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创意传播管理读后感100字

创意传播管理读后感100字

《创意传播管理》是一本由陈刚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1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意传播管理》读后感(一):新媒体不是媒体

新媒体不是媒体,它类似于猿类与人类的进化,这其中是断裂的。这本书最大的启迪也在于此,只有理解了到底什么是新媒体,它的特点到底是什么,才能去解读数字营销。成功者创建的是一个公共空间,而失败者则只能抱着后视镜理论所述的狭隘眼光创建一个有墙的公园

《创意传播管理》读后感(二):感觉像是七拼八凑的一本书

首先,一共五章,前两章和后三章的标题显著不同,就算不是一个人写的落差也稍微统一一下吧……前两章思维和结构都非常混乱。说好了第一章讲互联网对市场营销造成的影响,第二章讲创意传播管理的提出的,但实际上这两章就是在把互联网对广告主的影响和对受众的改变翻来覆去地、错综复杂地讲了一遍。感觉前两章像是微信公众号文章拼起来的一样,可能是作者不同论文和讲稿的合集吧。其实就这么几个点能不能列个一二三讲清楚,脑子不好使的我看得好心累。

其次,排版。P84、85怎么回事,从哪里复制来的吗?字距都不一样。

最后,内容只是还行吧。可能因为个人真的不喜欢市场营销,可能因为市场营销这种实践性很强的东西搬到书本上就像纸上谈兵,所以内容并没有很吸引我。但是第三到五章干货排得比较整齐,我还是很欣慰的,答题能用就行。

P.S.我手上的这本书是2015年的版次,2年过去了,从图书馆借来的这本书还是崭新的……

《创意传播管理》读后感(三):技术的终极胜利?

作者在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现实,互联网正建构着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融合的数字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个体不再以模糊而单一的消费者形象而成为更丰富、真实的生活者。他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随时可能与企业在数字生活空间中相遇。为了适应数字生活空间所创造的新环境,企业必须放弃原有的高高在上的觉知,以社区便利店的自我定位,通过不断挖掘生活者的行为数据向他们靠拢,并依托沟通元,激活生活者协同参与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同时在这种实时,动态、多变的环境中,企业传播必然上升到管理的高度,这也意味着组织机构的变革,一种新的具有统筹和决策力的跨部门的传播管理部门的出现。

然而无论是企业对传播流程的管理,还是对创意传播沟通元的挖掘监测,都严重依赖于技术的发展,甚至连数字空间本身都建筑在技术之上。即使目前数据的解读依旧取决于解读者的智慧经验,但并不妨碍更先进的语义处理技术将其取而代之。整个传播过程,看似回归到大众媒体出现之前的点对点的朴实,实质却建立于更加精确繁复的分析之上,所谓生活者与企业之间感性的情感却可笑的依靠最为理性的科技创建和维系。创意传播管理已经俨然成为一场技术的狂欢!

书中认为,传统的营销传播服务,尤其是营销策划前期粗犷、滞后的消费者洞察研究必将被基于生活者的数据库建构和智能语义系统的监测分析技术替代,传统人工作业将受到巨大冲击,行业格局也将重新洗牌。这个结论的前提是生活者的心理情绪和情感将直接反应在其行为活动上,这与20世纪初西方心理学所盛行的行为主义研究范式十分相近,然而实践已经证明仅依靠流于表面的行为来探讨人复杂的精神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才出现更多挖掘无意识和内隐情感的探测方法,诸如投射。就像计算机永远难以模拟人的大脑运行一样,用一个更低级思维层次的机器来演绎更高级的思维运行是困难和不现实的(即使在某种程度上有所补益),因此那些技术以外基于直觉和感性的探究模式在营销管理中依旧必不可少。

另一方面,书中并没有太多考虑技术发展本身对于技术依赖的限制。当数字空间的生活者感到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无数双眼镜的监视下时,必然会产生隐匿自身行踪,不被随意窥探的诉求,反监测技术也将由此而生,例如目前正逐步发展起来的网络限时销毁技术。当生活者开始带上哈利波特的隐形斗篷,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当其他网站开始设置关卡,严格限制企业对用户数据信息的截取,这时企业又该依托什么?创意传播又该何去何从?技术从来不是终极。

《创意传播管理》读后感(四):《一个微博平台的死亡》

20XX年,CCM理论盛行,一时间无数企业以“生活服务者”自居,走上微博营销之路。

(一)序

一日,小A在微博上抱怨北京天气干燥,次日即增加64条评论、76条私信,内容均为化妆品企业推送的产品信息与保湿护理,关怀备至。小A受宠若惊,又不胜其烦,当即调整隐私设置,但仍有边栏广告和微博推广,不断推送个性化内容。

吃货小B的微博推送广告投其所好,均为X宝上的美食信。小B每次上网,总被广告吸引,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最高记录57小时连续浏览零食信息,信用卡透支353472435元;最高记录一天领取快递346个,第二天全身酸痛卧床休息。最终小B痛下决心,注销微博帐户。同时期互联网专家开始热议精准广告的负面影响。

“大数据”时代来临,小G在微博上发表单字“唉”,被敏锐分析出是在思念异地恋男友,即刻被推送情侣相思产品、服务。此举吓到小G,类似的,无数网友也担忧隐私在微博的间接暴露。微博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之间的微妙定位,迫使“数字生活空间”中的“生活者”们逐渐在微博上谨言慎行,以抵御个人信息被他人利用。后来CCM理论研究学者将这种现象归纳为“生活者的沉默”。

(二)新闻报道节选

……

20XX年X月X日,“白给你看”企业帐号走红,其微博内容新颖、观点中肯、言辞真诚,广受追捧。互联网专家们纷纷称赞其为“业界良心”,资深微博营销专员们也表示“自愧不如”“微博营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有钻研CCM理论的记者写道:“‘白给你看’,是真正的‘生活服务者’!”

两个月后,“白给你看”企业宣告破产。在对其微博粉丝的采访中,小C说:“‘白给你看’啊,确实挺好的,就好像身边多了一个私人护肤专家一样!”然而随后记者问到购买意向时,身为平面模特的小C表示,“那我还是买欧X雅啊、香X儿呀这种,大牌儿!”类似小C这种现象还不在少数。在D市一间地下室内,记者采访到了“白给你看”创始人王总。据了解,“白给你看”团队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维护微博帐号,并且为了信息客观公正,从不收钱发微,其产品销量却着实不佳。采访最后王总忍不住落泪:“你说,我都把粉丝们捧成上帝了,怎么还落的这个下场!”

……

(三)

20XX年底,因用户不堪“生活服务者”骚扰,微博平台发布“屏蔽广告小助手”功能,根据屏蔽程度收取不同费用。有用户怒斥其为“给钱就不骚扰你”的抢劫行为,但面对无时无刻、无微不至的个性化广告信息,还是乖乖掏了腰包。有业界人士认为,此举“一边向广告主收费发广告,一边向用户收费屏蔽广告——高,实在是高!”

次年,企业主们纷纷筹划应对策略。大企业砸钱,购买了微博新推出的“强行广告植入”服务,打破信息屏蔽。中小企业则雇用大量码农开发非法软件,试图绕过“屏蔽广告小助手”;更有甚者,窃取用户帐号,在“密友圈”发布含有广告内容的微博。后者因“大数据”而以假乱真,可以完全仿照用户的思维习惯发布微博内容,因此效果奇佳,在黑市上广为流传。

(四)

20XX+1年初,微博用户大量缩水,据统计现存帐号50%为僵尸粉,15%为真人用户,20%是营销帐号,15%是企业非法入侵的“半僵尸帐号”。后来的人称这种帐号为“傀儡帐号”。(因“生活者的沉默”现象,大量帐号被搁置,使企业有机可乘进行傀儡操作。)

20XX+1年底,“生活者的沉默”现象愈发严重;微博真人帐号最新统计为0;微博正式进入“傀儡时代”。

至此,微博平台宣告死亡。Web 4.0何去何从,广告如何生存,人们仍在艰难探索。

情节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创意传播管理》读后感(五):一本写给这个时代的好书——叶茂中

一本写给这个时代的好书

2009年春天,加拿大歌手戴夫·卡罗尔搭乘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旅行时,他的一把价值1 800英镑的名贵木吉他被行李运输工摔坏了。历经9个月索赔未果,卡罗尔将自己的遭遇拍成一首名为《美联航摔坏吉他》的MV,并上传到YouTube上。短短10天之内,该视频就获得了近 400万次的点击率。而美联航则因为形象受损,在美股普遍反弹期间股价下挫了10%,市值缩水1.8亿美元。

2011年9月27日,一个曾经的英语教师罗永浩发布微博:“三年前买的西门子冰箱和洗衣机陆续都坏了,再也不买这个倒霉牌子了,电器还是日本人做的靠谱。”这句话立刻让西门子陷入了一场危机,拉开了老罗一个人和西门子的战争。

如果你的企业不想重蹈联合航空和西门子的覆辙,我想你应该好好看看陈刚的《创意传播管理》这本书。

看到此,诸位看官可能很不屑:“切,不就是讲新媒体的么,不就是讲危机管理的么,早不新鲜了。”

大错特错!陈刚告诉我们,首先,互联网不是媒体!其次,所谓的危机管理,如果不知道危机何来又何以应对?同时,目前很多企业首先感觉到的是互联网的麻烦,只是把互联网看做危机管理的对象,其实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如何挖掘这些资源,支持企业的营销传播和整体发展,是企业在这个时代发展必须很好地思考的问题和充分运用的武器。

2001年陈刚在他的《网络时代的广告理念》中,就明确提到了,互联网的重要特点就是“反媒介”,而网络是媒介发展的更高阶段,在这个阶段,网络作为媒介的根本特性是反媒介,即媒介自身的淡化。而十年之后,本书中对于互联网的真正意义的论述和思考,则更为全面和系统:

“互联网这种新的传播形式是个怪物,互联网的出现对人类的经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新媒体不能把互联网的特性和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还容易产生误导,从营销传播的角度看,如果叫新媒体,大家会更多地会从新媒体的角度来理解互联网、要求互联网。”

“用新媒体的概念指代新的传播形式,由于媒体这个概念承载了太多积淀下来的历史尘埃,不仅无法涵盖新的传播形态的特质,而且只会带来混乱,引起误导。”

没错,经历了原始时代的自然生活空间、封建时代的资源生活空间、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空间之后,我们无疑已经走进了一个由互联网构筑的全新空间—数字生活空间。这是一个没有界限的空间,这是一个没有距离的空间,这是一个没有等级的空间。在此书中,陈刚对于数字生活空间有着通俗而精准的定义:

“在互联网上,每一位参与者,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机构等,都是以语义客体或者信息实体的形式出现的,每个信息实体都可以发送和接收信息,创作语义内容。而更重要的是,这些语义内容可以不受真实生活中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不断交流扩散,共同构成了一个实在的语义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数字生活空间。”

读完此书,再回过头看老罗和西门子之间的恩怨,以及 “美联航摔坏吉他”等一系列事件时,我们才会更深刻地理解到,不同于“旧时代”的诸多公关危机,“新时代”的企业公关危机可以说更多是一种社会化媒体性的危机,企业第一次需要无遮掩地素颜面对消费者,面对整个社会。我们看到的种种企业新危机,只是在社会化全民媒体背景下的一种最终恶性结果,在新的沟通时代,信息的传递方向从单向变成了双向,反馈也从间接、私下变为了直接和公开。

陈刚在此书中详细地论述了新时代营销与传播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不仅仅只是如何处理危机,或是避免危机,不仅仅只是如何传播话题,或是转发话题,而是企业如何适应数字生活空间的规律,企业如何去理解这个大时代下的生存之道,企业如何去理解这个大时代下的真正意义。

我想,这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因为这需要对正在随时发生的诸多事件去做全面系统性的整理和论述,更是对身处目前全新的时代的消费者的一份深度研究和洞察。

本书的作者陈刚用他这五年的心得体会、带领团队对众多业内翘楚的亲身采访、以及其几十年的专业积淀,最终融合创造了一个完整全面的体系,将传播管理和创意传播进行系统的结合,再深入浅出地向你娓娓道来。更厉害的是,这是一本难得的理性与感性并行的书。

一是此书洋溢着理性的光芒。作为一名在营销界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营销人,我们可以说在理论上的学习,很多程度上是伴随着诸多大师以及他们的著作前行的。

科特勒的营销、波特的战略、里斯的定位、舒尔茨的整合营销传播、德鲁克的管理……在感叹诸多前人智慧的光芒的同时,也有些遗憾,由于商业环境与西方尚有差距,本土学者在营销和传播上到目前还没有一本有分量的著作面世。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信息交流日趋平台化,让中国本土的大牌学者可以进行营销传播学上系统的与世界同步的研究。陈刚现在就完成了这么一件功德无量的事:给我们带来了这本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属于现在这时代的营销传播的系统性理论巨著。

我对其理论架构功底没有疑问,原因就是,陈刚哲学系科班出身,用最精准的专业术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本来就是他的分内事,哈。

第二,此书更是一本有意思、有趣的书。如果有些朋友对陈刚的出身表示不满,认为哲学家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写的书也必定枯燥难啃,那我则表示,陈刚人间烟火食的实在厉害。

如果法国人的生活轨迹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那么陈刚的生活轨迹就是不是在歌厅,就是在去歌厅的路上,陈刚也是我们这圈朋友里,唯一一个会唱19岁歌手曲子的神人,陈刚自己在书里写道:“80后、90后是一群‘喝着互联网的奶长大’的新生代”,那我则可以负责地说,陈刚就是一个现在每天还沉浸在新鲜互联网牛奶中的非主流神人。所以我想你对看这本书能给你带来多少阅读快感也不用太担心。

这一切闪烁着理性和感性智慧的工作,最终成就了《创意传播管理》,这本献给新时代的好书。

陈刚明确地指出了企业在目前所处的困扰,是社会生活空间的变化和消费者接触行为的变化所带来的:“……企业实际上被置于一个看起来庞大,但信息传递很快、没有空间感的社区。企业是同互联网上的生活者共同生活在数字生活空间之中。这种距离感的消失可能使得很多企业不习惯。因为在传统的环境中,消费者实际上是一个抽象的整体,而且企业同消费者的直接接触是有限的和零散的……”

开篇承题,直接点明了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已经从组织对人转变成了人对人,营销的主导权,也变成了掌握越来越多话语权的消费者。先行做了望闻问切的工作,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

随后展开的系统论述,可以说是此书最精彩的部分。

我们知道,在碎片化的时代,平台化的时代,营销也越来越细碎,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整合的难度都在不断加大。向消费者灌输式营销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企业的营销已紧紧和消费者绑定在一起,不仅要了解消费者在说什么,更要知道怎么去和消费者说,去和消费者怎么说。

没错,真正的“消费者时代”真的来临了。在此书中,作者简单有力地将企业在新传播时代的营销传播内核,分成了“传播管理”和“创意传播”两部分,不管是基于“内容管理和策略管理的企业与生活者精准可测量的数据库化沟通”,还是“凝聚了生活着最感兴趣的内容和最容易引起讨论和关注的沟通元(meme)”,抑或是关乎社会化营销的种种思考,种种特性,我想在这本书中,你都能在其中一一找到与之相关的理性、明晰的思维火花。相信你精读完全书之后,对于“创意传播管理”这个新词汇,一定会产生自己深层次的感悟。

在此书中从理论到实战,从观点到案例,详细精彩地叙述了企业如何积极有效地以新思路与消费者沟通。读到这里时,不仅对陈刚充满敬意和佩服,更得感叹一句,企业家们你们有福了!

网友和菜头曾经表示:“当世界上最初两台电脑连接起来,发布第一封电子邮件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一个新的世界即将降临。”对于企业家和营销人来说,毫无疑问这种感觉更甚。我们无可避免地必然需要走在时代最前沿,这是一种现实的压力,也是一种社会角色所带来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9年初,作为招商银行的顾问,陈刚为全公司的宣传系统进行了一次培训,主题就是互联网时代与创意传播管理。招行也随即迅速启动了相关的创意传播管理的品牌建设,推动了招商银行微博和互联网内容的发展。2009年夏天,美国西北大学的唐·舒尔茨教授来京,对陈刚的创意传播管理模式有着这样的评价:“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模式。但是你要记住,创造一个新模式很难,要把这个模式推广出去更难。”

如果说有些书籍是写给过去时代的一份从容不迫的总结和回顾,那《创意传播管理》就更是一本写给现在这个正在进行的时代的书,一本对现在时代的即时思考和精炼的书。可以说看这本书的同时,也就是阅读我们这个时代,也就是感受我们现在的生活。

叶茂中

知名策划人

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董事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