文章的。然而现在大多数人无法这样评判,尤其是小学老师——作文的第一道防线几乎全然拦截了“好作文”的出现。老师“教”学生如何用成语,如何修辞,如何用优美的语言写开头结尾。当然这在一个高考阅作文卷平均十秒之内出分的大时代背景下,不出格的框架式作文是应考的需要,就像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唐诗”、“策论”、“八股文”,选拔总要有一定的形式,然而历史在千年的各种形式之内也没出一个大文学家也是事实。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曹雪芹蒲松龄等人的尴尬,一直延续至今。

最后是在读书中获得了自信,我这个第一学历是最劣等大专毕业的“差等生”,面对着中国最优秀文科学府的大学生,面对最优秀学者提出的问题,我的回答固然在系统上不如北大学生,但是在我自己的努力下,能看到我可以与他们比肩的地方,也印证了自己摸索着胡乱学的东西,也能与这些精英站在同样的高度去看余秋雨的课。带给自己的自信和心理满足是最珍贵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