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亲·友·我读后感锦集

亲·友·我读后感锦集

《亲·友·我》是一本由李镇西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友·我》读后感(一):李镇西的亲情友情

李镇西是个有情之人,从他的其他几本文集中就可以看出来,这本书全部是李镇西亲情杂忆,更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无论是亲人、朋友、同行、网友、前辈,甚至是保姆、“路人甲”,都可能进入了李镇西的笔下。

我们关注李镇西的人生际会。毕竟他自己也算名人,能接触到一些很有分量的教育专家,一些名人,一些教育事业中国的佼佼者。了解李镇西笔下的这些人,了解李镇西同他们的的交往,也让我们通过他的文字来瞻仰一下这些人,哪怕是一两个小细节,也可以感受他们的风骨,趣味。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尤其是语文教师,像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等名字都如雷贯耳,高山仰止。所谓爱屋及乌,对关于这些名人的事情还是愿意了解的。而李镇西笔下的同道,也都有所建树,比如高万祥,程红兵等,也是有让人心生向往的。

这本书中有两章写他的亲人,包括母亲、父亲、继父、岳父等。我们以前的模范教师的宣传中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模范教师为了学生呕心沥血,却无暇照顾亲人,没有教好自己的孩子,因为一心扑到教学上,尽孝不够,留下终身的遗憾。还是李镇西来的好,真性情。不关心自己的家人,不尊老爱幼,又如何去关心别人呢,又如何去熏陶教育学生去爱人呢?

这本书未必有什么太大的研究价值。但教师是人。亲情友情,才让人活的有滋有味。

《亲·友·我》读后感(二):君有奇才我不贫

《亲•友•我》这种书名的格式,一下子使我想到两本书——钱钟书先生的《人•兽•鬼》和巴金先生的《神•鬼•人》。这种格式一般多用于合集,将三类事物综合融为一本书,取了各自的特点,拼凑出了标题。

这本书是关于友情和亲情的散文,第一、第二辑介绍了很多知名人物,第一辑是文艺界的,第二辑是教育界的,因此显得这本书很有高度,作者李镇西老师人脉很广。但有时候真的仅仅是朋友之交淡如水,或许没有太多的接触,或许只是许多年前的相交,许多年后的再次拜访。然而,既然两个人认识,就可以说成是朋友,也能够当做是朋友。

第三辑同道风采中又介绍了程红兵和吴非,是的,我用了一个“又”字,这两个人在这一套书中出现了不止一次。至交之情,通过文字溢于言表。对于这两个人,李镇西老师都是怀着敬佩之情的。他欣赏程老师的教学,佩服吴老师的杂文。成为朋友,变成知己,也应该是必然的啦。

接连看了两本自传类的书,看起来和教育有些相去甚远了。但是,教育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的参与。因此,老师认识越多的人,结交了越有名的人,就越能获得知识和经验,更好的融入课堂教学中。看似简单的交流,看似平常的相处,都能充分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都能最终确定你是否能成为对方的朋友。

君有奇才我不贫,朋友难得,教育难做。

《亲·友·我》读后感(三):《亲•友•我——李镇西亲情杂忆精选》性情中人的学者

前期读过了李镇西一系列的教育文集,感知他的学识渊博,也在走入他的生活态度。身为人师,教育为先,育人己任,严于律己。而此刻,我手中的另一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全面饱满的教育学者。在这里,他除却了严肃而又神圣的教师身份,深入进入他的人生生活圈之内。

《亲•友•我——李镇西亲情杂忆精选》以一个大集锦的形式搜罗入内这位教育学者的关于对亲人,故交的回忆录。一个人的生活圈其实毫无疑问地时刻影响着这个人的自我定位和生活方向。有什么样的朋友,亲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志同道合的伙伴。而在此书中,我们便是可以看到众多李镇西的故人了。虽然他们可能并非名震四海,但是他们却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李镇西的人生。又或者说这些人的身上或许也时刻折射着同为友人的李镇西的某些类似特质。通过李镇西的笔墨,我们在不断了解他的亲朋好友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这位出色的教育学者谦逊,善良的人格特色。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抱着一份执着的尊重他人的意念,他是那样一路走来。在这其中,属于他自己的性格也在塑造,他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也在逐步形成。事实上,本书除了让我们进一步从一个侧面走入李镇西的人生之外,我们同样也能读到非常精妙的关于人物刻画,亲情描绘等等诸如此类话题的描述。这是一部非常综合性的关于人物描述主题的书卷。而透过这些小片段,小章节,我们也能学习到众多的精妙构思和写作手法。人物描写其实并不难,难就难在没有有关的指点迷津。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实例版本的人物描写汇总,对于学习如何刻画人物的学习者而言,本书相信可以带来非常不错的相关指导作用。

《亲•友•我——李镇西亲情杂忆精选》性情中人的学者以笔为工具,一一记录下属于他身边的人物和故事。读这些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很多发自肺腑的感言。感谢那些曾经给予他支持,力量和勇气的人们;感谢那些曾经帮助,激励过他的人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行进在教育的第一线上。尽管书中没有明显的内容与教育有关,但是却从另一个侧面讲述着一个教育界人士的有关情怀。亲情的杂记记载下了亲人,友人和我之间的相互温馨回味。

《亲·友·我》读后感(四):浪淘几簸自天涯

李镇西老师的这套文集,之前已经读了五月份出版的四本。坦诚的说,作为工作上的同行,我当然希望教育工作者通过书写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使更多的人意识到我们也是人,意识到我们共同的目的与敌人为何,这样才能使我们携手共进(创造美好家园之类的套话就算了,我们不是卖油漆的),但毋庸置疑,任何一个有尊严有底蕴的人都不会希望互相理解需要建立在暴露自己不愿他人知道的事的前提之上。一如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所提到的“体面”的意义。可惜我在书中却不止一次的看到当事人不愿意披露的东西,这让我,很是遗憾。对于有窥私癖的民族来说,这并不算什么,但对于不论是众人面前还是私处时都律己的人来说,不啻瞽僧下气。

一位教师,不论有名与否,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男人或女人,然后是生活中的定位,再后才应是社会定位,不同的社会分工决不能也不应该抹煞他的人性,可是我们看到,在现在的社会文化框架内,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在自觉不自觉的抹煞着自己与他人,纵然不愿,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明明已经了解这种代表与被代表的可笑,可是有的时候仍要代表他人,还得时不时的忍受被他人代表。这是病态社会里的常态,但除此之外的东西,譬如自己家存在着婆媳关系的问题(尽管后来缓解了),母亲在年轻的时候孤儿寡母在疯狂地饿年代里曾经忍受非人的折磨(尽管藉此针砭时弊,批评了新左派对的荒谬追奉),但无论如何,很多的东西我相信作者并不愿意公开在众人的目光之下。

《亲 友 我》这本书相比于其他七本的不同之处在于笔墨所用似乎都不在于与本行相关的事情上,但实际上,真正了解教育的人都懂得,我们涉足于教育,并躬耕其中,离不开周围的人对我们的影响,施与我们的人,或我们施与的人,他们都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的维系着我们与教育的联系。尽管我自己都难以置信,但事实上,我对作者的岳父万鲁君先生是有印象的,究竟有没有拜读过老先生的文章是完全没有印象了,但作者提到的有一点,我是完全同意,今时之师,较于民国时,较于解放前时,差的何止百倍十倍,而这种差距,将随着资中筠先生断言的那样,最终演化成一种人种的后退。

《亲·友·我》读后感(五):一个真性情的人

关注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位家长们必须担当的责任。林林总总的教育书籍看过不少,留下深刻感触的不在少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身的特点,也有自己的长处,每每读来都获益颇多,但是在众多的教育专家里,我想说,如果你没有读过李镇西,那就太遗憾了。

李镇西,既是教师,也是文学爱好者,他的每一本书的前面的总序都是这样写的:梦想是作家,后来当了教师,于是便把文学融进专业,有了一点成功的感觉和许多职业的幸福。因为既在搞教育,又爱好写作,于是成就了今天这个独一无二的李镇西。就如一直脚踏实地地大树,绝不靠喧哗与色彩取悦于人,而是把真实的清凉洒给大地。

远远地欣赏到一个人的思想后,很自然地便想要了解他更多,希望得知他是否如我们一样,过着平凡的日子,都和什么人在交往,有些什么样的生活经历与生活逸事。在《亲 友 我》一书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正襟危坐的李镇西,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李镇西,他认识的人很多,他很有心,他把那些事情记录下来,让我们读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他。

在“大家风范”一章里,他记录的几位名人,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而通过他的记录,时时让我有一种高山仰止的心态,果然都是大家风范,果然都是虚怀若谷平易近人,而李镇西以一颗真诚的心写下他们的常态时,对我们何尝又不是一种启迪?

他记下了与自己一样战斗在教育阵线上的诸位同仁,他们的交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些活泼的李镇西,看得出来,在与朋友交往时,他是轻松幽默的,也是真诚的,所以他的朋友遍天下。还有那些在网上交往的朋友,也让我们看到了李镇西的胸怀,他可以交到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

而在关于亲人的两章里,我们看到了对他生活起着重要关系的几位至亲,对于母亲的理解,对于父亲的怀念,对于女儿的自豪,尤其是最后对于岳父的尊崇,都让人感觉到温暖。我想,李镇西就像是一个只会用心感受善良的男人,他用自己的爱心去包容身边的一切,所以他遇到的都是好人,那是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好人。

李镇西有一个特点非常明显,就是即使那个人伤害了他,他也会选择用宽容的心态来理解他,他应该是一个非常善于从积极正面的角度想问题的人,所以他可以凝聚到那么多的朋友来喜爱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