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黑桃皇后》经典读后感有感

《黑桃皇后》经典读后感有感

《黑桃皇后》是一本由[俄] 普希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桃皇后》读后感(一):评《黑桃皇后》

只听说过普希金的诗,却没想到他的小说也是佳作,果然天才在哪个领域都闪闪发光。

我想对于普希金的小说,我最喜欢还是人物的描写,不管是贵族还是农民,让人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俄国人情风土。

丽莎把自己的脸化得惨白以免阿列克赛认出自己,真是特别淘气可爱;黑桃皇后那一眨眼,也真是机灵(当然,赫尔曼真是让人气得牙痒痒);而杜勃罗夫斯基教育我们,干正事的时候,千万不能谈恋爱(最后没报仇,也没老婆)。

《上尉的女儿》里的爱情没有让人真正感觉到那浓烈的爱意,反而我更关注强盗头子普加乔。这是整个故事最饱满的人物。他是个强盗,自然冷酷而残暴,看他吊死人的轻描淡写,还有扫荡过后留下的千疮百孔的村落,就知道他绝不是个好人。但同时,一个能号召起这么多暴民而成为“皇帝”的人,也自有他的人格魅力,至少他对彼德是做到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他解救玛丽亚的时候,我真希望他们永远能和平地相处下去。

如果整本书要挑一篇我最喜欢的,我想那会是《打扮成农家姑娘的小姐》,毕竟谁能不爱丽莎呢?

《黑桃皇后》读后感(二):四种翻译

冯春:谁不诅咒驿站长,谁没有和他们吵过架?谁不在盛怒的时刻向他们讨取那本要命的簿子,把自己因受冒犯、粗暴对待和怠慢而产生的徒然的怨恨统统记上去?谁不把他们当作从前那些刀笔吏,或者至少是牟罗马森林里的强盗那样的万恶之徒? 萧珊:谁没有诅咒过驿站长,谁没有跟他们吵过架?谁在盛怒的时刻没有向他们要过那本“要命的簿子”,以便在上面写下自己对种种压制、粗暴和怠慢态度的毫无用处的怨言?谁不把他们当作十恶不赦的坏人,就像衙门里的书吏,或者,至少也像莫洛姆森林里的强盗? 戴启篁:谁人不骂驿站长?哪个不跟他们吵架?有谁在大发雷霆的时候不索取那本要命的“功过册”,在那上头枉费笔墨控告他们盛气凌人、冥顽不灵和消极怠工呢?有谁不把他们当成不齿于人类的坏蛋,简直如同往日包揽讼狱的刀笔吏,或者,起码也酷似穆罗姆森林里翦径的土匪?

刘文飞:谁不曾诅咒过驿站长,不曾跟他们争执过,不曾在一气之下向他们索要过那本“意见簿”,以期在那本子上洋洋洒洒地写下自己的愤怒和无力的控诉,控诉他们的趾高气扬,冥顽不灵和粗鲁无礼?谁不把他们当作害群之马?好比那鱼肉百姓的酷吏,或是深山老林里的响马。

《黑桃皇后》读后感(三):多年后再读普希金

第一次读普希金是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那时候读的是《上尉的女儿》这篇的青少版(现在回想起来故事情节应该大体是完整的,只是细节上有所删改),当时就对普希金的小说印象深刻,后来又反复读了几篇。这么多年回头来看发现写的真的好!!作为俄罗斯文学的先锋,虽然故事在今天看来不是多么新颖,但是重读的时候却不感觉厌倦,仍能紧紧抓住我的心。它的主题是永恒的——不管是纯真的爱情还是人性的贪婪与高尚,后世的契科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文学巨匠的著作里我好像依稀能看出他的身影。

在棺材店的老板、黑桃皇后里是人性的贪婪,在上尉的女儿里是纯真的爱情,在暴风雪、杜勃罗夫斯基里是命运对命运无情的捉弄,在射击里是人性的高贵,而在驿站长里则让我无比庆幸驿站长女儿能够有幸运的结局。

而在《上尉的女儿》里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的普加乔夫的形象,在这里他不是不单是一个单薄的“屠夫”,更是一个有人情味的人。对于这次轰动全俄的起义还有发现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很多类似的历史,我看到有许多人在武断的批评。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不是走投无路谁愿意走上这条路呢?我相信乱世中取利的阴谋家只是少数。虽然规模变大之后,各种丑恶的事情也就暴露出来,但更多只能说明一种“劣币驱逐良币”。在那种情况下,也许只有无道德的人才更有机会活到最后,而善良的人则被无情的淘汰了。(忽然想到银英里的大公了

《黑桃皇后》读后感(四):那遥远的沙俄时代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觉得俄国人写的小说特别迷人。同样是19世纪的作品,英国人法国人写的看过几本就觉得不太想看其他的了,说到底都是(批判)现实主义那点东西,展现了人性的美与丑啦,批判了万恶的资本主义啦。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手段是掠夺,除了对殖民地的掠夺以外,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农民和城市贫民就成了被掠夺的对象。

而俄国则与之不同。十九世纪初,俄国还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贵族们一面在城市里有自己的宅邸,享受欧式的生活方式,一面又是农村的地主,剥削手下的农奴;一面羡慕西欧国家飞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比如绝大多数人家里都会聘请法国或者德国的家教,喜欢西欧的商品),却又不愿意放弃农奴制与自己的特权。所以对十九世纪俄国社会的描写总能给我一个截然不同的体验。

诚然俄国小说中的人物也会存在种种雷同的现象,比如会有傲慢无理的贵族、在大城市过着奢靡生活的公子哥、受了欧洲新思想的善良的年轻人、残暴的哥萨克军官、可怜的下级文官和他们的女儿、被压得喘不过气的农奴……不过这都是所谓“典型人物典型性格”嘛。

在这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种种故事就变得非常有意思了。

这短时间内俄国出现了他们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几位作家,包括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当然还有这本书的作者普希金。

普希金生活的年代稍早,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强烈影响。他以诗作闻名(小说写太少了……),作为一个没落贵族之子,受到了西欧先进思想的影响,反对农奴制,歌颂自由,最后又因为决斗而死。

这本书选的故事都蛮有意思的,还包括了一篇长一点的《上尉的女儿》(这篇特别有意思)。总之他的作品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么啰嗦,也没有其他俄国作家那种洋洋洒洒的史诗感,故事脉络清楚,情节也有趣。

总之这本书我还是挺喜欢的。不过短篇小说每篇都评太麻烦了,我懒得继续写了。

《黑桃皇后》读后感(五):读书笔记|亚历山大·普希金《射击》:没有胜负的决斗

近日读完了普希金的短篇小说《射击》,在此之前,我对俄国文学的涉猎几乎为零,因此在本文中,简单谈一些我个人的浅薄的想法。

小说有两个主人公,退役军人西尔维奥和没有具体名字的伯爵。首先出场的西尔维奥是个充满矛盾的人:是俄国人,却取了个外国名字;日子很清贫,同时又挥霍无度;出门一贯步行,却喜欢大宴宾客(菜只有那么两三道,酒却如流水一样让人喝个够)。另外还有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他有着高超的枪法,在充斥着“决斗”思想的军人中间,从不和人提关于“决斗”的任何话题,即使一个中尉在赌牌时违反了规则,无理取闹,触犯了大众的底线,在他眼里,也是一笑而过。

这些情节的描述初步勾勒出主人公西尔维奥的性格特征,表面温和,内心复杂,经历过一些事情,这些使他看上去更像个神秘的主角,然而,他没有和上述那位违反赌牌规则的中尉决斗这件事也引出了后面的情节,西尔维奥没有决斗是有原因的,他不想把付出性命的赌注押在这种意义不大的事情上,因为这世界上仍有更重要的“决斗”在等着他,接下来的故事中,西尔维奥收到了一封奇怪的来信,而后马不停蹄地去往他处,临行之前,依旧是大摆筵席,并对整个故事的倾听者“我”讲述了年轻时候和别人进行的未完成的决斗,西尔维奥收到情报,他的仇人还活着,他要去报未了结的仇。

几年后,“我”遇见了西尔维奥复仇的对象——也就是故事的另外一个主人公,那个有一定名望的伯爵,由一幅画上的两个重合的子弹痕引出了伯爵对接下来故事的叙述,即西尔维奥来找他复仇的事。在这场决斗中,西尔维奥虽然获得主动权,他却没有杀死伯爵,只是在他开枪击打的那幅画上补了一枪,子弹击中在伯爵开枪的弹痕上——西尔维奥从精神上战胜的伯爵,达到了让他“害怕、胆怯”的目的,性格矛盾的西尔维奥此时已完全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或许在现实生活中,折磨你很长时间的某样东西(可以是长时间求之不得的心爱之物,也可以是想要向之复仇决斗的人),当这样东西真的来到你面前的时候(心爱之物唾手可得,仇人在你面前举起双手),你未必就那么在乎实物了,你很可能更强烈地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就如小说中的西尔维奥并没有杀死伯爵,只是在精神上战胜了他,最后把他交给良心去审判。

小说的结尾处用两三句话交代了西尔维奥最终死在希腊独立运动的战场上,我不知道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何在,在我的价值观里,在党派的政治理想和国家民族的兴亡面前,个人的荣辱是及其微不足道的,西尔维奥的热血洒在战场上要远远比洒在角斗场上荣耀吧。

这篇小说的另一个迷人之处在于它的结构,小说的前后两章既是故事的两部分,也可以分别独立成篇,第一部门结尾处西尔维奥为复仇扬长而去的情节,故事在这里完全可以终止,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然而“我”作为一个线索人物,引出了故事的后半段,通过伯爵的讲述,把故事完整的模样呈现在读者面前。小说的两部分都是以“决斗”一方的视角去讲述另一方的事,“决斗”的双方在小说中没有直接的冲突描写,但小说营造出的“决斗”氛围是紧张的,这样的双重视角,使小说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一个完整清楚的故事。

亚历山大·普希金虽然英年早逝,他在俄国小说界的奠基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对我个人来说,《射击》的阅读是了解俄国文学、历史的一个开始,非常巧合而幸运地,能够从普希金开始,而前面,是浩瀚波澜的海洋。

2017-2-25,草书于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