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读后感100字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读后感100字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本由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4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读后感(一):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

斯坦纳是个很坚定的犹太人,很少看到一个犹太人对于犹太人自己的历史与过往怀念与赞美的。不过,总觉着很多犹太人不愿意像斯坦纳一样坚定,是因为嫌麻烦。

这本《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很好看。跟斯坦纳的性情一样,从头到尾很坚定。不像梅列日科夫斯基写的那本,会疑惑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斯坦纳对书评有个非常棒的认知,大意是:评议人选出佳作,赞赏,然后让它走进更多人的世界。(而不是为了显示自己)

托尔斯泰是与荷马一样的存在,他的《战争与和平》就是《伊利亚特》。《安娜·卡列尼娜》就是一流的文学。比《包法利夫人》更胜一筹。《包法利夫人》是艺术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是现实生活、书里的人与物都充满活力。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韧性十足的人,他在枪杀前几秒被宣布枪下留人,然后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他解答的问题是:如何理解人类状况的现实。《群魔》与《卡拉马佐夫兄弟》也是一流的文学作品。堪比莎士比亚戏剧。他清楚的看到一点:我们最终对身为人类感到厌倦,对自己的真实血肉之躯感到厌倦。我们对身为人类感到耻辱,认为这超过了自己的尊严底线。

俄国与美国都比较年轻,文化就有活力。托尔斯泰与陀斯妥耶夫斯基都是宗教艺术家,类似于建造教堂的工匠,他们两位对上帝的理念非常着迷,把自己的生活视为通往圣城大马士革之路。上帝的思想以及上帝存在的神秘拥有令人炫目的约束力量,控制了他们的灵魂,他们表现出狂热、自豪的谦卑,觉得自己小说的创作家,而是先知、是预言家、是夜里的守望者,他们在替人受难。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读后感(二):读后记

作为一本学术性很强的文论,出乎意料地很好读。作者出色的文笔和深入浅出的论证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当然,译者流畅通顺的译笔也同样功不可没。

托翁和陀总作为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两座奇观,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自从首次创造性地将两人进行对比研究,相关的文学批评论著便不断涌现,某种程度上也是两位文学大师作品强大生命力的明证。斯坦纳的这本不敢遑论第一,但也算是面向普通读者的上佳之作。在读之前我对两位大师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泛泛而谈,忆起往昔屡屡气势汹汹地捧起托翁大作,决心势要征服时,总是胡乱翻了几页便头痛欲裂弃书而逃,心中十分惭愧。虽是如此,但我对“托氏表现了俄国文学的广度,陀氏体现了俄国文学的深度”这样的著名论断还是略有耳闻。斯坦纳在这本书中将托翁作品中无所不包的磅礴气势比拟荷马史诗,将陀总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尖锐冲突和对复杂人性的深刻阐释类比莎士比亚戏剧,这些论点虽精辟但仍在我的意料之中。真正使我拍案而起、印象深刻的是单论陀总作品宗教性和人性的那些部分。

陀思妥耶夫斯基长期以来被苏联文学批评界选择性忽视,当托翁的大作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经典段落人人传颂时,陀总的作品竟至于无人问津。当然不是因为他写得太差,因为彼时的他在欧洲坐拥一大批拥趸,声名日隆。今日的他也被公认为现代文学的先驱,众多文学思想和流派的源头。他之所以在本国受到如此决然的排斥,乃是因为他写痛苦、罪恶、疯狂、病态、绝望……到了鞭辟入里的程度,甚至让人产生生理上的不适。他的同时代人都只认为他写出来的这些暗黑故事只是一种戏剧化的表达或是癫痫症发作时的谵妄之语,幻想的成分多于对现实的真实反映。但是,当纳粹向犹太人举起屠刀,实行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时,当二战的阴霾笼罩着整个欧洲的上空,人人惶惶不可终日时,当一切伦理道德、社会秩序都被战争摧毁殆尽,人人为了活着可以不择手段时,才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惊人的预见性和准确性。在陀氏看来,人身上神性和兽性共存,时时刻刻发生着激烈的冲突。人性如此复杂,以至于需要用一种谵妄发狂的语言来刻画。人的行为无法仅用理性解释,正如世界在某些时刻也是不可知的、无法理解的。荒诞也是真实存在的,不可避免的。那些粗暴地区分人的好坏、想当然地定性各种事物的行为无疑是荒谬的,是人类最虚无的骄傲。

陀氏作品中另一更为核心的内容是“上帝存在”的问题,它始终纠缠折磨着陀氏,迫使他反复思索,苦苦追寻答案。当然,没有任何宗教背景的我自然无法深刻体会他在这个问题上所遭受的巨大痛苦。这个问题涉及信仰,并不是可笑的迷信。西方的宗教文化容易遭到误读,例如,“神秘主义”其实并不神秘,翻译成“冥契主义”更合适,它与道家主张的神人合一颇有共通之处。

P.S. 注释太少了,对我这种知识储备的人真的太难了。。。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读后感(三):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被称为艺术之神

列夫·托尔斯泰(Lev Tolstoy),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引导大家“道德自我完善”、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这几座高峰并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他的三部鸿篇巨著无疑代表了19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水平。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据同代人称,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场真正的社会大爆炸”,它的各个章节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跷足”注视,及无休无止的“议论、推崇、非难和争吵,仿佛事情关涉到每个人最切身的问题”。但不久,社会就公认它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它所达到的高度是俄国文学从未达到过的。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兴奋地评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100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树起了一面高耸入云的丰碑。另一方面,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俄国革命的领导人列宁曾反复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他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100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

托尔斯泰的文章和论著保存至今的共290篇,已完成的164篇,构成他的文学遗产的重要部分。政论性的论文占大多数,其写作始于青年时代。60至70年代写过关于教育问题和关于萨马拉饥荒的论文。最有意义的是世界观激变以后的文章。《教条神学研究》(1879~1880)、《我的信仰是什么?》(1882~1884)、《教会和政府》(1885~1886)等,揭露官方教会是“有产者政权”的婢女,并宣传新的基督教的世界观;《那么我们该怎么办?》(1882~1886)、《天国在您心中》(1890~1893)和《当代的奴隶制》(1899~1900)等文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实即奴隶制,而工厂奴隶制是土地奴隶制的直接后果;国家是保卫有产者并压迫人民的工具;私有制则是“战争、死刑、法庭、奢侈、淫荡、凶杀和使人毁灭”的万恶之源。在90年代初俄国许多省份受灾时,他写了《论饥荒》(1891)、《可怕的问题》(1891)和《饥荒抑或不是饥荒》(1898),指出当时饥荒的严重性,并断言“人民之所以饥饿,是由于我们吃得太饱”,应该“从人民的脖子上爬下来”,把土地等归还他们。在1905年革命的时期,他宣称自愿充当“从事农业的一亿人民的辩护士”,写了《论俄国的社会运动》、《深重的罪孽》、《致农民的论土地的信》(均1905)等文,认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而在《关于莫斯科的调查》(1882)、《唯一的手段》(1901)、《论俄国革命的意义》(1906)和《究竟该怎么办?》(1906)等文中还陈述城市下层的贫困境况和工人的沉重劳动。此外还有一些反对侵略战争和军国主义的文章。这些论文否定一切国家暴力,倡导人们的团结、爱的作用和自我修身等。托尔斯泰早期写过文学论文,如《人们为什么写作》(1851)肯定文学的崇高使命;《在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协会上的讲话》(1859)反对暴露文学,但仍主张文学应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60至70年代的论文中,主要强调应为人民而写作。最值得注意的是晚年的论著。《莫泊桑文集序》(1894)要求忠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原则;要求作家对所描写的事物抱道德的态度,明确“善和恶之间的区别”。《什么是艺术》(1897~1898)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指出当时一些美学理论为统治阶级的口味进行辩解的实质,揭示颓废派艺术反人民的本性及其哲学思想基础;同时提出艺术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工具的论点。这些论著都阐明作者后期关于艺术实质和作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艺术的道德意义等问题的见解,后两部同时要求文艺传达宗教意识。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特别在60年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的广度,在自己作品中能够反映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到1905年革命之间的重要社会现象,提出这个转折时期很多的“重大问题”。托尔斯泰的伟大,主要还由于他以天才艺术家所特有的力量,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那些“重大问题”大多就是在“图画”中艺术地提出来的。

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之一。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继承,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读后感(四):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集锦

1、理想是指路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2、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3、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

4、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5、没有信仰的人的生活,无非是动物的生活。

6、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7、文明的建立的不是机器而是思想。

8、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

9、你没有最有效地使用而把它放过去的那个钟点是永远不能回来了。

10、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11、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12、英雄主义是在于为信仰和真理而牺牲自己。

13、科学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

1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15、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16、我们不但是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且过去生活在,并且还要永远生活在那里,在整体之中。

17、幸运的不是始终去做你希望做的事,而是始终希望达到你所做的事情的目的。

18、人们过于习惯借助力量来维持秩序,因此不可能考虑没有压制的社会组织。

19、纯粹的、完全的哀愁和纯粹的、完全的欢乐一样都是不可能的。

20、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

21、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

22、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23、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24、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25、认识真理的主要障碍不是谬误,而是似是而非的真理。

26、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应当受一定法规的制约。

27、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28、如果一个姑娘想嫁富翁,那就不是爱情,财产是最无足轻重的东西,只有经得起别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爱情。

29、最伟大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

30、做好事的乐趣乃是人生惟一可靠的幸福。

31、幸福在于为别人生活。

32、要尽可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33、一个人给予别人的东西越多,而自己要求的越少,他就越好;一个人给予别人的东西越少,而自己要求的越多,他就越坏。

34、有生活的时候就有幸福。

35、幸福不表现为造成别人的哪怕是极小的一点痛苦,而表现为直接促成别人的快乐和幸福。照我看来,它在这一方面可以最为简明地表达为:幸福在于勿恶、宽恕和热爱他人。

36、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惟一可能的幸福。

37、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它,就够受用一辈子。

38、不错,达到生活中真实幸福的最好手段,是像蜘蛛那样,漫无限制地从自身向四面八方撒放有粘力的爱的蛛网,从中随便捕捉落到网上的一切。

39、不要把学问看做是用来装饰的王冠,也不要把学问看做是用来挤奶的奶牛。

40、不应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应是为了真理而活着。

41、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假装知道。

42、聪明人的特点有三:一是劝别人做的事自己去做,二是决不去做违背自然界的事,三是容忍周围人们的弱点。

43、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

44、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的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就愈大。

45、嫉妒是一种可耻的感情,人是应当信赖的。

46、竭力履行你的义务,你应该就会知道,你到底有多大价值。

47、劳动能唤起人的创造力。

48、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49、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

50、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51、随便什么都比虚伪和欺骗好。

52、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的。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

53、脱离劳动就是犯罪。

54、为了要活得幸福,我们应当相信幸福的可能。

55、一个人好象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值愈小。

56、一个有良知而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一件甜美而快乐的事。

57、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58、一切使人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分裂的是恶与丑。

59、应该多行善事,为了做一个幸福的人。

60、勇气是智慧和一定程度教养的必然结果。

61、我深信,再也没有比人的外表(与其说是外表本身,不如说是对外表动人不动人的信念)对于人的发展会有这样惊人的影响。

62、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63、行善必须努力,然而,掏恶更须努力。

64、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们对外界原因的态度为转移,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

65、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

66、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67、在富有、权力、荣誉和独占的爱当中去探求幸福,不但不会得到幸福,而且还一定会失去幸福。

68、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69、只有肚子饿的时候,吃东西才有益无害,同样,只有当你有爱心的时候,去同人打交道才会有益无害。

70、哪里没有朴素、善良和真理,哪里也就谈不上有伟大。

71、你必须在额上流汗,以资获得你的面包。

72、切忌浮夸铺张。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

73、人的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

74、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没有权利随意放弃它。

75、虚荣心同真正的悲哀是完全矛盾的感情,但这种感情在人类天性中是那么根深蒂固,连最沉痛的悲哀都难得把它排除掉。在悲哀的时刻,虚荣心表现为希望显得伤心不幸或者坚强;我们并不承认这种卑鄙的愿望,但是它们从来;甚至在最沉痛的悲哀中,也离不开我们,它削弱了悲哀的力量并非美德和真诚。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读后感(五):谦卑的去爱,谦卑的生活

尼采说,“我从他那里获得了有价值的心理学资料,所以我才如此重他,崇拜他。”

一、黑夜到底给予了什么力量?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时间通常是在夜晚,他七点半起床开始工作,一直到第二天早晨五点。据他在日记中记载,在黑夜工作,可以免受外在事物的打扰。作家在黑夜写作,不仅仅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此外还有许多:比如鲁迅,卡夫卡,海明威,杜拉斯,路遥等等。

其实,黑夜即代表着孤独。不受外在事物的打扰,而专注于内心,寻求内心的丰富和完整。写作者即是在创造一个世界,他们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里任意驰骋,他们与外在的世俗世界得以完全脱离。黑夜是一种魅惑,它让作家们沉醉不起。

弗洛依德有个著名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即是最为野性的,是人最为原始的一面;自我则是指现实生活中的人,有世俗的一面;超我即神性的一面,人超越自我限制而达至的神性。而在这三者中,自我和超我都是经过刻意伪装和改造过的,并不真实。唯有本我,这个隐藏在内心深处,耻于显现的我,才是最为本真的状态。

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的显现,寄希望于梦境。

但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这里,黑夜就足够了。他只要能在黑夜中写作,不受外在的名声影响,不为债务所累,他就能交付心灵,挖掘人性深层。他一生都在探索人的含义,在追求自由……这在他的日记中有深刻表现:

“我对周围的一切完全淡漠了。可是我的觉醒却更为强烈,我的目标只有一个:获得自由。”

“人是一个谜。需要解开它,如果你一辈子都在解这个谜,那你就别说浪费了时间。我在研究这个谜,因为我是一个人。”

“活着而没有希望是悲哀的。向前看,未来使我感到可怕。我似乎在没有一丝阳光的寒冷极地的氛围中奔跑。”

于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这里,他不仅选择在黑夜写作,同时,他也在书写黑夜。在漫漫无尽的黑夜里,他独自静坐,但同时也在望着窗外,寻找黎明。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性挖掘

在《罪与罚》中,拉斯科尼科夫深爱着索尼娅,但一瞬间,他又觉得他恨她,这样的念头让他惊恐不安。

其实想想,又何尝不是?人类的情感从来都不会是单一的,它是复合体,总能将两个截然相反的情感结合在一起。爱一个人最深,难道不也是恨一个人最深么。我们渴望在爱情里超越自己的短暂性和虚无性,渴望爱情能满足对永恒的期许。然而,这种渴望并不能长期存在,它具备了偶然性和随时性。在爱情里,我们觉得对方就是唯一,背景全部虚化。但是背景也会突然蹦出来,于是,完美的幻想全部落空。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描述拉斯科尼科夫的犯罪心理时,可谓大手笔。整本小说是拉斯科尼科夫犯罪前几天准备时期的心理,和犯罪后几天的忏悔心理。拉斯科尼科夫的心理藏了一个恶魔,他对索尼娅痛苦的说道,“当我在黑暗里躺着,想象着这一切的时候,是魔鬼在诱惑我吗?啊?”魔鬼的诱惑,促使他犯了罪,杀死了老太婆和老太婆善良的妹妹。

问题是,他为什么要杀死老太婆?在杀死老太婆之后,他将钱财都没有打开看过,便藏在了一边。赤贫的拉斯科尼科夫杀人不是为了金钱。

拉斯科尼科夫杀人是为了证明自己,证明存在。他想弄清楚,“我跟大家一样是虱子呢,还是人?我能不能跨过障碍?我敢不敢弯下腰去拾取权利,我是个发抖的畜生呢,还是我有权……”

也就是说,只有杀了人,拉斯科尼科夫才能证明自己是人,而非虱子。他有一套安慰自己的杀人理论。但最终无法忍受的是,他自以为在杀人之后,会像拿破仑一样,很镇静。事实上呢,事实上拉斯科尼科夫并不能说服自己。杀人之后,他无时无刻不在遭受着心理负荷,他晕倒,打颤,和亲人生疏……他的内心被搅成了太过浑浊的污水。他似乎隐约认识到,自己并不能成为拿破仑。他内心纠结的源头即是在这里,事实证明,他只是个虱子而已。

罪与罚之间的较量,用独白的手法写得淋漓尽致。

三、惟有恶魔才算真实

威廉.布莱克:“之所以弥尔顿在描绘上帝和天使时写得束手束脚,之所以他在描绘恶魔和地狱时写得自由奔放,那是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不知不觉地站在了魔鬼一边。”

纪德:“怀有美好的情感只能写出糟糕的文字,还有,没有跟恶魔的合作,就没有真正的艺术作品。”

它涉及了一个“性善”和“性恶”的问题。这自古以来就横亘在人们面前的,难以解决。个人偏向于“性恶”,当然这个“恶”的概念并非恶毒,而是隐秘的难以启齿的内心。社会的道德和法律规约,使人们主动遗弃掉了“恶”的一面。在弗洛伊德看来,每个人都有“弑父娶母”的心理,我们在接受母乳时,就已经有了些许的性快感。

弗洛伊德的说法有点太过火。但深思起来也不无道理。谁的内心深处没有一个小魔鬼呢?

但凡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者,无不带着悲悯的心态来注视充满悖谬与黑暗的众生。人的内心充满了太多的秘密,它们盘横交错,极不规律,却又如庄稼里的野草一样,长势凶猛。

是的,惟有恶魔才算真实。这么说,并非在提倡恶魔,而是要正视恶魔的存在,而不是让它在黑暗拥堵的下水道四处奔流,无法溢出。这样导致的结果必然是积聚成河,最终泛滥。

善与恶并存本来亦是人的天性。

四、与恶的较量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惟有放弃个体性才能取得胜利,才能真正达到和谐的境界。《罪与罚》中,拉斯科尼科夫最终自首,他认识到了自身所谓信仰的虚假。他开始思考,是否应该将索尼娅热爱上帝的信仰变为自己的信仰……

于是,由恶到善。顺利完成,没有拖泥带水。

《福音书》里讲:“凡想保全生命的,必丢失,凡放弃生命的,必使其永生。”

我们的执念有时候,会变成一把太重的枷锁,太牢固的监狱。我们被束缚于其中,难以解脱。拉斯科尼科夫的杀人行为,来源于他自己的执念,也即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人的理论。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也执着的思索何为人,在寒冷中拼命的奔跑,但末了他明白了,只有我们将傲慢程度降低,惟有我们忘记自己,变得无比谦卑,我们才会得到欢乐。

由欢乐到欢乐,只能是浅显的欢乐。

惟有从痛苦到达的欢乐,才能变成真正内在的欢乐。

鲁迅亦然。他剖析社会的阴暗面,也从阴暗面中发现了自己的身影。他惊慌叫出了声。然而,他没有因此而背转过身,而是在深深的绝望中,不断的超脱,最终孕育出了超越绝望的希望。

所以,不要只在白天的喧嚣里睁大眼睛,同样也在黑夜中保持清醒的耳朵,我们需要倾听世界深沉的奥妙,也需要倾听自己最真实的内心。让那个藏在心底的自己,也适当的出来透透气吧。我们需要沉下心来,去思索何为真正的人,我们一生都在为了完成“人”这一概念。当然,我们无法穷尽其概念,我们需要的,只是认识到这一点,然后足够谦卑,谦卑的去爱,谦卑的去生活,这样,我们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