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串联》读后感精选

《大串联》读后感精选

《大串联》是一本由雪屏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串联》读后感(一):时代产物,究竟是悲是喜?

对于那个已经逝去的年代发生的那场运动,我们该如何评价呢?仅仅看大串联这一历史事件,对和错,对于现在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但其对当时参与这一历史事件个体来说,对错各有其说吧。从某种意义上讲,大串联耽误了那一代人的青春,给当时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危害。但是当时那些参加串联的人通过大串联也走遍了祖国的大好山河,玩的不亦乐乎啊...只能说我们都是被整个时代所左右的,当时喜,现在想想又悲了而已。

《大串联》读后感(二):一段沉痛的历史

一直就很想看关于那个年代的事,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在看,是要揭露,还是美化,揭露能到什么程度,美化又能到什么程度。在这样不良好的心态下看了这本书。

就像腰封的一段文字一样: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就参与到了罪恶之中,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只是没人关注过他们而已。而实际上他们往往付出了更为惨重的代价。

每个人看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立场,对于那段历史不管你是站在大众的角度加以谴责,还是像《生死朗读》的导演斯蒂芬·戴德利一样怀抱怜悯,都没有什么对错。只是关于历史,我首先想要知道的是真相,较为客观的真相,政客之外的真相。

但是就有这么一些情况,使得文字不能尽可能的真实。但是如果还有这样题材的书,不管是美化了多少,扭曲了多少,我还是会看,我愿意在各种添加物之间抽丝剥茧的寻找真相,即便这只是我一个人的真相。

《大串联》读后感(三):一段无法回避的历史

这是一本记录那个时代少年的现实社会冒险故事,四十年前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有无数的年轻人为了近乎狂热的理想踏上离乡的"朝拜"之旅,他们称之为串联。没有丁丁历险记的梦幻,没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只有在人性善恶丛林中的游走,这条路承载着太多的残忍和荒诞,也有太多的罪孽,穿梭在口号、崇拜、政派斗争的密林中,只剩下早熟。当年家乡小城中的联总和红司也曾在小城里掀起一番红色狂潮,腥风血雨,曾经我试图询问父辈们那段岁月的经历,但总是含糊其辞不愿细说,也许他们受到过伤害,也曾伤害过他人,据说那段岁月里整个民族迸发出的持久不息的残酷暴虐,断绝亲情和灭绝人性,释放出了千百年来积累的恶行,揭开伤疤让人体验的尴尬和羞辱远比痛苦要多得多。他们这代人是非分明,责任感强,懂得站队,对于政治异乎敏感,当年都曾有过一段激情焚烧的岁月。对于我来说就像一副残缺的拼图,只能从陆续解禁的电影,各式各样的杂书中获得零星的碎片,这本书无疑也补上了震撼的一块回忆。

《大串联》读后感(四):在青春的站台上找到去向光明的火车

雪屏平铺直述的文笔似乎并不出彩,吸引我的是那些故事。每个生活经历丰富的人所讲述的故事都可以引人入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这些不同的故事,和旅行是一样的道理,会让我们更好地更多地在有生之年了解我们不知道的世界。可以让我们去领略和认知那些位于不同空间、时间的世界,那些我们今生再也无法触碰,无法感受的世界。

时期的天崩地裂,全国政治的混乱,文斗武斗的激昂,都是现在的我们这一辈人无法切身体会的。即使我目前身陷囹圄,即使我目前身处险地。

主人公石磊,可能是很多处于那个混乱年代青年的代表了,他对什么造反批斗并不热衷,大串联的目的也只是想去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更为关键的是找到一个人。而每到一处,参与到各种批斗中的惨烈景象却与他想看到的想要寻找的大相径庭。

现实和梦想,差距不仅仅是一步之遥。尤其是在当今的世界更是如此。

石磊,其实何尝不是现在的大多数人,走出校门,奔向社会,发现一切都不如校园里描述的美好,而是血淋淋的惨烈画面。于是自我封闭,不愿面对。可是别忘了啊朋友,书中给我们留下的希望,就是那么一辆去往遵义的火车,让书中的石磊能够自己选择自己的世界。

我们也可以,让我们在青春的站台上找到那开往光明的火车。车上的每个人都会对你说。

上车吧,错不了。

《大串联》读后感(五):那个时代怎么随意忘记

在厦门机场,晚点2小时的等待里面,从来没有折扣价格的机场书店里面,一堆28元的图书中,我寻找到这本书。一开始以为是那些堆积如山的是人尽知的历史图书,随意翻阅了几页,竟然掏钱买了下来。这是一本有关1966—1967的少年的游记,以及40年后的重走那段人生路的记忆。最直接、平铺直叙的浅浅揭开那段几乎被官方刻意的忘记的历史。不知道为什么还在有人为那段时间摇旗呐喊,歌功颂德,即使目前的中国不是那么尽善尽美,但是那时的中国更加混乱、更加危险和更加没有人性、民主、权利。有人要远离政治,有人自认不懂政治,但是只要是人类社会,你怎么能脱离政治。所以关心政治不仅仅是关心这个国家,更加是在乎于你自己。《大串联》不过是记录了那个岁月的一点点伤疤而已,更多的记忆在人为的、刻意的去忘记。这才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那些红色的歌曲在某地大声、反复、招摇的唱诵着,不仅仅是长江边的某个城市,而是在很多的地方、很多的脑海里面,被无意识的或者被有意识的利用,成为某些人发财或者平步青云的资本。那个时代的少年,现在已经逐渐衰老,很多人正如石磊所记录的那些人一样,无法面对,无法回忆,刻意忘记。又有不多的过来人、或者受害人在最底层的去为那个时代追讨青春、生命、尊严,但是又有几个人记得他们,有几个人在帮助他们呢?老舍投入未名湖的刹那、北京某学校女校长躺在殡仪馆的孤独尸体、国家主席在开封的最后一夜、被取下肾脏的女反革命、河南那个水库决堤的第一天、那个被陪绑死刑的小女孩......无数的迷雾最终在历史中被遗忘,还是在未来警示未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