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胡适文集读后感摘抄

胡适文集读后感摘抄

《胡适文集》是一本由胡适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布面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0,页数:78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胡适文集》读后感(一):当前最佳的版本

这套书价格确实有点高,不过当十二本厚厚的书放到我面前时,内心还是由衷的觉得:值啦!书的装帧与编选都很不错,总其事者乃是北大的欧阳哲生教授,单就这一点来看它的质量就算有保证了。至于胡适的为人与思想,更不用我多讲了。此书五折时,还是可以入手的。

《胡适文集》读后感(二):虎父无犬子:《胡适文集》第一集读后

2017年3月入手的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这套文集,一直摆在书架上,年前终于开始读了。

这一集收录的《我的信仰》、《四十自述》、《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是胡适亲笔,关于他的成长故事和历史地位,之前了解过一麟片爪,这次算是补足了全图。

唐德刚译著的《胡适口述自传》早年看过单行本,算是旧书新读,却读出了很多新意。尤其是唐的注释,不仅有补充信息之功效,也有对其师的批判思考,甚至还有“用他人酒杯,浇自己块磊”的片段。此书成于1979年,正是大变革遍及两岸三地之际,尤其是思想界的颠覆与碰撞,更是火花四溅。年少时候读,竟没品出这等意味。

最吸引我的是作为附录收录的关于胡适父亲的文章。《钝夫年谱》是胡适修定,《胡传日记》是本人亲笔;《铁花胡公家传》是胡适发小胡祥木写于宣统三年。读下来一个身体力行实践儒家“修齐治平”理念的楷模形象跃然纸上。一句话,我觉得胡适的爹比胡适更牛!

这部分文字接近文言,读起来很费劲,但故事跌宕起伏,逃兵变,修宗祠,踏勘东北,走访海南,管理台湾,信息量巨大,且因文字简约,更多了想象空间。倒是有点儿理解胡适为啥大力推广白话文了。一笑。

《胡适文集》读后感(三):“武化与文化”

胡适在《南游杂忆》说到广西的时候,引用了他朋友傅益增的一句话——“学西洋的文明不难,最难学的是西洋的野蛮。”胡适解释,所谓“西洋的野蛮”,指的是“武化”,也就是强兵。

这句话在今天看来,却是错了。

今天看来,学西洋的武化不难,最难学的是西洋的文化。

民国时期,中国积贫积弱,胡适等人出国留学,很容易就把西洋的文化学过来了,回国后一个个成了大师。在他们看来,学西洋的文化何其简单,出国拿个学位就是了。可要学西洋的技术,尤其是军事方面的技术,在当时看来,国内军阀混战,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西洋人也不会主动帮你,自然学不来。胡适等人这才要说,学西洋的野蛮很难。

可如今,中国可谓是强兵了,“武化”力量不会比任何国家弱,至少不会再在军事上吃亏,已经是全面“武化”。胡适说中国人没有尚武精神,也是不对,中国人的尚武精神不会比别人弱,试看看抗日战争就知道。

武化过后,难的是文化。真正的学西洋文化,靠几个大师出国留学是没用的,更要靠在普通民众中的普及。西洋文化的核心——独立、自由和平等,远没有在中国民众中生根,更别说开花结果了。

未来的哪一天,在中华文化这块土地上,长出了独立的花,结出了自由和平等的果,也一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

《胡适文集》读后感(四):人物

(读《胡适文集》杂感12) 胡适自言有历史癖,喜好考据,对人物年谱、传记情有独钟,开传记文学新气象。 凡成功、伟大、卓越之人物,背景大抵两类:或有家传或苦学逆袭。 历史上,家传为主,因为文化资源由少数人垄断。逆袭的寥若残星。中外如此。 近日高考刚过,尽管文化教育已普及大众,竞争也相对公平,但二代三代、一线二线的优势,亦还明显。所以,鸡娃现象在基层和农村并不突出和明显。逆袭现象尽管时常出现,但是决不是普遍现象。这或许是大城市焦虑现象的根源之一。 成功学一度流行,曾经激励过无数的学子和打工人。最后一句“成功不是随随便便的”破灭了无数人的梦想。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大多数人的共识,起跑线的残酷性,也让无数的人折腰屈服。到头来不得不承认父辈的普通,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普通,不得不承认孩子的普通。 但是,有几点不得不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 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努力过,就有可能。问题在于往往急于求成,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不管是知识还是财富,积淀是很重要的。一天一天的努力,一代一代的积累,或许就是成功的正确姿势。愚公精神,或许能给我们些启发。 二、 逆袭是可能的,但是概率不一定很高。一个努力的人,一个有所准备的人,成功永远是可能的。高考如此,考公应聘如此,打工如此,创业亦如此。例证太多就无需列举了。需要记住的是,要努力,要准备好。 三、 继承是法定自然的,传承就不会随随便便的了。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还说“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其道理不言而喻,要发扬光大就需要更大的能耐了。 这样看来,人人皆需努力。一个人努力过,奋斗过,就无憾了,成功不成功是后话。 在人生的旅程中,可以说,你只要努力过,奋斗过,并且有责任敢担当,你就是一个近乎成功的人。 学习如此,工作如此,生活亦如此。 这是最近读胡适及《人物》的一点感想。[/cp]

《胡适文集》读后感(五):两个故事

[cp]两个故事 这两个故事都是有关于艾森豪威尔的,并且是胡适给蒋先生的祝寿礼物。简要如下: 故事一 艾森豪威尔就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之后,副校长说,大学里的各部分的首长都想来见校长,谈谈他们的工作。每天两三位每人限半小时,校长同意了。副校长又说,各学院的系主任太多了,只见见联合部的主任吧。校长也赞成了。 校长的接见是认真的,很耐心听,也很虚心的问。十来位之后,校长把副校长找来,问:照你的日程安排,一共多少位先生是我必须接见的? 副校长笔算之后回答,共六十三位。 艾森豪威尔校长把两只手举向头上,大概是投降或者告饶吧,喊道:“天啊,太多了!太多了!” 校长告诉副校长,他做同盟各国联军的统帅时,只须接见三位受我直接指示的将领。并且强调,我完全信任这三个人。 重点是后面,他说,你安排我接见的六十三位主要首长,他们谈的,我大部分不懂,又不能不细心听他们说下去;我问的话,大概也不是中肯的话,他们对我客气,也不好意思不答我。我看这是糟蹋了他们宝贵的时间,于学校实在没有多大的好处! 最后,校长请求副校长把那个日程豁免了。 故事二 1952年艾森豪威尔当选总统,1953年就职。 一天, 艾森豪威尔正在高尔夫球场打球,白宫送来一件公事。助理拟了两个批件,自然一 个是许可的,一个是否决的。 总统阅后,一时不能决断,就在两个批件上都签了一句话,说,请副总统替我挑一个罢。 然后,继续打他的高尔夫球。 故事之后是后记。 后记的关键词,第一个是讥笑。另一个是风度。 胡适先引《吕氏春秋》三无“无智、无能、无为”:“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无能,故能使众能也。无为,故能使众为也”,后引《淮南子》“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乘众势以为车,御众智以为马”,给蒋先生上了一课。 这就是胡先生送给蒋先生七十寿辰的礼物。[/cp]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