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克莱采奏鸣曲》读后感1000字

《克莱采奏鸣曲》读后感1000字

《克莱采奏鸣曲》是一本由列夫·托尔斯泰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7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克莱采奏鸣曲》读后感(一):论婚姻中尊重对方的重要性

托翁的男权主义思想在作品中体现的太透彻,他除了肉欲外,再就不喜欢自己的老婆,可是还要占有她,不能看见她快乐,他觉得自己的老婆是动物,甚至小说里就算杀了她,法院也判他无罪,他根本不尊重女性,认为女性只是生育和发泄的工具,甚至小说里她老婆生了那么多孩子并养大那么大的功劳他只字未提,他的思想在折磨着他们,因为他不尊重对方并一定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这个小说可以说是由于婚姻中不尊重人所引起的惨案。

《克莱采奏鸣曲》读后感(二):否极泰来—— 天朝男女成长的捷径

高雅怎么接地气?小提琴和钢琴的倾诉、美轮美奂的精神殿堂——即贝多芬Beethoven的《克莱采奏鸣曲》 ,而作为天堂和地狱间的纽带,托尔斯泰Leo Tolstoy的同名小说《Kreutzer Sonatas》则把人直接打入第十八层地狱——天朝子民或再由此瞥见天堂。脆弱神经别碰后者。

《克莱采奏鸣曲》读后感(三):《克莱采奏鸣曲》读后感

《克莱采奏鸣曲》是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这部作品的奇特之处在于因为其题材的敏感性而曾经被禁,没有出过单行本,只在全集里才有,而普通百姓又买不起厚重昂贵的全集,所以这部作品并未广为流传。 从内容上看,的确是非常优秀的作品,也有其被政治查封的合理性。《克莱采奏鸣曲》文名取自贝多芬的同名交响乐,主人公在文中受到音乐的感召。 《克莱采奏鸣曲》之所以非常优秀在于作者非常诚实地写出了男人的心理。事实上,笔者从未在哪部作品当中见过此类心理描写,而此类心理描写是非常真实的。人类基于礼教及羞耻心经常将真实的情感藏匿起来,能够诚实地说真话的都是非常勇敢的人。所以不禁对托翁肃然起敬。 《克莱采奏鸣曲》上半部分写了男子对女子不可遏制的肉欲需求,写出了男人色情狂魔的本性。后半部分写出了男人步入婚姻之后的嫉妒之情。这无缘由的嫉妒促使主人公杀了自己的妻子。极强的文学张力。 本文顺便探讨了婚姻的本质,在情欲与爱情的冲突之下扭曲的婚姻,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吗?《克莱采奏鸣曲》当中婚姻的困境,其实也是托翁本人苦恼的婚姻的折射。近乎歇斯底里。主人公既受不了他的妻子,又忍不住要与她发生性关系,又受不了他的妻子……恶性循环。而且,在文中,没有什么能拯救婚姻。所谓的爱情是空中楼阁,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主人公与妻子在结婚之前没有爱情,结婚之后互相仇恨厌恶,更是没有机会发生爱情。抑或是,两人根本就不相互了解。孩子也不能成为婚姻的润滑剂,甚至更糟。主人公与妻子所生的孩子,成为他们夫妻二人吵架的工具,真是不配为人父母,以及这样的婚姻生活,真是人间地狱。 婚姻是人类史上绕不过去的话题,托翁深深为此苦恼,《克莱采奏鸣曲》的主人公曾经多次想自杀。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描写人类苦难与痛苦的,阅读起来很难受。《克莱采奏鸣曲》便在优秀文学作品之列。

《克莱采奏鸣曲》读后感(四):一首语文素养不好的人无法领略其神采的奏鸣曲

*以下全是无意义的吐槽和反省,非书评*

我是一个高中语文阅读理解只能拿一半的分,高考语文只能考及格的人。

想看《伊凡伊里奇之死》,结果买回来的书把《克罗采奏鸣曲》排在了第一篇,看着不厚,于是开始读了起来。忍着不习惯、不适应、不喜欢、不理解,终于把它看完了。整个过程我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也不喜欢对我来说枯燥的文字,合上书想写读书笔记也无从下手。我理解《奏鸣曲》是本小说,但却无意讲一个剧情上精心安排的动人故事,它更多在描写人的心理活动,同时似乎在传输某种观点和理念。我抓不到作者或许想传达的观点和理念,尝试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也有较大困难,多年的学习并没有掌握这项技能。对我而言,障碍主要在于我做不到一字一句品味那些描写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文字,再怎么读我也没办法理解人物的心理感受。直接后果就是我难以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大段大段的文字写这么些“没用”的东西。俗称“看不下去”。我想除了以前语文课没有认真听,也跟我同理心缺乏有关。犹记得多年前看过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这样。一开始难以理解作者絮絮叨叨是在干啥。好在读到后面终于开窍,开始能理解一个女人那种处于暗恋状态中的患得患失的心情,并且开始佩服茨威格竟然能把这种心理通过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或许因为《奏鸣曲》讲的是一个男人的怀疑之心,所以我更加不能体会了。在我看过的有限的书目中,最能理解最能看得下去的心理活动描写还是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即使已经忘记了主人公的名字,我依然能记起主人公被关进不能进行脑力活动的牢房后的孤独的绝望、偷书时紧张战栗、得手后的欣喜若狂和遮遮掩掩。

虽然看不下去、看不懂,这本书于我也并非全无意义。将这本书随意放在家中某个角落,它亮黄色的封面总会闪亮亮的提醒我它在那儿。于是我总能想起有那么个我看得很痛苦的故事。终于在上周末,有一瞬间,我想通了:既然文学和文学品鉴不是我擅长的,就不要再为难自己了。虽然扔到大样本群中我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但在个人的众多悟性维度中,总有擅长的和不擅长的。不是那块料就别再浪费万分宝贵的时间。有跟自己天性和尚未培养出的能力作斗争的时间,不如在专业上、在亟待提升的写作能力上开疆拓土,提升自己。以后,阅读困难,看不下去的非专业书,我再也不会看了。

《克莱采奏鸣曲》读后感(五):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这几座高峰并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他的三部鸿篇巨著无疑代表了19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水平。托尔斯泰的文章和论著保存至今的共290篇,已完成的164篇,构成他的文学遗产的重要部分。

列夫·托尔斯泰伟大,不在于他作品的海量印数,而在于他的小说所传播的思想与力量,正如他所说,思想和力量是为了拯救人的心灵,而人心得救,世界才可得救。 罗曼·罗兰、茨威格都争着给他树碑立传,他爱《圣经》,爱所罗门,爱印度佛陀。他崇尚老子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化为灵魂的生活,他不断实践孔子“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他真诚的内心,纯洁的感情,清澈见底。他的自知之明,他的人情味和同情心,他缜密的思想清晰的目光奔放的感情,他残忍冷峻的对自己灵魂的审视叩问和自我批判的激情……“撕下一切假面具”,用行动赎罪,这让他的生命元气充盈至今。英国作家福斯特说:“没有一个英国小说家像托尔斯泰那样伟大。” 托尔斯泰多次出国,看到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他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引导大家“道德自我完善”、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特别在60年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的广度,在自己作品中能够反映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到1905年革命之间的重要社会现象,提出这个转折时期很多的“重大问题”。托尔斯泰的伟大,主要还由于他以天才艺术家所特有的力量,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那些“重大问题”大多就是在“图画”中艺术地提出来的。 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之一,在世界文学中有其巨大影响。

1891年之后,托尔斯泰放弃了著作权,因为他觉得,版权交易是他生活里“最麻烦的事情”。托尔斯泰是俄国第一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但是他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一片美意。1906年,托尔斯泰听说俄罗斯科学院推荐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便于1906年10月8日致函朋友,芬兰作家和翻译家亚尔涅菲尔特,托尔斯泰在信中恳请他转达瑞典皇家科学院,他拒绝诺贝尔文学奖。 托尔斯泰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即他拒绝了几百万卢布的奖金。托尔斯泰在奖金和稿酬方面始终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他的作品是无偿的。在他作品全集的扉页上,总是印着“免费翻印”的字样。因为托翁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聚敛金钱,而是为了使读者认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尔斯泰的创作是无私的奉献。 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罗曼·罗兰、托马斯·曼、萧伯纳、德莱塞、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