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记忆与印象》读后感100字

《记忆与印象》读后感100字

《记忆与印象》是一本由史铁生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4.80元,页数:1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记忆与印象》读后感(一):灌肠真香啊!

碎片式的记忆,看的时候非常有亲切感,因为我自身回忆的状态和书中叙述几乎一样。每每进入回忆状态,大抵都是阴天有风吹过的午后。回忆像是一层水雾,不管是回忆浮出脑海还是我钻进回忆里,最后都会打湿一些什么。

书里我最喜欢的是《八子》,真有趣。八子继承姐姐的碎花裤被人嘲笑,自己也蹲在地上笑得坦然,“意思是:没错儿,换了别人我也会笑他的,可惜这回是我”。写到他们为了去看电影要偷偷甩掉九儿和石头时,我看着莫名得心惊,好像要被甩掉的是我——毕竟我是有过这种经历的(瞅一眼我姐)。最难忘的还是最后那盘灌肠,真香啊,我也想吃。

对了,他在书里好几次回忆起了教堂,他用了一个词形容小教堂——犹豫。犹豫这个词写得真好,解了我多年的疑惑,原来那些山上山下有名字没名字的小寺庙,吸引我一次次走进去的,是它的犹豫啊。

《记忆与印象》读后感(二):牢笼内外

记忆,所以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

写字的人有力量,一种平静的力量。

史铁生、杨绛先生都是拥有这样量的人。

特别喜欢这段,失恋似乎可怜,但我说那只是夏天过后的秋天。

漫长的病痛折磨,没有彻底将他击倒在地,而是更多的思考与体验。

读这样的散文是舒服的,听别人讲属于他的故事,好像投缘的陌生人可以畅谈数小时。

《记忆与印象》读后感(三):言出我言不出的童年

这本书是本期多看读书会所定的3本书目之一,让我欣慰的是,这次的档次明显提高,三本书质量都很高,不再像前两次,看到看不下去,心疼时间,心疼金钱,还心疼精力。

早就听说过史铁生,那是在他去世的时候。当时网上不小的范围都在吊唁、追忆,觉得这人影响力真大。细看了一下,发现是个作家,身残志坚。

然后就“哦”了一声,“原来如此”。

中国一向如此,表面怜悯心极重,“场面上的场合”,对弱势群体的态度,是不容不敬的。即便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弱势群体”的原因,恰恰就是你我所为,也不容你我在“场面上”,流露出一点即使是语气上的不敬。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中国达人秀从国外引进后,风格就从“点评和剖析”变成了“拍马屁和流泪”。

尽管如此,尽管一直没有看过史铁生的书,从别人所写博文里,也对他也印象不坏。

但也仅此而已。

这次有这个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买了下来。

一篇篇读下来,酣畅淋漓,他的文字,似在与我诉说他的过去,他过去所见所思所想,他深深沉浸在记忆中,如此恰当、准确地表达出来他的心意。他的文字,鲜活地呈现在我的眼前,甚至令我忆起了与他文字中同样年龄时的类似事情,当时情景,竟然也鲜活再现眼前。

我激动不已。

我是一个敏感多思的人,往往多感慨,却不能把自己的心思表达出来,就像喉咙被堵住了,吼不出来。

他却如行云流水般,任思绪漫延出来,融入空气中,随风流走。

煞是羡慕!

记得原来看过一段话,大意是说如果你的心绪烦乱了,就读读文学。史铁生的这本书,虽没有吸引人的情节,有的仅是他的私人生活,却耐人寻味。也许,这就像“精致”与“粗糙”,同样身处景中,有的人仅看到山石,有的人却看到山石之美之韵之味。

而我就是只看到山石的人,却由史铁生的文字,读到了山石之美之韵之味,如何能不满足、享受?

好的书,值得反复阅读,经得起时间磨砺,读这样的书,才对起得我们那有限的生命。

《记忆与印象》读后感(四):牢笼以外的天空

我总觉得,史铁生是最适合写命运的。看他的《记忆与印象》,一字一句都是已写好的命运。

就像《务虚笔记》中那根寒冷的羽毛,《记忆与印象》中也多是寒冷的往事。在那个时代,个人在集体的狂热中显得微不足道。书中有许多写到亲人的篇章,读来颇感悲凉,就因为出身,祖辈们遭遇着各自的苦难,曾经光宗耀祖的道路被生生打断。而在这命运的漩涡中,亲情的联结蕴含着偶然,却又那么坚实,让人感到一丝暖意。我相信很多人都能理解史铁生对母亲长久的怀念和对无意中伤害奶奶的悔恨,一棵合欢,一株老海棠,成了荫庇他一生的绿色。而我特别喜欢《老家》中想象母亲出嫁的那一段,十九岁的新娘遥望着浩渺的未来,被前途的神秘所吸引,却不会知晓苍凉的命运已经写好,将在余下漫长的日子里一点点展开。还有那些无处可去的童年和那些死于青春的少年,那些被时代撕裂的亲情和那些曾经意气风发而又归于平淡的人生,看得人胆战心惊,又让人叹息不已。

不知道史铁生是不是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当年他二十出头刚从医院出来的时候,既没有死,也再不能走,想必也曾无数次控诉过命运的安排吧。而在地坛历经没日没夜的思考与纠结之后,必有一日,他看透了那安排。于是会有《我二十一岁那年》里那个还不懂得有些错一生只能犯一次的小男孩,会有《我与地坛》里那个弱智而美丽的少女和那个被埋没的长跑中年,会有《务虚笔记》中那些用字母指代的爱情,残疾,背叛,恐惧与孤独......他终于明白:「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这大约就是佛之慈悲的那一个“悲”字吧。“慈”呢,便是在这一条无尽无休的路上行走,所要有的持念。」

历史和记忆都是破碎的,一如史铁生笔下的人和事,它们散落在不同的时空中,而这记忆幻化出的印象,却指向更为广阔的人生,或者说命运。我觉得那篇《比如摇滚与写作》真是对生命最好的描摹。春天是欲望勃发的季节,青春的躁动催促着年轻人疯狂地摇滚,他们寻找着爱情,向全世界发出自己的呐喊;而待到秋天,浪漫归于沉默,随着万物一起沉寂的,慢慢老去,看过了那么多的人生和风景,早就不以悲喜来评判上天的安排,他微笑地看着刚跑到世上来的孩子,把这永恒的轮回写进了剧本。而史铁生正是这样一个写作者,他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思考,对命运之神的敏感让他用记忆之外的印象描绘了每一个生命的轨迹:「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记忆,所以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

在我眼中,史铁生是一个极为真诚的写作者,他并不着力于故事或者文字本身,而是借着纸笔,用尽毕生心力去叩问人,命运,存在这些或许根本就没有答案的问题。他力图突破记忆的牢笼,一如突破轮椅对身体的限制,转而用思想这最为自由的形式在牢笼以外的天空中尽情舞蹈,并将这人间的歌舞炼为永恒。

《记忆与印象》读后感(五):眺望就是回想

内心依旧纷纷乱乱,像极此刻秋天的落叶般,心情也跟着渐渐低落。于是随手拿起早些时候买的史铁生的《记忆与印象》读起来。早起读书真是人生一大乐事,特别是遇见了一本适宜在清早阅读的书。它让我的心从雨点般密集地敲打在鼓上的急促变成了一只悠扬在天空自由挥动翅膀的百灵鸟。那种心情别提有多舒畅。

史铁生的文章,最初接触大概便是高中语文课本里的《我与地坛》,在他一生中最困苦无助茫然的时刻,他像倦鸟收拢起羽毛,蜷缩在一处给予他无限遐想情思的地方----地坛。他思考着自身的未来、思考着母亲的无奈、思考着上天的残忍、思考着命运的无常。思索的力量让他的心灵重又站了起来,而写作给了他无限痛苦以外的天空。而他思索的写作又无限启迪与丰富了我以及其他人的心灵和生命。

人与人的联系未必要相逢相知,在书本与人的碰撞中、在不同时空与不同时间的汇合处、在心灵慰藉与百感交集的情感里,人们的缘分已落地生根,长成参天大树,去荫庇着生生世世的有缘人。“生生露生雪,生生雪生水。我们友谊,幸福长存。”这句在史铁生梦中走过的吉光片羽已很好的诠释了人与人不解的缘分。生生不息,永世长存。

在他的文章里,写亲人,写童年,写儿时遇到的人或事,写荒唐年代凋零的闪光的爱。在他枯萎的身体中,仿佛记忆仍在茁壮成长。丰沛的创作让他重新走进刚出生时那个大雪封路的夜晚,2岁时见过的教堂和肃穆的钟声,童年院子里母亲种下的合欢树以及懵懂少年时的顽皮与初遇苦难命运的慌张。写下来,也许这些往事中的欢乐与磨难就有了证明,就有了不被时间吹散的痕迹。相反,这些明证播撒在了更多素不相识的人的心田,好让我们明白,人的一生是被欢笑与泪水;幸福与痛苦;得到与失去交替掌管,即使是致命的挫折也不能将头永远得低下。在绝望的尘埃中也能开出希望的花苞,耐心守护自己的命运,细心浇灌对于未来的祈望,生命之花会因泪水而更加娇艳、会因风雨洗过而更显茁壮、会因懂得而更美丽。

对母亲,姥姥,奶奶,父亲的描述总让我热泪盈眶。人生的吊诡之处总在于无知时对至亲之人的伤害到成熟时想弥补,亲人却早已远去。内心的忏悔与自责无处倾诉,唯有一纸文章纪念。辛酸往事,伤痛回忆,是否也在告诉捧读的人,莫去做伤害亲人的事,莫说太多尖刻的话去顶撞亲人。那样,除了怀念与伤感,任何弥补都惘然。

读史铁生的文章,就像站在死中去看生。活透彻了的人的句子总带着一些寂寥的况味,这一生你就只能与灵魂对话,对上话了,心灵也就安恬了。而人生呢,也不过是我轻轻地来,再轻轻地走。如此,便知晓全部。

史铁生走了,却不枉这一生。在时间被忽略的存在之中,生死同一。他的死,也为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