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毕业生》读后感100字

《毕业生》读后感100字

《毕业生》是一本由余蛟雨著作,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毕业生》读后感(一):广院生活追记录

书名应该改成《那些年,我和我广院的师弟妹们》,或者改成《广院生活追记录》。

这个故事有一个重要的主题是:“我们”。里面有一些只在有广院生活过的人才能懂得的情感。

我们总是迫不及待的诗化自己的过往,书中却无保留地呈现我们从始至今的粗砺生活。

在故事里,看到的都是我们曾经有过的,却没有看到我们曾经梦想的。这、不、科、学。

于是,竟然有点恐惧起来了。

作者在书里面写:“很久以后,朱晟才明白,这是最致命的地方。“

《毕业生》读后感(二):2003-2010在广院生活过的人的记忆

这本书的前半段是主人公在C大(即现实中的中国传媒大学)的毕业生一年生活,后半段可视作主人公初入职场(公关行业)的生活。前半段中对C大的描述让2003-2010在广院生活过的人多多少少会有些共鸣,尤其是一些已经消失的事物,如男声无伴奏组合 Bang Strings,作者让他们永远存在在自己的小说中,是一种对他们的缅怀和致敬。

后半段对公关行业的描述,应当很符合公关业的现状。猜想作者一定是与书中主人公差不多,初入此行,又离开了它,这样才能保持一份敏感,用新鲜人的视角去观察这个行业。

《毕业生》的特色是题材上有些杂糅。比如描述一个汽车企业与一名领导的发展史的桥段,又好像是商业题材小说;前半段也有些校园小说的影子,而公关行业的部分又有职场小说的味道。可能作者想表达的就是这种从学生到社会人比较复杂的情感,所以才让自己在题材上做一些跳跃。

不想说得太细,还是大家买来看吧。

《毕业生》读后感(三):萧开愚老师为小说《毕业生》写的序

无穷的投入以及不断地醒来

——序余蛟雨处女作《毕业生》

萧开愚

几年前去参加一个活动,我溜去抽烟,两个小伙子跑来找我搭腔,其中一个是余蛟雨。为那五分钟的见面,现在得给他的小说写序,好像凡事都有后果,巧合不必例外。

《毕业生》的故事还原到现实中,我不能说真的陌生,但发生在小说里,则不便熟悉。故事在常态中展开,在常态中结束,其中引用的我的句子也受常规控制,这使我厌烦,似乎作者有意无意地把常规的压服力给暴露出来了。我的成长经验是,要加入到机械的队伍中去得到一个社会的转速是困难的,那得有人愿意剥夺你的自由,我为只有自由而窒息,在这一点上我十分羡慕小说里的主角——其实就是蛟雨自己——能够遭遇平庸的挫折。但也是在这一点上,我对蛟雨的稿子有些犹疑,我以为耐读的小说必得在常规的进行中形成常规的情感,情绪不妨亢奋,动作可以猛烈,但纯粹小说,最好避开戏剧性情节本身,而把注意力放在冲突边缘的微不足道的细节上面。怪就怪在,小说人物的社会主人原则其实是吸引我的,似乎这样的人出来主流社会,诞妄才好有个面对。尽管这样,我还是应激地加强了俗套看法,文学与人生失败的天然联系当不致使失败成为体制的赞歌。

这个小说的长处是它的语言,饱满而流畅。我喜欢带一点流行的俗气的语言,没有什么原因和感想,只觉得作家气的和文学性的敏感平衡一下也好。当然,这个小说的最大优点,是作者的兴趣完全聚焦于人物的社会努力,所有的活动直接正面,为了一个像样的(远看又实在不怎么样的)出路。我承认,这个真挚而诚实的小说不让诚恳的成长发生在社会常规评价体系之外,令其规则地头破血流和表现疲态,是对文学顽劣的硬性克服。

终于,青春的意义不是牺牲了。但成长,依然是连更消夜的投入,是从一个比一个小的梦里不断地醒来。有人企图醒得精确,有人梦想醒得模糊,也有人终生失眠,但愿有一种小说能够帮助他们。

《毕业生》读后感(四):《毕业生》的印与痕

余蛟雨的小说处女作《毕业生》有着黝黑的封皮、松软的纸张以及小而密集的文字排列,这与如今我书架上的许多书不甚相同,却更接近我对于纸质书本与传统阅读理想的模样。在这个没末日邪说所诅咒的年份里,余蛟雨的这本小说消耗了我和许多朋友们漫长的期待。这样的期待,不仅因为他的才情早已为我们熟稔,更因为这部小说讲述的是我们共同经历过的人人事事,切中着我们的脉息,唤醒了我们即将沉睡的记忆。

《毕业生》叙述了主人公朱晟从大四寒假南下佛山实习,到辞去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之间整整一年的故事,这是作者余蛟雨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一年,也是我们同届毕业的许多人生活大起大伏的一年。那些旧日积淀的元素会在这里化作新的演变,而未来所可以守望的种种也在此埋下缘由。我们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也开始承认自己的渺小与脆弱。这个时候的我们,正如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与这个时代所附着的这个国家一样,反思着过去,酝酿着巨变,带着满身的问题等待着一场新生。当我们之中的许多人慌不择路、乍前乍却、疲于奔命之时,青春的印记开始风化褪色,沉淀在脚下的只能是零落成泥碾作尘。这是多数人的痛苦,却是少数如余蛟雨般写作者的财富,唯有对生命充满热情和想象力的人,才能够将记录这样的经历当作一份虔诚的功课,并身体力行。

许多时候,生活就是这样,我们都在写自己的故事,我们也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写进了别人的故事里。

所以你在《毕业生》中,会不由自主地顺着人物和情节的痕迹,将思维延展到现实中、记忆中的人人事事,从而代入了自己,触摸到镜子背面的冰凉。这些文字离我门太近了,近到无法彻底将自己从阅读的场域中摘出来。它有时候甚至已经爬上我们的唇边,聆听双唇轻启后的一声轻叹。

但丁在《神曲》中经历了九层炼狱的修炼和洗礼,最终升向光明和天堂。此时,“在净界山顶的地上乐园,维吉尔隐退,贝阿特丽切出现。”维吉尔是但丁的精神导师,他代表着理性的光芒。而贝阿特丽切则是令他魂牵梦绕的情人,她启发着人类所独有的感性基因与情感力量。《毕业生》的价值正在于此,隐去了维吉尔的谨慎与守成,而让贝阿特丽切的魅力大放异彩,恣意纵情。

我推荐所有经历过毕业、并愿意回望那段记忆的朋友们读一读这本《毕业生》。在它离开余蛟雨的手时,朱晟、芒娜、少波、章小璐只有一半的生命,所有的读者都是赋予他们完整灵魂的造物者。

《毕业生》读后感(五):进化

这本书是一个可爱的妞送给我当礼物的,欣喜拆开包装之后拿在手里的是一本轻薄的书,出于自己读新书前的习惯,把书凑近鼻子,拇指从第一页码到最后一页翻完,味道闻起来还不错,于是开始读起来。

跳过序了,想读后再看。朱晟就呼啦啦地出现在了第一页的第一眼。整本书里的人物描述基本属于白描,除了相当有识别度的细节,剩下的是广泛的想象空间,芒娜可以是林志玲和舒淇的合体,章小璐在我脑子却怎么也只能是苍井优的样子(注意,咳,不是那位大家爱的苍老师)。男猪脚除了那抹遗传父亲的笑以外,就一直更换着不同的衣裳,看不清正脸地穿梭在不同的页码中。

关于考研查分,对找工作一无所知,毕业赶论文,呵呵,我能说句感同身受么?看到朱查分数,那些心理活动,看到身边朋友顺利进入社会经受洗礼而自己却无所适从;有过虚荣的希冀,也尝试踏实的工作,但每每疲惫独处时却又要面对那个被现实捆绑的自己,她会质问我,我们的梦想怎么办,这样下去怎么办,你要我们成为什么样子的人,爸妈为什么还要为了我们负担......这一切狠狠刺开记忆,飘出某个情境中的自己重合入书里,心里瞬间堵住,不过,真心有种找到组织的感觉啊,我不是一个人在被堵住,嘴角不禁一丝苦笑。

很想知道这个善良热情的男孩之后是怎么从容面对的,看了看表,还早,于是接着读。改用剧本对话的形式交代朋友们的联系,让人读起来轻快了很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符合了大脑运作的“镶嵌模型”原理(专业习惯,条件反射),随后接替于现实和内心的叙述以严丝合缝的方式展现了此刻他的状态,那个被高速公路汽车撞碎了的魂魄或者意念让朱晟在我脑海里播放电视剧的形象又清晰了一些。终于女猪脚们开始明朗起来,关于芒娜,我把关于她的所有描写细细读了一边,总觉得每个男生都会有一个惊艳的青春梦魇,这会让他们在情商上有迅猛的提高或者颓败。前几页章小璐出现的时候我就在猜,这姑娘在后面肯定有戏,果然,哈哈。至于说实话,比较偏心于小璐这种迁徙感重,归属感淡的人,这样的人有故事,敏感却又容易对某人某事豁达。“渐渐隐没在黑暗中却又拥有清澈明媚的双眸”,应该就是在形容这样的人吧。

可能因为是女生和平时涉猎兴趣的原因,看到各种会议、车展、文案讨论以及行业动向时,我的大脑自动开启快速阅读模式以单个汉语无关联扫过,尽管如此,字里行间的那份投入和激情我也多少能感受到,这就是工作了之后忙碌其中的状态么?我走神地想。直到那个激光莲花教教主的出现,我极其想跟文中男主一样说一句“我操”~~~然后边看叙述边在只有自己的寝室里笑喷了。

读完之后忘了读序,因为自己还有东西需要消化。想起和一个挚友的聊天,他毕业两年间辗转去到3家公司,暑假回去好不容易见面,他说看到别人都稳定了找到中意的工作了,自己却还飘着,别人都直立行走了,自己还在四肢爬行呢。我调侃说像我这样还在无产阶级之下读书的呆子岂不是还处在三叶虫阶段?其实我知道他一直想成为翻译,去很多国家体验各种生活,不想安定与平凡,只是现在,他也只能“曲线救国”。我们都必须生存下去,所以要不断进化,进化出与社会融合的圆润,保护好尚幼嫩却炙热的内核。回想起书里的朱晟,我不得不小小佩服,起码他很优秀,起码他积极,起码他从混沌中忙碌后找到了新的出路。

末了,还是小女人一下吧,真想在自己喜欢的季节去北大的那个湖看看到底有多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