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领先的背后经典读后感有感

领先的背后经典读后感有感

《领先的背后》是一本由郑作时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52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1-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领先的背后》读后感(一):中华煤气的百年屹立

在能源行业,中华煤气给予了我们一个这样的范本。它有150年的历史,沉淀了足够多的故事可以让同行和外界聆听;它地处香港,特定的地缘让它的发展过程充满传奇。而抛开这一切的荣耀,面对这样一个百年企业,无论怎样,一家跨过三个世纪的企业,让人心生敬意的同时也充满好奇。

《领先的背后》读后感(二):中国大陆为什么百年企业不多

未来中国的公司可能面临的趋势是由传统制造的企业向以提供服务为主的企业转变,越来越多的利润将来自于服务和增值部分。作为能源供应商的中华煤气经营跨越了3个世纪传承150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可供研究的案例。其长久沉淀下来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型和服务理念确实值得国内企业借鉴,《领先的价值》揭示了中国企业如何做大做强并永续经营的秘密。

《领先的背后》读后感(三):非常不错

美国二战名将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演讲时曾说过一句话:“老兵不死,他们只是慢慢凋零……”这句话传达出的感喟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界。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特别是那些存活了几十年的企业,他们已经度过了最初的“蹒跚学步”和“成长的烦恼”阶段,如何在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里保持生机和活力,维系领先和繁荣,避免“慢慢凋零”,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因此,美国的商业研究者会写《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去探寻那些可以为术为道的企业经营理念,载之于册,以飨后人。十年前,我写《大败局》,也是反其道而行,从另一维度去记录经验教训,以期更多企业避免毁于一旦的悲剧。而在一些特定的行业,一家具有标杆意义的企业无疑将成为行业学习的范本,它们将如灯塔一样,照亮整个行业的前世今生。

《领先的背后》读后感(四):百年领先的启迪

对中华煤气而言,对于行业的思考和自身的定位从未停止,时至今日,在公司总部的墙上镌刻的“中华煤气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13个字仍延续着这种追问。而对人的重视,也是中华煤气一以贯之坚持的,他们对标准、规范、制度的要求也显而易见,让人印象深刻。而除去这两点,中华煤气在对市场的适应上展现出不可思议的灵动,才真正让人动容。

关于战略转型,英特尔的前总裁安德鲁•格鲁夫深有体会,他曾在《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一书中如是描述:“我常常感觉有一朵阴云正向我飘来,但我可能需要再过几年才能弄明白它到底是什么。因此,我总是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处理一切事物。”而中华煤气当年面临的处境则更为凶险,中华煤气以应用照明起家,但“电”的发明让煤气变得多此一举,中华煤气几乎遭遇毁灭性打击。然而它却及早转型,另辟蹊径,在烹饪用途上找到了煤气新的市场空间。处颓势而能不败,却别开洞天,再塑山河,中华煤气未雨绸缪、随物赋形的远见与机变足可让人击节赞赏。

《领先的背后》读后感(五):读《领先背后》——中华煤气的百年传承

读《领先背后》——中华煤气的百年传承

本书的作者是财经作家郑作时所著,中信出版社和蓝狮子财经出版社联合策划推广。整本书述说中一家香港公司——中华煤气150年的风雨成长史。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于历史的书,会是历史的一个截面。但是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时,发现它是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企业组织成长奋斗的书。

这本书不仅仅讲述一段激情澎湃的企业发展史,而且总能在很多细节的转化当中说出一些商业原理、智慧来。如果说职场的核心合作是情商的表现,怎么样让自己变得更加得人信任;而商业的核心合作在于价值的定位,而商业的魅力在于对资源更好的利用,人创造更多的价值。

中华煤气,起源1862年,其股东是由伦敦集资募股,其目的是为了香港利用煤气灯的公共照明。此后,中华煤气开始在香港铺设煤气管道,对整个香港完成了系统的基础建设。夜色下的灯火辉煌几乎是现代文明的象征,这一点没有经历过农村夜晚万籁俱寂、灯火全灭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力的发明和普及,在城市照明上和煤气灯有着极大的冲突,形成了极为残酷的商业竞争,此后煤气在照明方面与电力相比一直处于劣势。在这个时候,中华煤气很敏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即中华美食用明火烹饪的特点,开始专注于餐饮,而逐步放弃照明,完成了企业的转型。这里作者感慨到,即便是公司转型,对旧有的业务不应该放弃,依旧应该最好的服务态度去对待旧有的行业,如此给战略转型赢得时间。真不愧商场如战场,法则何等类似。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日本人掠夺式生产,对基础建设的破坏给中华煤气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也让我更加明白为何日本人一定会失败,不仅仅是战场上屠杀和野蛮,更是那种掠夺的心和对其它地方人的蔑视和肆意践踏。越是想控制他无法掌控的力量,其灭亡的也更快。

二战结束,香港依旧在英国的统治之下,这是时候香港成为大陆与整个世界的窗口。这段历史几乎持续长达四十多年,直到上海的重新开放。在香港的蓬勃发展中,华资的力量逐渐增强,香港开始有自己独立证券交易中心,英资逐渐减弱,香港作为一个金融中心城市影响力逐渐在扩大。其标志性事件是1975年,祖籍广州的李兆基入主中华煤气,1983年成为董事会主席。中华煤气的控制权彻底在华人的控制之下了。

80年代初,正式大陆轰轰烈烈开始改革开放的年代,与英资控股的中华煤气,华资主导的中华煤气更加积极主动,对内地的向心力更强,积极向内地进军。而本书的重点便是这个中华煤气是如何转身成立港华煤气的,在内地的扩张中,是如何坚持自己的企业文化,定位自己的商业核心竞争力的,如何从一个下游的基础服务的公司慢慢成为一个能源公司,如何实现自己跨行业经营的。

按照陈永坚的定位,港华燃气是一家能源公司、基础建设公司、重视客户服务的公司、公共事业的公司、一家关注环保的公司、一家危险品经营公司。这样就注定某些特性,非常注重安全,巡查特别严格,很关注用户的体验和调查,非常注重上游能源的储备与开采。一家港资企业在内地更大城市遍地开花,其品质的确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中国幅员辽阔,其公司管理也是需要特别有智慧。

另外还很值得一提的是,港华燃气还是一家特别有担当,社会风评很好的公司。在国有企业占据绝对优势的领域,港华燃气能够生存本身就能说明很多问题。

在最末,分享一些特别记忆深刻的商业原理的名言:

1.所有的收获来源于未知。(这句话深的经济学关于利润的描述,表明商业大胆创新和锐意进取,作为一个经营者所需要拥有的大魄力。)

2.一个拥有自我价值定位的公司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卓越的公司才能产生卓越的人才,不仅仅是平台,也是历史的认可。)

3.商业其实是由想法构成的,任何公司事实上都是形成这个想法的组织。(我能想到我们借贷宝公司是一个想法很好的公司,剩下便是经营的问题。而所谓的经营,则是对社会趋势的洞察和资源的利用。)

4.特别注重流程,而不是概念。注重方法论,如何实现,步骤非常清晰,而不是一个大概的概念。(这对于个人的成长来说,也十分重要。技能是具体展现个人能力的方式,不能空喊口号自己要成长,要具体做出实事。)

5.除非第一第二,否则多元化是很危险的。(这说明商业公司需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个人也是如此,不适宜做太多的事,要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

感悟的地方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一个优秀的企业,它是会产生独立人格的。拿阿里和腾讯来说,马云是英语教师,马化腾是计算机的技术工程师,企业最开始创立肯定会拥有他们创始人身上的特质。然而真正决定是各自行业领域不同,阿里是电商平台,所以阿里老说创业、创新,阿里的产品速度推出是相当快的。而腾讯是最终获得决定性优势是微信,一开始就拥有自己庞大的用户体量,他注重的是用户体验。所以,两家巨型互联网公司,各自模式的扩张完全不同。

这一本书再次说明一个事实,商业如此的精彩,唯有毛泽东‘当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诗中的豪气可以形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