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分开修行》读后感摘抄

《分开修行》读后感摘抄

《分开修行》是一本由嘎玛丹增著作,36.00元出版的21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2-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分开修行》读后感(一):回家

中国近期出版的游记散文,当以嘎玛丹增的《分开修行》(重庆出版社)和邓涛的《山河扣问》为翘楚。嘎玛丹增雪域行走,独自空旷;邓涛屐痕处处,扣问山河。嘎玛丹增代表了一种向神灵的行走,邓涛代表了一种向尘世的行走,体现了当代行吟散文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两峰并峙,堪称双璧。

《分开修行》读后感(二):身体和心灵一同上路

我一直信奉身体或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嘠玛老师是一个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的人,我很佩服,而且笔力雄厚,跟着他的书我去了好多不曾去过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这是一趟心灵之旅,在旅程中我看到了作者悲悯的情怀和对尚未遭到现代工业荼毒的山山水水的热爱,在这喧嚣的都市里,这书象一汪清泉让我不仅也向往那些世外桃源,我们无法回到从前,但是我们可以怀念从前,让我们的心灵再一次接受爱和美的洗礼,还可以为那些依然存在的美好贡献自己的爱心和努力。如果你有两片面包,请你拿一片去换取水仙花,这也是我所追求的诗意人生。

《分开修行》读后感(三):信仰不是每个人都觉得伟大

很容易就会被一些执着感动,比如藏人的那些对信仰的执着,他们的精神之旅是我们只能仰望而不能力行的一种境界。

有朋友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说,他不想去西藏了,不是对那里的风景不向往,而是不能理解那里人们对信仰的执着。我不苟同,信仰之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那些没有信仰的人们所不能理解的东西。我们相较于那些钟于信仰的人们而言终是少了些什么。自己以为人生充实,其实最后我们什么也没有。

都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精神永存。灵与肉结合才是一个人,但是总有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的。

这本书是散文式的描写,作者清风一样的文字,带我走进西藏,走进新疆,走进江南水乡。

也许旅行只是一种方式,我们如果从旅行中得不到任何东西那不如在家里读一本书来得实在。

《分开修行》读后感(四):还有谁能找到自己?

读书,嘎玛丹增老师的书是第一次阅读,是封面上那个小小的红影在蓝天雪上的震撼。书中渐渐猜测,也许他就是那个男孩,手里有一根秃鹫的羽毛的男孩。在冬日一个凛冽的上午,我带它回了家。

我喜欢这样的文字,像血液一样贯穿身体,填满每一寸有可能悸动的地方,我开始被此书绑架,被“没有信仰”的教徒围困,终究,在深夜读完这本书,灵修,我不感兴趣,但是修行,却深深向往,我也是个没有信仰的信徒。

天途、地途、人途。在远离和回归里挣扎,我们渴望远离,又在晚年,在繁华落尽的时候拼命想回归最初。

对于西藏的想象,来源于雪山,对于雪山的渴望来源于朋友。当朋友站在高山之巅,传来一张连绵不绝的雪山照片,我被震撼。原来一切离我也那么近。我始终没能一睹雪山的尊荣,于是穿梭在文字里,妄图离他近一点,再近一点。天途,成了我远方的思念。嘎玛丹增的天途是他的天途,他遇见等身膜拜,日夜转经,五彩经幡,。。。。。。。风吹动经幡一次,也吹动我心中一份潜藏的悸动。每每“遇见”西藏,我会想起《天下无贼》里刘若英在寺庙里虔诚的祈祷,回想起《天地玄黄》里默默转经的老者,我会想起《2012》里救世的诺亚方舟。。。。。。会让我误以为,世间一切的虔诚与信仰,只能在西藏找回。我也始终有此错觉,尽管我也没有信仰。(未完待续。。。)

《分开修行》读后感(五):我写字,字就是我

文/吴昕孺

嘎玛丹增的故事与文字告诉我们,浪漫只是装饰人生的花边,任何浪漫都取代不了苦难的底色。但既然底色是永恒的苦难,人生能够没有浪漫的花边吗?不能。只是,这道花边全靠我们自己去编织。

嘎玛丹增的“编织”方式是行走和写作:“分开修行”就是要在路上破解万物的密码,找到丢失的自己;“在时间后面”就是要通过文字触摸爱,触摸这个世界,触摸生命和灵魂。

他长期行走在青藏高原。他的文字也为我们呈现出了另一种高原地貌,在每一个或热闹、或荒凉,或神圣,或世俗的地方,留下自己精微、宏阔的思考:

“有什么黑暗,比信仰光环下的敛财更黑暗。”这样一个问句,他偏偏打上一个句号。在柔软的感知里,体现出男人决断的硬度。

“一个人行走虽然自由,但面对寒冷的空旷,选择退缩也是一种必然。”我喜欢这样的行者风范——热爱世界上的每一条路,但更热爱生命。他深知,生命才是我们前行的唯一道路。有些冒险家,连命都不要,他们只能得到一些强力刺激,得不到人与自然真正血肉相连的融合。

“感觉是一种奇怪的东西,它根本就不听从理性,它往往我行我素、自以为是。感性的人生虽然更能够结茧伤痛,但生命的壮美也往往成就了这种感性。感觉源于遥远的春天,花开时节,一束阳光在瞬间就把我洞穿。洞穿就洞穿吧,既然有愿望的勇气,更要有承接的力量。”

尊重感性是修行的必由之路,也是最好的修行。修行如果泯灭了感性,则成为一具枯木。嘎玛丹增走庙、阅僧、念经无数,他最可贵之处在于,始终用感性去开拓自己生命中的壮美。

青藏高原在那里,《金刚经》在那里,窈窕的女子在那里,珍贵的友情在那里……谁有那承接的力量,能将这些美好事物一一转化为自己生命中的壮美风光呢?举目所见,皆是斤斤于卑琐事务的庸人俗客,辗转于蜗角,跳宕于蝇头,将小小名利场当成了奔波逐浪的大海……

嘎玛丹增在熙来攘往的衮衮诸公中,是有很强辨识度的。就像他的文字,有他独特的语调和气息。正如他所说的,我写字,因为字就是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