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永不抵达的列车读后感1000字

永不抵达的列车读后感1000字

《永不抵达的列车》是一本由杜涌涛 / 徐百柯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不抵达的列车》读后感(一):稿件集合而已

就是一本集合了各种新闻稿件的书,没什么新颖的东西在里面,只不过名字好听罢了。

曾经发生过的一些事情,比如像温州动车,其实就是时间的叙述,并没有什么附加的东西在里面。不是一本有质感的书。

《永不抵达的列车》读后感(二):名副其实的精选

“给沉默的大多数以温暖、勇气和力量”这句话是这本书的精髓。本书是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精选了20篇极好的文章。每一篇的阅读都能触动你心灵深处最为柔软的部分,让你为之感动,为之伤心,为之难过,为之不平……一份好的报刊,一本好书应运而生绝对不是空穴来风,那是经过许多人用心地付出,用心去做方能完成的。

开篇《失落的阶级》就带我走进八、九十年代那个距离我们并不远,虽不熟悉,但也并不陌生的时代。一个阶级就这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被社会所淘汰,甚至没有人记住他们,或者不想记住他们,因为已经成为过去。电影《钢的琴》带着我们重拾那段时间的往事!于是平凡的小人物在作者笔下登场,却不是闪亮,而且带着千般无奈的愁绪。

知青的故事读过不少,精神病院里的知青你了解吗?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他们的生活如何?是成为众人心中的重要人物了,还是已经沦落为劳苦大众中的一员?他们的命运为什么如此悲怆?是什么造成?在探究这些根源的同时,为什么觉得探究的没有什么价值?因为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了。

那一个个故事,用心地读者,你不得不用心,因为它在吸引着你,它在告诉你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你想去了解,想去关心这些人物,哪怕是给予他们精神的同情。

中国青年报,冰点故事,虽说是冰点,可每个故事都是那么有温度。在那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老人、孩子、看到了那些昔日的知青,他们经历的命运。

渴望有这样一个平台,把这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记录下来,他们的故事是真实的,是一个时代历史的见证。我们没有理由对他们不闻不问。像这样的故事,希望它越来越多,多到深入每一个人的内心

《永不抵达的列车》读后感(三):冰点,一块招牌

《码头春秋》的豹尾。牲畜一样的工人,把生命和青春埋在高楼下面。这个结尾呼应前面听歌,这次听得是《社会主义好》

《码头春秋》里面的一段。一面是被拒,一面是无法施以援手的无力感,其实是很常态吧

太佩服赵涵漠了!这篇《生命的礼物》行文如海浪,一波接一波。结尾这段照应了开头,也照应文章中很多处地方,这几行字就像灯塔一样,一下子照亮了地图上还不清晰的角落,让人对全局一下明了了。情绪又蕴藉克制,就像太极最后一招打完后,余韵不觉,风声在耳。

《永不抵达的列车》读后感(四):冰点不冰

写不下短评我就写在这里了。这本书就像在开篇的前言里说的那样,“关注那些被忽视,被遗忘,甚至被屏蔽的人与事”,收录的是中青报冰点栏目的经典文章。一个社会的好坏,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标准就是看社会低层人士,边缘人士的生活状态和政府国家为他们做出的保障工作和对待这些底层或者边缘人群的态度。赵涵漠在《伤逝》里写下岗工人,“整整一代人背负了命运为发展牺牲”和文章最后“这一切都过去了”的对话作出鲜明而讽刺的对比。不得不说,这样的开篇已是一记重锤。从以《钢的琴》为线索的国有企业工人失业关注开篇到上世纪水库建设和南水北调工程移民问题的聚焦,这里面有被历史遗弃的老革命,江边的挑夫,普通美国人对美国政府执法的亲历,温州动车事故的关注,写的非常细致入微。有人说,太过煽情偏离新闻的客观性,说想要切身体会和理解对方新闻人是不可取的,有失偏颇和客观,甚至这是不可想象的,不同的背景和生活让你无法彻底的去理解对方的本质。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有道理,但是有时候这样的新闻写作方式存在是为更多的人能够通过报纸这样的深度的挖掘来贴近被采人或者事件亲历者的真实生活,不求理解,只求体会和看到,在我们每天平静生活的外面,有人经历你不曾经历的黑暗或者伤痛。就像家国辑里写到被采人所说的“我不指望北京人吃水的时候感激我们”。那么社会的发展或许也会朝着有温度有人性去前进,不得不说现在社会发展问题重重,冰点这样的专栏存在是必要的,这是好几年前的书了,我觉得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事故频发和微博上疯狂爆出一些令人惊叹而且无法理解的黑暗存在的此刻,甚至就近也有北京城郊大火等事件,非常值得采访和思考,如果能够重新更新和编辑,我想会看到更多优秀的新闻人对事件细节的关注和写作。虽然去实习过的我知道,今天的新闻审查制度越来越严格,很多时候我们在写的都是命题稿件,但是我相信,一定仍旧有优秀的新闻人,坚守在这样社会良心的岗位上。另外,徐老真的非常令我敬佩,如果以后能有机会在三联实习(做梦)一定要好好看看他老人家的照片。

《永不抵达的列车》读后感(五):深度

冰点周刊是中国青年报享有盛誉的品牌栏目。我记得看过李大同主编的冰点特稿集萃,大约是05年吧,书名大概是《冰点03’》。如今,又见冰点精选——《永不抵达的列车》,本书是2010-2011年冰点周刊特稿精选。

冰点是深度报道,长篇通讯。它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一些故事耐人寻味。挖掘出来的真相,直击人的心灵。冰点特稿的篇幅都很长,好几千字的篇幅,但是很好看,耐看,愿意看。在这个速读时代,是不容易做到的。冰点对准的焦点既有公众事件,也有落满了历史尘埃的故事。与本书名同名的《永不抵达的列车》这个特稿,显然是甬温线动车出轨事件,算是重大事件。可以说,此前,中国铁路高速发展,算是中国速度,也算让世界瞩目。不过,这个事件改变了中国高速铁路的高速发展模式,改而求稳,求安全。围绕这个事件的是与非、真相与谎言、生与死……纷纷扰扰。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而关于这场悲剧的真相还未必那么清楚。对于这件事的处理、对死亡乘客的处理也未必尽如人意。记者选取的角度很奇特,基本上是2条线,一男一女,两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分别坐上了相撞的两辆动车,他们从坐车以及在车祸中死亡。一个一个的生活细节,逐渐还原。从他们美好的年华,他们信心满满的踏上了回家的路程,放暑假了。他们在路上还更新着微博或者人人网上的个人主页,还和朋友联系着。他们都热爱生活,他们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是他们都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乘坐的动车永不抵达。他们的朋友在他们出事后,到处寻找他们,最后找到的是尸体。死了那么多人,可以写的人很多,可以写的角度很多,作者就是从这两个普通人来写,他们生命的泯灭,多么让人心痛。

还有一些被人逐渐遗忘人或事,甚至是不愿被人提起的,被人刻意隐瞒的事情,出现在冰点周刊里。比如,下岗工人。比如知青精神病人。让人知道了更多的历史真相。不少事,就是普通人的酸甜苦辣,当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就是要看到他们的苦与悲,忧与伤。看到落泪,也思考这些普通人身后的一群人。也希望他们能获得公正的待遇。

冰点周刊,有深度,耐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