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伍尔夫读书随笔》读后感摘抄

《伍尔夫读书随笔》读后感摘抄

《伍尔夫读书随笔》是一本由25.00元著作,253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2-7,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伍尔夫读书随笔》读后感(一):小摘

1 读 蒙田随笔

能兴之所至地讲述自己,能把自己灵魂中的不安 骚乱 乃至缺陷,不管什么都和盘托出者只有一个 蒙田。

“我知道什么?”。

2 读 鲁滨逊漂流记

笛福在其中始终保持着他所特有的透视力和平衡感。

3 斯恩特的 感伤旅行

半透明体 他的文笔精准无比

4 简奥斯汀的 沃森一家

文笔辛辣的讽刺家 判断与洞察力

5 简爱 与 呼啸山庄

勃朗特其所做的似乎是先把我们所熟悉的男男女女都撕成碎片,然后又把那些已无法辨认的碎片重新组合起来,同时赋予它们以不寻常的生命力。对她来说,肉体是多余的。

6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

哈代小说里没有某种令人愉悦的东西;他小说中的光芒是向外投射的,首先是一大片昏暗的荒原和一棵棵在暴风雨中摇摇晃晃的树木,然后回到房中在炉火边看到零零星星的互不相干的一些人物,本是孤身一人。但令人惊奇的是,当他远离人群而孤苦伶仃时,他的个性越鲜明,越突出。

7 契诃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契的“灵魂”既不接受逻辑法则又不遵守艺术规律。

陀的小说如灵魂之汪洋大海,要是我们情不自禁地被它吸引进去就会在里面团团旋转至晕,且晕且惊喜。

8 托尔斯泰的小说

伟大再适合不过。

9 康拉德的小说

文笔独特 风度翩翩

10 D.H.劳伦斯的 儿子与情人

由于对自己出生的不满,劳伦斯总有一种强烈冲动。以其独特观察视角,思想会直接闯进他的头脑,就像一块石头投进河中,而词句,就像急速浑圆晶亮的水珠,四处飞溅。

11 E.M.福斯特的 小说面面观

《伍尔夫读书随笔》读后感(二):嗅到了情欲——读《伍尔夫读书随笔》

2012年9月23日

开始有强烈的想读读伍尔夫的冲动,不是因为高中的那篇课文《墙上的斑点》,(又有哪个混口饭吃的语文老师,能热情洋溢得跟我们讲讲伍尔夫呢,有这点闲情,不如多做几道选择题,下次月考能再上一个排名,好多拿点奖金),而是在看过电影《时时刻刻》以后,多么羞愧啊,喜欢上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执着于文学的女人竟不是因为她的作品,而是电影;可又有什么好羞愧的呢?不都是艺术吗,文学说到底也是一种艺术啊。(我更喜欢称之为搞艺术,而不是搞学术。对“学术”这个词有种隐隐的排斥感,总觉得这个词语言太正统,缺少灵气)

之后,电影成了我最爱的电影,却与伍尔夫没多大关系。伍尔夫于我的魅力,足以让她走出银幕。她面容清秀,却端庄大方。淡雅的眉,一双略微凹陷而显得敏感忧郁的眼睛,小巧又高挑的鼻,与整体极为和谐的薄唇,身材高挑,偏瘦,穿着一条有些褪色的长裙,向我走来,走进我心里,在窗前的书桌旁坐下,戴上眼镜,翻开笔记本,皱起了眉· · · 而整个过程我嗅到了满身情欲。

对有些作家,像里尔克,有幸能拿起他的作品,随手一翻,便可感知他内心的善与爱,感到伟大,再浮躁的心也能安静下来。只想着能与他在乡间小路上走走,聊聊天。你当然明白,并不能从这样一场对话里获得什么指导,因为“一个人可以对别人提出的唯一指导就是不必听什么指导”,明天起来,一切天性和凭着自己头脑总结出来的东西又会回来,你永远是你自己的导师,也是你自己要克服的障碍,然而每每回想起这场对话,就好像旱季里下了一场大雨,整颗心都更饱满了些。

而对于另一些作家,像伍尔夫,即便我还没有读过她写的任何东西,就能敏锐得感知到:对了,就是她,一直在寻找的就是她呀!竟然哭了,不是因为感动,而是过于兴奋了,心里面好像从来未曾如此热闹过,以至于无法静下心来,先和她好好得地谈场恋爱,一心只想着做爱。

里尔克对于我来说, ”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这个世界比起我的,更美好更明亮,足以分我一点光,让视力不大好的我能够心情悠闲得好好观赏。而伍尔夫于我,就像是她读D.H.老伦斯的书信,”大概是我和他实在太像了——都想走自己的路,遇到的是同样地难题。所以,我不可能心情悠闲地读他的书信,而是心烦意乱的。”

在没认识伍尔夫以前,我总是想,为什么小说非得要这样写呢?要有那么些面容具体的人物,要充斥着那么多比生活更为跌宕的羁绊?还得困于时间的因果?为什么我不能只描写主人公的一天,其实一天就足够了呀,或者说只描写3、5分钟的场景? 这样闪闪烁烁的印象总在我脑海里漂浮,我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抓住它们,固定它们。因此,发现伍尔夫的小说时,我就知道,我终于抓住它们了,我想要的就是这样的小说啊!我恨不得一心多用,火力全开。可到现在《达洛维夫人》,《海浪》,《到灯塔去》都只开了个头,三分之一是因为翻译,三分之一是因为文化的差异,还有三分之一呢?呵,我没有一笔闲钱能让我买那么多书,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更没有一间自己的房间。甚至还在忧愁,以后买来的书该放到哪里啊?我那狭小的寝室。

于是,只从网上买了本《伍尔夫读书随笔》,藏在枕头底下(被检查卫生的阿姨看见是要扣分的呀),在思维还算清醒时随手拿起来翻翻。而这样一本书,却让我更爱她了,以至于在写下这些时,我还在害怕:万一伍尔夫看到这些,会不会生气呢?会不会又就开始心烦意乱?又有些高心:她一定也能对我敞开心扉,要不然“我怎么能从那隐晦曲折的字里行间,从那些难以觉察的细微迹象和暗示中,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呢?”

伍尔夫在大英博物馆那巨大的穹顶里面的一缕思想中的一丝,轻轻地飘到了我面前,我多想以自己还很瘦弱的感受力抓住这一丝啊,装进心里,装进脑海里。还没伸手呢,就嗅到了满身情欲。

《伍尔夫读书随笔》读后感(三):相见恨晚

这书捧起来就不想放下。清晰的思维,生动的文字,对人、事、物到位的观察,以及文字中处处流露出的真性情,很难让人不喜欢,从她在大英博物馆把《论女性心理、道德和体格之低劣》的作者冯教授的脸用笔“胡乱地画圆圈,一直画到他看上去就像一片着了火的灌木丛,或者像一颗裹着火焰的扫帚星”那一刻起,我爱上了她。

最后部分是她的一些日记,从中可以看到她很“小女生”的一面,里头有句话,我仿佛觉得是在说我:

“我呢,一无所有。我很容易兴奋,好像总在探寻什么,可又很容易自我满足——手头正在做的事几乎都喜欢,就是情绪无法稳定。我想,我是决不会厌倦生活的,有时虽然也会心灰意懒,但很快就能恢复。”

摘录:

关于读书,一个人可以对别人提出的唯一指导,就是不必听什么指导,你只要凭自己的天性、凭自己的头脑得出自己的结论就可以了。

任何文学,一旦过时,就会变成一大堆旧书,变成一种用老旧而陈腐的语言对业已消逝的时代和被人遗忘的世事所作的记录。然而,要是你有兴致埋头读这样的旧书,那里记录的人世生活的陈迹有时也会使你感到震惊,甚至为之折服。

人们并不能自始自终携手并肩完成人生的旅途。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座没有人涉足过的森林,都有一片连飞鸟的踪迹也没有的雪原。在那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而且希望这孤独永远不受干扰。老是需要别人同情、别人陪伴、别人理解,这实在令人难以忍受。

小说家若想求生存,就必须使自己写出的每一句话里都有一点火花,而不管怎样的火花,都必须是他用自己的手从生活的烈焰中取来的。

读《蒙田随笔》:能心之所至地讲述自己,能把自己灵魂中的不安、骚乱乃至缺陷都和盘托出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蒙田。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过去了,在蒙田的这幅自画像前始终聚集着成群的人。他们凝神观望,仿佛看到了自己的面容,而且越看越有趣,越看越有名堂,最后连自己为说不清究竟看到了什么。

评劳伦斯:正是由于对自己的出身感到不满,劳伦斯总有一种强烈的冲动,他总是从某个特定的角度看待事物,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普鲁斯特不同,他从不眷恋过去,也从不关心人的性格特征之类的东西,他甚至都不是因为文学本身而对文字感兴趣。在他看来,任何东西都只是一种工具,其本身既不是目的,也没有意义。

评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小说就像一片波涛汹涌的汪洋大海、一场雷霆万钧的暴风骤雨,或者说,就像一个巨大的洞穴,里面岩浆沸腾、噗噗作响,然而又非常吸引人。他的小说是完全用灵魂建构起来的。要是我们情不自禁地被它吸引进去,就会在里面团团旋转,直转得头昏眼花、气喘吁吁,但在晕眩的同时,又会感到无比惊喜。也许,除了莎士比亚,最令人兴奋的就是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了。

托尔斯泰:在所有小说家中,托尔斯泰是最伟大的——对《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我们除了这么说,还能说什么呢?

只要我们严肃认真地读一部经典名著,那么就如经历了人生严峻的一刻。我们会得到一种崇高的启示,而当我们带着这一启示重返生活时,就会更加敏锐、更加强烈、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

无论你怎样描述生活,都不会比生活本身更加曲折离奇;或者说,无论你把生活表现得怎样混乱、怎么不合理,都不会比生活本身更加混乱,更加不合理。

现代人是那么不安,那么矛盾,那么喜欢自我嘲弄——他们住在彼此隔离的小房间里,相互之间是那么神经过敏,而他们接受的却是同一种文化的熏陶,他们的思想又是那么雷同,那么刻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